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关键数据:
拍摄素材无法计数,大量的数字记录,硬盘资料。
拍摄团队30多人
拍摄地点60多个,加前期调研将近100个
去了将近100个地方
花费一年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一些现象
1,自淘宝的数据显示,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到第5天,已有5844791人上淘宝搜索零食特产;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多件。就连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的成交量都增长了30%多。
2,自打该纪录片热播,食品类的购买高峰时段,逐渐从上午11点、下午4点-5点向晚上10点以后转移了。
3,某门户网站频道总编辞职后,在单位楼下开了一家煎饼摊——还能说什么?
4,不少看完纪录片的人希望尽快休年假,在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尝遍各色小吃。
红了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播,首集收视率为0.012,此后一路飙升,收视率比同期几大卫视的热播剧《甄嬛传》还高出不少。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纪录片本身的定位上看,《舌尖上的中国》都不具备成为热播片的潜质,但是它火得一塌糊涂。
多年前看过《食神》,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决定谁能做食神的菜肴不是食材让人眼花缭乱的珍品菜式,而是普通人家一道最简单的家常菜蛋炒饭。能打动人的食物,一定是俘获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食物。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 “厨艺大赛”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出现,就掀起了“吃货”们的极大热情。这部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中,划着船桨挖莲藕、背着竹萝上山采竹笋、高跷式捕鱼、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都成功引发了中国人对食物最朴素的记忆。《舌尖上的中国》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当今特殊国情,出版业衡量一本书走红程度的标准,销量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它被盗版的版次、是否能引动跟风热潮等等。如果借此来衡量《舌尖上的中国》,它真的红到发紫:一度最时髦的盗版碟是《舌尖上的中国》;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一栏,继“舌尖上的中国”升至榜首之后,“舌尖上***”成为舌尖体变成一个跟风话题频频出现,甚至还听说有人开始筹拍《舌尖上的化学》。
陈晓卿红了,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吃”的民族,看到这样的片子,能不忘记元素周期表吗?所以,这部纪录片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目前播出的任何电视剧,眼看就超过了相亲节目《非诚勿擾》。播出那段时间,说话如果没提到这部纪录片,你就真的OUT了。微博上的公知频道的公知人物方舟子这总算被换下来了,变成了陈晓卿,人们的舌尖上俨然都是他在翩翩起舞。片子红到什么程度?有人不断疑问,面食里面怎么能没有我们河南的面呢?陈晓卿说,宁夏人民也这么问,山东人民也问。现在我已经不能去这些地方了,据说去一次就要挨打一次。
陈晓卿的一个好朋友这样评价他:陈晓卿红了你也看不出来,因为他的肤色……你懂的。所以他比谁都亏,人家是红得发紫,他怎么红都还是本色,不管怎么外漏侧漏泄漏都看不出来。”看似调侃陈晓卿的肤色,实则夸赞他心不随境而转。
坊间流传个段子,陈晓卿有一位女粉丝,想索要他的签名当结婚礼物,陈老师可能还还没适应红的状态,紧张的地到处找签字笔,作为业余红人,必备道具都不带在身上。最后,陈晓卿工工整整在纸上写了八个大字:“珍爱生命,远离舌尖。”……当然更直接表明红了的反映,是媒体记者的朋友们都在互相打听他的联系方式,被数家报刊约访。对于陈晓卿这可是个沉重的负担,据说有个“老男人饭局”,陈晓卿头轮酒敬罢众位亲友,就宣布了一条纪律:任何人不得提《舌尖》半句,否则吐他一身。席间,陈晓卿小声地说:“你说我现在都黑的发红了,是不是我给媒体写的美食专栏稿费后面该添个0了?”问:“你原来一篇多少钱?”“150块,这还是总编辑特批的。”
因为我是吃货
从《大国崛起》到《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认为纪录片的高潮期到来了,但陈晓卿知道,这只是纪录片按部认为这只是就班地向前走的过程。由于央视现在对于纪录片栏目的保护力度很大,而这些节目的权限要比娱乐节目宽松得多。但实际上在经费、媒体的扶持方面,甚至不如过去几年。早前就有很多卫视频道总监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央视这一巨大的资源平台,但能做出来跟大火不是一个概念,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在片子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味道,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被观众追着看的原因。
