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乡村祠堂的社会功能与治理方式

来源 :中外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15034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一体化伴随城乡社会的转型过程,传统乡村社会自治的模式与主体正在经历转化与演变.祠堂作为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物质空间载体,其主要功能是以祭祀祖先为基础,以传承宗族耕读文化为目标,以教化族民为目的 ,以教育与救助为辅助,维系乡村社会的治理与稳定.从祠堂的沿起、社会功能、社会治理方式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乡村祠堂展开研究,探讨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特征及其对当代乡村治理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将社会生态的记忆理论与构念原理相结合,引入肇庆风光带为案例研究城市河流风光带营造策略,让理论研究用于项目实践.首先分析场地进行主题设定,然后通过访谈方式采集样本生成构念元素并分类整理,最后进行构念抽取分析,构建共识地图.这是运用社会生态记忆理论对场地进行分析,以人为本探究场地的感知特征,挖掘出场地的灵魂之处,将感知特征形成共识地图融入到设计营造中,为城市实践发展提供经验和帮助.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彰显的重要标志,绿视率指标能以量化的形式和更简洁的绿化信息体现街道空间的整体质量.本文以武汉汉口原租界区五十条街道为例,通过百度地图全景静态图API接口进行数据采集和计算分析,结合网络问卷采集街道绿化满意度,探究街道绿视率与空间满意度的量化关系,分析出汉口原租界区街道绿化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城市街道的绿色空间建设.
面向小规模批量化定制的3D打印建筑,正在成为建筑产业化升级的关键动力.当下,基于我国当下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大量小规模、批量化、定制化项目的涌现将为3D打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建造技术的进步,为3D打印建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3D打印建筑以其快速建造、精准塑性、人机协作等优势,势必更加适应未来建筑市场的需求.本文以南京欢乐谷广场东大门为例,介绍了小规模批量化定制的3D打印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 引言rn马降龙是开平侨乡中华侨新村的典型代表,被联合国文化遗产专家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村落”,是“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四个保护区之一,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五个自然村组成.近代以来有大量华侨移民加拿大、美国等地,受到华侨文化的影响,马降龙村落群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是研究中国近代侨乡中乡土建筑的重要资料库.
上海徐汇西岸三港线游客集散中心(以下简称“三港线渡口”)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作品,于2021年初正式向公众开放.三港线轮渡原为民渡,始于民国年间,航线由浦西华泾河塔庙至浦东王家渡;1968年6月,上海市内河航运公司在该地兴建渡口代替民渡,航线定名船华线轮渡;1977年,浦西华泾港口轮渡站北移至龙吴路1900号;1979年1月20日,新轮渡站建成启用;2003年更名为三港线轮渡.轮渡站在投入运行数十年后,于2017年黄浦江45 km贯通工程的背景下进行重建
“数字链”系统根据建筑设计原型制定相应的程序运算规则,并通过程序法定义,协调、构建建筑设计产品,组建自治的计算机程序流程.系统旨在填补建筑设计、加工工艺及建筑建造之间的鸿沟,在集成的数字化程序控制下,从时间、材料、生产及施工各层面优化资源,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优化.本文通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Inst.AAA)近年来完成的四个项目,简介“数字链”系统的操作流程.
景观建构是景观构成的基础,合理的、艺术的建构设计是景观营造的品质保障.本文探索了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论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通过教学情景转化、抛锚、设问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的不断重复“图式、顺应、同化、平衡”的知识建构过程,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僵化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动手体验、交流合作、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认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个体特色的景观建构专业知识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从日本建筑师承文化的角度分析妹岛和世的设计思想,来探求日本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建筑文化.从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伊东丰雄、妹岛和世这一脉系传承的设计思想入手,通过不确定性的设计思考、 “轻、薄、透”的设计表现、暧昧的设计意境等三方面的设计特征,结合其实际案例来解读妹岛和世的设计思想及手法上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尝试通过从日本建筑师承文化的角度初步解读妹岛和世的创作理念及思想,并理解其思想背后的文化背景.
内蒙古生土民居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之中形成的多样化空间形态,是通过“走西口”文化路线传入内蒙古的一种传统民居类型.如今农村发展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产生矛盾,导致内蒙古生土民居面临整体特色被淹没,亟需进行研究与保护.文章以阿拉菩左旗生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料为基础,根据文化、地理、历史的影响,对民居空间布局、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细部进行分析,得出阿拉善左旗生土民居建筑特征,从而完善内蒙古地区地域民居理论,推动地域建筑学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青年建筑学人访谈计划背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拥有90余载办学历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在建筑学各相关领域研究与工作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尝试与当下活跃在高校、设计院、事务所或地产公司的青年建筑师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从业情况,力图寻求多元化的建筑学发展方向.希望各位建筑学院的莘莘学子能够在前辈醍醐灌顶的话语中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人生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