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泾河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un5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泾渭分明”原本是用泾河、渭河来比喻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和是与非的。泾清、渭浊,两支河流一路向东,于高陵县船张村相汇,合二为一,注入滔滔黄河。
  这个金色的十月,我从渭河之滨出发,又临泾河,两天时间历经武功、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数县。这是一段曾经熟悉的路,时隔二十多年心中依然有星星点点的冲动和恋情。
  那时,我在咸阳上学,在同学的引领下多次去北边几个县区,听着当地的口音,体验当地民俗,颇感新奇。
  记得在泾阳某个地方,当地人一天吃两顿饭,来了客人相当有礼节,会用一个大磁壶泡上茶,在客人面前的几个袖珍状的茶碗里,小心翼翼倒上茶水,看到客人喝完,再添上,不像渭水沿线人,能倒上一杯茶水算是相当不错了,即使你喝个底朝天,也很少再续水。
  我们的第一站是礼泉袁家村,位于烟霞镇的这个小村如今是全国乡村游的著名景点。车至镇上,已经举步维艰了,黄金周来袁家村的人倍增,三四里路上,车像蚂蚁一样密密地移动。
  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袁家村村史馆,这个上世纪不足三百口人的贫困村,在村支书郭裕禄的带领下,抓工业,发展现代农业,三十多年辉煌发展,成为关中农村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实禮泉还有一个著名的村:烽火村,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有名,由于管理不善,如今烽火村落后许多。
  袁家村村口有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题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大石碑。
  农家乐、民俗文化展示,一家接着一家,最多的还是各种风格不同的饮食。漫步其中你会被各色美食诱惑,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们更偏重于回忆,往往更注目于那些旧时的家俱、物件。
  牛拉石磨会触动心中遥远的记忆,那时的每个村子都至少有一套这样的装备,碾麦、扎辣子等等,离不开它,我们还观看了醋坊、油坊的操作流程。
  原始而落后的工艺,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在那久远的年代,农民们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吃的都基本自己生产,比如醋,都是用高粱等几种粮食调好,经过发酵,过水淋出。当醋做好后,农家人还有个谢“醋姑婆”的仪式,燃香,做臊子面,像过节一样。我最爱吃“醋粉”,那是用淋过醋后积攒的淀粉做出来,味道酸、香,口感好,大冬天调上一碗,吃着那才叫个“爽”。
  近几年来,民俗村建设风起云涌,离我最近的当数马嵬驿民俗村,逢节假日,车水马龙,其盛况早已超过参观马嵬驿的游客,似乎美丽的杨贵妃已不能引起人们的青睐。
  在烟霞镇,吃了礼泉“烙面”,我们又来到了十几公里之外的白村现代农耕文化展示区。这里的环境显然更趋近于田园风情,饮食区不像袁家村那样拥挤,吵闹。有菜园、果树,有篱笆墙,农家小屋,金秋时节,花香阵阵,果子飘香。
  白村农耕文化展示区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更适合工作之余休闲,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
  十月五日再次驱车经咸阳,至泾河之北的泾阳,这是黄金周天气最好的一天,同行的是几个相好的同事。
  上午十点我们来到泾河新城的茯茶小镇。这是刚开张的一个景点,由于新建的原因,规模明显超过马嵬驿民俗村,一些设施尚在建设中,有民俗区、游乐区、饮食区等,南边还有成片的格桑花地。
  其实这里最具特色珍品的当是“茯砖茶”。据说明代开始有伏砖茶,因在伏天加工,而药效又是茯苓,制成后方正如砖,古美其名曰:茯砖茶。泾阳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砖茶加工基地。云南、四川、陕南等地的茶叶都要打成包,由驮队运往泾阳,打工筑制,又称泾阳砖,再由政府专门机构销外各地。