“吃货”、普通观众、传媒人、文化学者、社会学家等各路人士纷纷发出了各种专业感慨,以求揭秘它何以“走红”,甚至它还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纪录片处境、市场前景的思考。《舌尖上的中国》简直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可陈晓卿悠悠地说,“我是个吃货,没有什么是我不爱吃的,我真是太爱吃了。能够把吃和纪录片结合起来是让我感觉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他觉得片子能火是因为这个题材跟“吃”有关系。食客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好吃吧?这个不太好说,因人而异,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就像这个片子,每个人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你对美食,首先要有一个好奇心,第二要有对食物的热爱,口舌之欢,想满足还是非常容易的。《舌尖上的中国》最初定位是希望通过美食这个平台,看到更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陈晓卿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还有这一次他和他的团队更多的是怀着“吃货”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来做这件事情的。“现在的很多评论有点过度诠释,我本人也没有什么思想,没有追求,更不喜欢被别人拔高,从一个简单的片子里边拔出很多高深的思想。当然大家看了片子有感受,也没什么错。”陈晓卿说。
2011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频道,陈晓卿于是向台里报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选题。他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更多的选题是由领导派下来的任务,这是第一次自己上报,而且通过了。很多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中的旁白津津乐道。但陈晓卿以前觉得这片子应该比较窄众,所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出的文案。但现在来看文案对普通大众来说有点“文艺”,对文青又“故事会”了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该片的评价显得两极分化的原因。
对一个经常用一个长镜头把婚庆场面拍下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婚纱摄影专业的高材生陈晓卿来说,拍和吃有关的纪录片,简直是太容易的事情了。作为当代吉野美食家,当他有一天发现眼前的食物都不是食物的时候,就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好友的饭局,陈晓卿就是这个饭局的舌尖。每次聚会在哪儿吃、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包办。别人不能插嘴,更别想干涉,否则他真生气。不过他真生气大伙也不在乎,因为他脾气太好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陈晓卿经常缺席老友饭局,缺席的假条上,写的都是“工作太忙”四个字。大家都以为他当了官,忙国计民生的大事,于是不以为然。结果有一天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大伙才发现,他还是个三俗的大吃货,只是这次俗到要给全国人民当“舌尖”,于是纷纷原谅了他。
拍摄素材无法计数,大量的数字记录,硬盘资料。
拍摄团队30多人
拍摄地点60多个,加前期调研将近100个
去了将近100个地方
花费一年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一些现象
1,自淘宝的数据显示,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到第5天,已有5844791人上淘宝搜索零食特产;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多件。就连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的成交量都增长了30%多。
2,自打该纪录片热播,食品类的购买高峰时段,逐渐从上午11点、下午4点-5点向晚上10点以后转移了。
3,某门户网站频道总编辞职后,在单位楼下开了一家煎饼摊——还能说什么?
4,不少看完纪录片的人希望尽快休年假,在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尝遍各色小吃。
红了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播,首集收视率为0.012,此后一路飙升,收视率比同期几大卫视的热播剧《甄嬛传》还高出不少。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纪录片本身的定位上看,《舌尖上的中国》都不具备成为热播片的潜质,但是它火得一塌糊涂。
多年前看过《食神》,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决定谁能做食神的菜肴不是食材让人眼花缭乱的珍品菜式,而是普通人家一道最简单的家常菜蛋炒饭。能打动人的食物,一定是俘获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食物。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 “厨艺大赛”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出现,就掀起了“吃货”们的极大热情。这部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中,划着船桨挖莲藕、背着竹萝上山采竹笋、高跷式捕鱼、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都成功引发了中国人对食物最朴素的记忆。《舌尖上的中国》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当今特殊国情,出版业衡量一本书走红程度的标准,销量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它被盗版的版次、是否能引动跟风热潮等等。如果借此来衡量《舌尖上的中国》,它真的红到发紫:一度最时髦的盗版碟是《舌尖上的中国》;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一栏,继“舌尖上的中国”升至榜首之后,“舌尖上***”成为舌尖体变成一个跟风话题频频出现,甚至还听说有人开始筹拍《舌尖上的化学》。
