源流,源远流长老区情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8日上午,源流杂志社召开老领导座谈会,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副会长白玲、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泽原,源流杂志社老领导洪流、方刚、吴大勇、李骏、梁振新、吴幼坚、伍依丽,源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谢佚芳、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曾强和源流杂志社全体员工出席了座谈会。
  再次回到原来工作奋斗过的地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领导们情绪激动,热情洋溢。当年,他们多是退休后不享清福,甘愿来报酬低、条件差的地方奉献余热,带领一批年青的同志,为老区人民鼓与呼,只因为有一份不忘老区、不忘革命传统的情怀。
  社長兼总编辑谢佚芳代表杂志社全体员工,对老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还转达了在外地的杂志社编委会主任林华景对大家的祝福和问候。
  座谈会上,陈开枝对到会的老领导表示感谢,同时肯定了《源流》杂志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他说,《源流》创办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对宣传老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几年,源流有很大的变化,2016年评上了“中国最美期刊”,对老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还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宣传报道等,效果很好。这些年,通讯员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健全了,每年我们都表彰一些优秀通讯员,所以来搞量也越来越大。各位老同志回来,我们非常高兴,希望大家多关心杂志的办刊情况,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白玲对《源流》如今的发展表示欣慰。她说,当今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连报纸和电视台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源流》还能顺利发展,并且获得“全国最美期刊”称号,很不容易!这跟前几届老前辈打下的基础是密不可分的。许多老领导不计报酬,自愿来到源流杂志社工作,这是一种奉献精神。办《源流》,就必须有这样的精神。
  追源朔流望来路
  《源流》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至今已经二十三载。它是全国第一家宣传革命老区的公开刊物,备受罗天、林若、刘田夫、任仲夷、吴南生等广东省老领导的关心爱护,历任省委领导也十分关心老促会和《源流》的发展。
  谢佚芳向到会的同志介绍了近几年《源流》改版后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一些打算。回望《源流》二十三的艰辛历程,参会的老领导无不感慨,不约而同地说起了当年的自己和当年的《源流》。
  源流杂志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洪流回忆了《源流》创刊时的经历。说起当初的《源流》,他感慨良多,声情并茂地给参会人员讲起了那段尘封的历史。对于现在的《源流》杂志,他表示赞赏和肯定。他说,现在《源流》越办越好了,图文并茂的做法很好,有大量的好照片吸引读者,让人看着舒服。
  方刚原任《源流》杂志常务副社长和社长。他表示,很高兴能参加这个座谈会。他说,近几年来,在省老促会陈开枝会长的关怀和支持下,《源流》走出了困境,重新走上了正轨;社长兼总编辑谢佚芳带领全体员工,克服了不少困难,把《源流》越办越好,感到非常高兴。
  源流杂志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吴大勇,自1999年到2004年在源流工作。他回忆说,当时有两家媒体邀请他过去工作,但因为他以前当过兵,对老区有感情,所以来了源流杂志社。“当时,我们采访了很多老战士,受了很大的教育,也很感动。”吴大勇说,“近几年的《源流》给我感觉是越办越好,有很大的改观和进步,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开拓了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力度。同时,也紧跟形势,面向社会,面向全国,刊载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的好文章。”
  吴幼坚于1996年7月至2008年5月,任《源流》杂志副总编辑,历时整整12个年头。回想起当初在杂志社工作的情景,她控制不住地热泪盈眶。她49岁就从《广州文艺》来到《源流》,既当领导又当编辑、记者、校对,常去老区调研、采访,受到很大锻炼,采编过不少文章,很受感动。
  “那时候,杂志社租了一个幼儿园的平房,噪音很大。办公地方也小,我们工作人员的办公桌都挨得很近。但是,即使条件艰苦,在《源流》的12年没有虚度,我对老区、农村、农民有更深了解,更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立志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吴幼坚说,“现在看到源流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我感到很欣慰。我希望源流能够在革命传统方面,更多地报道一些感人的、可读性强的文章,越办越有特色。”
  会上,方刚还提议编写《源流杂志大事记》和收集过去到现在的《源流》杂志,以备后人更方便了解《源流》走过不寻常的路程。
  坚持方向不动摇
  《源流》杂志创办至今,老促会和杂志社的领导都坚持不忘为老区人民服务、为老区鼓与呼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这也是改版后的《源流》所突出坚持的。
  翻开《源流》,扑面而来的红色气息,蕴含其中的老区情怀,至今代代相传。在这里,有控诉日军暴行的老村民流下的眼泪,有讲述抗战时老战士紧握的双拳,有脱贫奔康后贫困户的笑脸,有深入贫困村实施帮扶的工作队的汗水.......《源流》,一直在老区!
