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身同治论述温胆解郁化痰法治疗灼口综合征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灼口综合征是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未见明显病损的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许凤全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该病患者存在胆郁化火、痰浊阻络的病机特点。现基于此创新性地提出温胆解郁化痰法,通过梳理灼口综合征的病理特点及温胆解郁化痰法的现代作用机制,结合临床病案及许教授常用药对,探讨此法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理论基础,以期为临床治疗灼口综合征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提高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正>张燕萍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双百工程"名老中医专家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肺病科学科带头人。张教授从事呼吸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擅于应用经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证灵活应用生石膏治疗多种疾病。1生石膏生石膏味辛,性寒,无毒,既能外解肌肤之热,又可清肺胃之火,尤善于除烦、止渴,为温热病气分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
经过多年的培训以及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面对渐发型危机还是存在决策不及时、考虑不系统、保障不到位等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理论研究不深入,没能对各种危机进行区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没有建立起有效工作机制。因此,必须强化理论研究,加大危机管理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特
在强调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下,我国掀起了聚落空间基因研究的热潮。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缺乏统一量纲与要素限定下的空间基因提取范式,导致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不足。文章探讨了关乎人类生存适宜性、体感舒适性和村民土地适耕性的自然要素对聚落格局空间演替的影响,以安徽省5批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选取12个传统村落作为典型案例,从自然要素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提取传统村落聚落格局空间的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表现以口眼干为主,可累及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燥热阴虚是其主要中医病机,部分患者兼有气虚、热毒、血瘀或肝郁气滞等不同病机;病位在肝、胃。吴斌主任医师临床以清热润燥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随症加减,疗效满意。
为提高运输机场运行中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灾减灾能力,脆弱性分析有助于为运输机场制定更为适宜、针对性强的灾害管理解决方案与策略。本文在研究运输机场运行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暴露性、敏感性以及适应力等三要素的运输机场运行脆弱性分析框架,并探讨了运输机场运行脆弱性与三要素的基本概念,以及相互逻辑关系。同时,本文以突发传染病事件为假设情景,尝试构建航站楼运行脆弱性分析框架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特定突发
灼口综合征是以口内灼痛、口干、麻木、味觉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病理改变,属中医“舌痛”范畴。中医药治疗此病有显著优势。颜家渝教授提出肝郁脾虚化火致病理论,BMS的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病位主要在脾胃肝。其认为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致使脾胃虚损,肝气郁结,不能濡养舌体、畅达舌络而使舌病。故治疗上健脾解郁应贯穿始终,以加味逍遥散为基础方临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的设计理念与国内外较成熟的相关应用软件进行结合,以解决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为目标,提出将虚拟仿真实验理念与技术应用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路,以期为中学物理有关实验的顺利开设提供参考。
为推动芙蓉镇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的建成,以湖南省湘西芙蓉镇为研究对象,以“景观基因图谱”为研究视角,将景观基因分为物质景观基因和文化特征景观基因两大类;通过特征解构法为提取方法对物质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以文脉溯源法、记忆重现为提取方法对非物质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共识别出4个一级要素、15个二级要素、34个三级要素、139个四级要素。对识别的基因要素按照重要性分类,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
<正>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以口腔黏膜疼痛、烧灼感或感觉异常,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病理损害为特点的慢性疾病[1]。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针刺治疗灼口综合征可以迅速使症状得到缓解,疗效确切。现将针刺治疗验案介绍如下。
期刊
<正>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以口腔及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可有口干或其他味觉改变的一种综合征,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也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1]。据国外报道BMS的患病率在0.7%~8%,在女性中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女性是男性发病人数的7倍[2]。目前对灼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