陈晓卿红了,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吃”的民族,看到这样的片子,能不忘记元素周期表吗?所以,这部纪录片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目前播出的任何电视剧,眼看就超过了相亲节目《非诚勿擾》。播出那段时间,说话如果没提到这部纪录片,你就真的OUT了。微博上的公知频道的公知人物方舟子这总算被换下来了,变成了陈晓卿,人们的舌尖上俨然都是他在翩翩起舞。片子红到什么程度?有人不断疑问,面食里面怎么能没有我们河南的面呢?陈晓卿说,宁夏人民也这么问,山东人民也问。现在我已经不能去这些地方了,据说去一次就要挨打一次。
陈晓卿的一个好朋友这样评价他:陈晓卿红了你也看不出来,因为他的肤色……你懂的。所以他比谁都亏,人家是红得发紫,他怎么红都还是本色,不管怎么外漏侧漏泄漏都看不出来。”看似调侃陈晓卿的肤色,实则夸赞他心不随境而转。
坊间流传个段子,陈晓卿有一位女粉丝,想索要他的签名当结婚礼物,陈老师可能还还没适应红的状态,紧张的地到处找签字笔,作为业余红人,必备道具都不带在身上。最后,陈晓卿工工整整在纸上写了八个大字:“珍爱生命,远离舌尖。”……当然更直接表明红了的反映,是媒体记者的朋友们都在互相打听他的联系方式,被数家报刊约访。对于陈晓卿这可是个沉重的负担,据说有个“老男人饭局”,陈晓卿头轮酒敬罢众位亲友,就宣布了一条纪律:任何人不得提《舌尖》半句,否则吐他一身。席间,陈晓卿小声地说:“你说我现在都黑的发红了,是不是我给媒体写的美食专栏稿费后面该添个0了?”问:“你原来一篇多少钱?”“150块,这还是总编辑特批的。”
因为我是吃货
从《大国崛起》到《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认为纪录片的高潮期到来了,但陈晓卿知道,这只是纪录片按部认为这只是就班地向前走的过程。由于央视现在对于纪录片栏目的保护力度很大,而这些节目的权限要比娱乐节目宽松得多。但实际上在经费、媒体的扶持方面,甚至不如过去几年。早前就有很多卫视频道总监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央视这一巨大的资源平台,但能做出来跟大火不是一个概念,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在片子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味道,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被观众追着看的原因。
“吃货”、普通观众、传媒人、文化学者、社会学家等各路人士纷纷发出了各种专业感慨,以求揭秘它何以“走红”,甚至它还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纪录片处境、市场前景的思考。《舌尖上的中国》简直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可陈晓卿悠悠地说,“我是个吃货,没有什么是我不爱吃的,我真是太爱吃了。能够把吃和纪录片结合起来是让我感觉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他觉得片子能火是因为这个题材跟“吃”有关系。食客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好吃吧?这个不太好说,因人而异,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就像这个片子,每个人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你对美食,首先要有一个好奇心,第二要有对食物的热爱,口舌之欢,想满足还是非常容易的。《舌尖上的中国》最初定位是希望通过美食这个平台,看到更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陈晓卿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还有这一次他和他的团队更多的是怀着“吃货”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来做这件事情的。“现在的很多评论有点过度诠释,我本人也没有什么思想,没有追求,更不喜欢被别人拔高,从一个简单的片子里边拔出很多高深的思想。当然大家看了片子有感受,也没什么错。”陈晓卿说。
2011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频道,陈晓卿于是向台里报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选题。他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更多的选题是由领导派下来的任务,这是第一次自己上报,而且通过了。很多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中的旁白津津乐道。但陈晓卿以前觉得这片子应该比较窄众,所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出的文案。但现在来看文案对普通大众来说有点“文艺”,对文青又“故事会”了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该片的评价显得两极分化的原因。
对一个经常用一个长镜头把婚庆场面拍下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婚纱摄影专业的高材生陈晓卿来说,拍和吃有关的纪录片,简直是太容易的事情了。作为当代吉野美食家,当他有一天发现眼前的食物都不是食物的时候,就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好友的饭局,陈晓卿就是这个饭局的舌尖。每次聚会在哪儿吃、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包办。别人不能插嘴,更别想干涉,否则他真生气。不过他真生气大伙也不在乎,因为他脾气太好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陈晓卿经常缺席老友饭局,缺席的假条上,写的都是“工作太忙”四个字。大家都以为他当了官,忙国计民生的大事,于是不以为然。结果有一天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大伙才发现,他还是个三俗的大吃货,只是这次俗到要给全国人民当“舌尖”,于是纷纷原谅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