  编辑部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展信一读,同仁们深受感动。无数的信件汇聚成了一句话——“整本杂志都是老区的声音,这是一本老区人民杂志!”
  这是一本老区人民杂志!老领导为之坚持,《源流》人更是为之自豪。
  座谈会上,陈开枝强调,源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就是帮老区人民鼓与呼,宣传革命传统,传承老区精神。源流的办刊宗旨,就是为老区服务,这点要坚持。
  方刚说,省老促会创办《源流》不容易,希望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不要忘记老前辈们提出的办刊宗旨,宣传老区,服务老区,弘扬革命精神,促进老区建设,让《源流》永远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区喉舌”。
  吴幼坚表示,要抱着一种端正的态度去办刊,这样才会对源流有感情,才更能发挥聪明才智,把源流办得更好。
  亮开喉咙鼓与呼
  行路艰难,不胜崎岖。如今,当年的老同志们又齐聚一堂,共同为《源流》杂志更上一层楼,提出建议和看法。
  白玲:我经常下乡去调研,发现有很多革命英雄是我们广东的,以往却没有被深入挖掘。我觉得,《源流》可以多用讲故事的形式,去深入报道这些革命英雄。
  方刚:可以增设一个《扶贫历史》的栏目,图文并茂地介绍广东的扶贫历史,让广大读者了解广东的扶贫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和光辉成就,继续努力抓好当前精准扶贫的伟大工程的宣传报道。
  梁振新:杂志的周期比较长,不同于报纸,所以,对时效性比较强的动态新闻要处理好。同时,希望《源流》每期都有那么一两篇回朔探源的深度报道和比较讲究“义理、辞章”的言论文章,作为压卷之作推出。压卷之作一定要适应时代生态格局,引领读者创建美好、走向前方的才好。这跟眼下上头反复强调的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阵地意识、引领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不矛盾的,完全一致的。至于广大通讯员,除写动态稿外,也引导他们多写小通讯、小故事、小特写。
  李骏:办杂志,“红花绿叶”要配搭好。可以增加一些服务性的栏目,刊登一些让读者看了觉得有趣的文章,这样杂志的内容和栏目才会更丰盛。发行要尽量铺开,数量才能上去。办好源流,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办刊质量。
  洪流:可以专门开设“致富门路”的栏目,报道老区的脱贫攻坚、致富经验,可让人参照学习。
  吴幼坚:希望源流能够在革命传统方面,多报道一些感人的、可读性强的文章。
  伍依丽:对于一个刊物而言,可读性很重要。要抓住新闻热点,也要有深度。同样的一个事件,从读者感兴趣的角度去报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网络暴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它主要表现为语言暴力和敌意行为,其背后所指涉的对象都是基于某一事件或某个人所引发的连串性或暂时性的公共讨论。随着
从小苦心浇灌音乐的种子  天才往往是敏感的。且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些印记,朱维也不例外。他还只有三岁,就对着电视模仿别人演奏小提琴。一看见电视里有小提琴家在拉琴,他就自己拿根筷子,拿个乒乓球拍,站在一个脸盆上面学他拉琴。那个时候,音乐的种子就在他内心深处种下了。  促使这颗种子发芽的力量,是幼儿园的一场才艺比赛。比赛上,其他同学凭借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获奖,但朱维只会讲故事,就输了。讲故事的朱
文明不仅仅是文化指向,更指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讲文明首要的是要讲规矩、守规矩。文明一方面是进步的标识,另一方面也是进步的力量,文明需要投入、需要培育、需要建设,甚至新旧文明还要有碰撞,有时是激烈的碰撞。当代的文明程度体现的是历史沉淀和每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果,包括物质和文化的累积。享受文明需要守护文明,还应为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不断的付出。  值得强调的是,文明发展和发展文明,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定向越野是新型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定向越野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识别方向及快速反应,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使其智力得到提升。此项运动的主旨是激发学生开动思维、快速反应并融入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应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向恰好满足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的需要。定向越野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方式,让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