  行走在古镇上,随处可见砖茶销售点,一张印有标签的黄纸将茶叶包装起来,形如砌墙的砖,掂在手里重重的,每块因大小不同销售价格在一到三百元左右。
  “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可以想见,明代以后,此地茶加工业的兴盛,泾阳茯砖茶有降血脂、抗血脂等功效,深受毛泽东等老一代中央领导的喜爱和重视。为了减少运输环节,国家曾试图在湖南等地建加工厂,多次失败,有人断言没有关中气候、泾河水就没有茯砖茶。
  南有茯茶古镇,北有龙泉山庄。在泾阳北二十公里许安吴镇丘陵地带有龙泉山庄,也是一个刚刚火起来的旅游景点。
  从泾阳县城去往龙泉山庄,要经过三原。这是一条熟悉的路,而且越走越熟,车经三渠镇,过那个村子,数十年前我曾走过那条街道,去见一位脸上总是挂着笑的姑娘。
  李春波的歌曲似乎又响耳边,那位“小芳”呢,那个纯真的年代,我们曾牵手五陵塬。
  在龙泉山庄,我们与另一车人马相遇,昔日同事再相遇于美景之中也算是一种别样心情了,景区有中心广场,标志性地标为二龙戏珠,两条金色巨龙屹立水池中央,口里有水柱喷向红珠。
  这里有农家乐、饮食街,还有跑马场、索道等,顺着沟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果园,中秋果香飘逸。
  观此类民俗文化区,感觉经济味道过浓,文化气息欠缺,历史性的挖掘尚在路上。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俗村建设中,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少了文化,少了个性,更加深了人们“看景不如听景”的观念,建设者当深思。
  从龙泉山庄出来,已是天色渐晚,但我们游行尚浓,一行人又前往崇文塔。
  崇文塔位于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原崇文中学,建于明万历年间,八面十三层,高87米,是我国最高的砖塔。塔尖为葫芦状,修此塔是为了倡导当地数县学童努力向学,足见古人对教育之重视。
  崇文塔东与大雁塔相望。登此塔,渭水、泾河尽收眼底,可观长安、咸阳之远景,北望嵯峨山之绵延。泾阳素有关中的“白菜心”之名,附近有中国之“大地原点”也是中国的“中心”。
  夕阳西下,崇文塔在晚霞中更显神秘而雄伟。四百年来,她依然耸立在泾河之北,见证着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数十年后,我们将离去,她依然挺拔,不知道能否记得有群凡夫俗子曾来此地,曾将她深情凝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这秋风中的落叶,我们如果能做到叶绿时装点了风景,叶落时肥了土壤,足矣,如果愧对岁月,伤了人情,污了风景,则是不该来一遭。
  金色的十月,我从泾河走过,我知道我走过的这河很短,或者只是其中小小的一段,甚至可以忽略为一个点。这绵延八百里的泾河从六盘山而来。虽说泾渭分明,终究合二为一,注入母亲河。
  天黑时分车载GPS导航没了信号,汽车在乐华娱乐城附近绕圈圈,出不了泾阳,难道是对泾河的一种眷恋!
  是夜七时三十分,经西安绕城高速、西宝高速安全至后稷故里(农科城),为这个美丽的秋天点赞,为一路历史人文点赞。
其他文献
喜马拉雅  我心中的神  多少传奇  湮灭在漫天风雪中  多少滄桑  化作不息的冰水  夜夜流过我不眠的枕边  千万年的孤寂  千万年的等候  终于白了头  终于白了头的你  仍然日夜昂头挺立  千年 万年  也有阳光  也有遍野的格桑花  可是月光  亘古不变的月光啊  夜夜荒芜  于群山之巅  于万川之上  你茫然四顾  四顾茫然  没有对手啊  没有对手的英雄  也会寂寞  寂寞的  还有我
期刊
柏相,祖籍陕西扶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诗集《早安,首善街》(宁夏人民出版社)。  范墩子是陕西小说界近些年来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他之所以在陕西小说界最新一代的作家中最是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只有二十五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诸多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总是闪耀着空旷的幽思与粗粝的阔远,有着自己独特的小说向度;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带给了陕西小说界,乃至整个
