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技术融合的大流量智能测温系统设计与实现

来源 :铁路计算机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存在的测温效率低、测温数据不准、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像检测、人员跟踪、红外热成像等多技术融合的大流量智能测温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像检测技术获取人脸信息;通过人员跟踪技术连续跟踪人体并准确定位人脸及额头位置;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人脸温度,将测温数据与人脸信息关联,实现精准测温。
其他文献
为解决轻型跨座式单轨缺乏适用道岔等问题,根据行车需求、车辆参数及限界要求等,结合部分单轨道岔研究成果以及跨座式单轨、地铁、铁路相关设计规定,对换梁型道岔和枢轴型道岔进行产品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道岔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结构组成、主要部件研究要点以及道岔制造及安装精度要求.(2)确定道岔容许通过速度、曲线半径、转辙角、转辙量及转辙时间等主要参数的计算或取值方法.其中,配线、车场线道岔的侧向容许通过速度分别控制在15~40 km/h、5~15 km/h;换梁型道岔曲线半径与侧向容许通过
针对跨座式轨道交通领域中的“桥建合一”独柱大悬臂高架车站结构抗震冗余度低,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两个领域的建筑、结构、桥梁等多个专业,目前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等问题,以多个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该结构体系的特点及材料选择、设计标准和抗震设计方法、基础模拟方式、盖梁的次弯矩和扭矩、钢屋盖对整体结构影响等5个设计要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采用钢-混组合结构可获得更优的性价比;(2)从结构的安全可靠出发,计算模型中基础模拟宜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
为满足连续刚构PC轨道梁检测计算分析需求,采用微软公司Visual Studio 2019 C#编程技术进行软件开发,设计了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推导各项检测指标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项目验证软件算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所开发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检测分析软件具有成品轨道梁检测数据分析计算、轨道梁线形检测数据分析计算功能,可完善和优化连续刚构PC轨道梁检测分析内容和精度指标,加强轨道梁制作、架设以及验收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控制测量数据的精度把控.
单轨交通在国内中型城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施工要求高、工期紧张、协调困难等特点。为了对单轨施工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有效管控,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结合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平台的应用实例,引入视频人脸识别和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利用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工具,研究集业务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和BIM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建设具备智能识别、智能审查、智能分析、智慧建议功能的智
芜湖单轨北京路站及控制中心综合体面临项目用地紧张,综合体功能组成复杂、与既有城市环境融合难度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场地现状出发,对场地周边建筑、交通、环境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综合体各组成功能的限制条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动静分区”原则,充分利用空中、地面和地下空间,将车站、控制中心、展览室、食堂、车库形成立体空间布局;借助天桥、地道、广场、道路、垂直交通设施(垂直电梯、扶梯、楼梯),将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引向综合体内各个功能和城市空间,并强化多层次的可达性来对不同目的人流和车流进行分流组织,最终形
为解决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中常规轨道梁线形检测方法存在作业效率低、测量精度差及检测全面性不足等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量速度快、指向精度高、点云空间密度大等技术优势,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轨道梁线形检测方法.介绍线形检测控制网布设、测量方法,分析基于RANSAC算法的轨道梁检测点坐标计算技术流程和作业方法,以及轨道梁线形分析方法.结合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案例,对轨道梁线形检测精度进行分析,轨道梁中线检测平面中误差分别为1.9 mm、2.4 mm,轨道梁高程检测中误差分别为1.8 mm、2.4
针对城际列车席位置换结果及置换短信自动核查的问题,设计了面向城际列车的席位置换信息核查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基于REST的Web Service技术,实现了城际列车席位置换结果的自动核查;并依据核查结果来指导席位的置换,实现席位置换和短信发送核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科学、合理、实用、可靠等特点,提高了城际列车换编、更换车底的运输组织效率。
芜湖跨座式单轨为轻型跨座式单轨交通.相较于国内已投入运营的重庆单轨,结合国内应用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关键技术创新,保证了芜湖跨座式单轨交通信号系统应用的先进性.首先介绍国内早期运营的重庆单轨信号系统应用技术现状,以及芜湖跨座式单轨的工程概况、运营组织及信号系统功能需求,再从信号系统总体方案、信号系统构成、信号系统功能和特色应用方案等方面,对信号系统应用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全自动运行、站台门开关快速响应、多类型工程车调度监控、全电子化轨旁控制、计轴设备安装和车地通信综合承载等关键技术创新进行阐述.研究表
为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支撑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精准预警,提出基于保护层分析理论的铁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定义了保护层概念,即铁路运输生产各环节采取的人工或自动检测监测手段;通过风险初始事件固有发生频率和保护层失效频率确定风险发生的频率,并从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行车中断3个方面定量评估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精确计算风险值。以某货运车站道岔故障的风险评估作为示例进行模型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并保证评价质量。
为解决目前列车工作计划编制时未充分考虑与其它调度计划的关联性、调度人员间信息沟通不畅、各层级计划调度员不能有效协同开展工作等问题,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对列车工作计划编制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梳理了列车工作计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信息交互,提出构建列车工作计划协同管理平台的初步方案,描述该平台支持下客运列车工作计划与货运列车工作计划的具体编制流程,指出后续的平台详细设计和开发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要点和关键技术。该平台可让计划调度员在充分共享和及时交换信息基础上高效协同工作,实现列车工作计划编制过程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