期刊
虚构出的一场雪,不会空走一遭  人间的留白,只是臆想中的剧情  怀抱着棉麻和烈酒,注定  我是一个有着月光一样惨淡的偷渡者  被北风高挂在枝头的冬天  内涵不只是空旷那么简单  纵情的喉咙喷吐不出火焰  沉寂或消亡成为多项的选择  如果你率先一步  让歌声替代一度活跃的鸟鸣  我就循声而至,抖动霜落一片的肩头  承接你,無处安放的碎梦残片
期刊
《吕氏春秋》将每个季节分为三部分,既是孟、仲、季。以春季为例,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夏秋冬亦是如此。季春的“农科城”杨凌,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我们正是在这样春风醉人的日子里,组织三十多位文艺工作者采风,沿湋水、至渭水,领略春日里杨凌迷人的迤逦风光。  这次采风活动与以往不同,除了看风景,我们想让大家更多了解杨凌的人文历史,所以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位重量级教授加入采风队伍,他
期刊
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南门,便是五台山。所谓“五台山”,其实是五组台阶组合,每组台阶有二三十级踏步,杨凌人称之为“五台山”。站在“五台山”顶,放眼远望,一条宽畅笔直的大道直通渭河岸,大道两旁是一溜两行的毛白杨,若在夏秋季,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条大道以陇海铁路为界,南边称邰城路,北边的为西农路。西农路在杨凌,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西安的解放路。  杨凌的地势呈台阶状,由北向南分为三个台
期刊
老孟是杨陵区大寨镇孟寨村人,卖面皮40多年了。我刚开始吃老孟面皮那会儿,觉得这面皮很特,跟我们西府的调法不一样。后来去了武功镇,才找到了根儿。原来老孟面皮的调法是正宗的老武功吃法,只是少了武功镇的豆面糊配对儿。  老孟四十年如一日,跟他老婆俩人卖面皮。一个切、搅,一个端饭,收碗,打扫卫生。老孟调面皮除了盐、醋、辣子之外,另外要放芥末和芝麻酱,配菜是黄豆芽、绿豆芽二选一。芥末的辛辣和冲劲儿与芝麻酱的
期刊
冬夜里的话题难免与雪有关  一个十指刨过泥土的人,替幼年的麦子  喊叫着冷,而那些新鲜的根須  暗里向深处的温暖盘结  村庄被疲惫拽向黑暗  失眠的鸡鸣狗吠,守着庭院的风吹草动  一根枯枝的断裂声也有可能成为宿敌  只要一场雪落下,离我而去的三分薄田里  梦就不会醒来,而一片白  正被另一片白覆盖着
期刊
杨凌有个五泉镇,五泉镇有个五泉村,五泉村是我出生的地方。16岁以前,我的全部世界就只有五泉那么大。后来,上学的路越走越远,到了杨陵,到西安,又到南京,人像风筝一样飘,心却始终被一根线牵着,最终还是回到了家门口,尽管当时找了很多个借口,其实我知道,回来的真正理由,只是割舍不了对故乡的依恋。  五泉的地界上,有一座皇帝的寝陵,是隋文帝的泰陵,可老百姓都叫杨陵。五泉原来隶属于宝鸡市扶风县,饮食习惯、风土
期刊
走遍世界,把风景看遍,蓦然回首,才知最美的风光还是走进大自然。在湛蓝澄澈的天空、饶沃膏腴的土地、日升月落的田野,聆听水的低语,对话山的回响,叩问心的悲欢,恪守梦的方向。  初秋的杨凌,多了一分轻盈、三分淡香、五分清幽、七分斑斓,走进小湋河,才知多了九分宁静,致远恬淡之风迎面而来。  晨光穿过橘红色略带娇羞的云层,撒向金色的小湋河,清风拂掠,深绿色的草叶频频点头,似致意,又似婉拒,摇晃着一颗徘徊的露
期刊
上篇:释居图  民国三十三年(1944),夏日的某个夜晚,居士彭大融在寮房里不能入眠。山间的夜晚是静谧的,他听见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声音,床板在每一次身体的翻动带来的压力之下,发出仿佛痛楚地叫声。这声音在窗外鸣虫的乐声制造的潮汐中,被放大了。因而有时使人难以忍受。他用手指按按鼓胀的太阳穴,甚至从枕头底下摸出一盒万金油,用嘴舔湿手指抹了点油膏,擦在那个穴位,但无济于事。于是,干脆坐起来,点亮灯,坐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