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max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发掘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中国电影能否被树立为国际品牌的关键。《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电影“底子贫弱,精品匮乏”的现实下,深挖民族文化宝库,以中国意象为血、以中国英雄为肉、以中国精神为魂,谱写出超越西方科幻想象的“东方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 《流浪地球》 中国精神
  凭借超凡的想象力,科幻电影一直是商业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可惜的是,21世纪的中国影业虽然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但无论是以《长江七号》为代表的科幻儿童片,还是以《机械侠》为代表的科幻功夫片,均无力与成熟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争锋,中国的科幻电影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直到2019年春节档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才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幻电影已经有了走出国门的实力。新华社发文称:“《流浪地球》或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在于中国科幻电影终于摆脱了“如何模仿好莱坞”的桎梏,开始向世界讲述属于中国的科幻故事。本文将通过对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意象构建、中国英雄塑造、中国精神宣扬三方面的梳理,来分析《流浪地球》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
  一.中国意象的建构
  “电影意象主要由‘象’与‘意’及其组合项构成。其中,电影意象之‘象’包含影象、声象、事象与境象。电影意象之‘意’则体现为寄寓于电影表象之中的欲、情、思、识、理、道,即电影意指层和内涵层的‘意涵’或‘意蕴’。”[1]《流浪地球》是典型的末世科幻电影,影片开篇之时,人类已经为了抵御天灾被迫深藏地下,地面上的一切均被掩埋在寒冰之下,但在人类“蜗居”的地下城中,处处可见中国意象的立体式呈现。最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中国的文学意象:一群自幼生活在地下城中、从未见过太阳、也未体验过四季变化的学生,在课堂上朗朗诵读着朱自清先生的 《春》。《春》作为中国初中生的必背课文,被当代主流观影群体所熟知,在朱自清的《春》中,春天代表着希望与自由,春天到来的必然性,也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定会到来的信念。然而,对于影片中的学生而言,“春天”这个概念却仅存在于课本之中,“春”所代表的万物复苏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因此,“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般生活化的语言,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只能死记硬背。所以,当老师问“希望是什么”时,班长用略显夸张的播音腔照本宣科道:“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而韩朵朵回答道:“我没什么理解,我就是想去外面看看。”这些回答显然与《春》的主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地下城中,连作为希望象征的“春”都不存在,奢谈希望显然加深了地下城生活的绝望之感。但是,当我们将班长的答案与影片的主题结合在一起时会发现,“流浪地球”这个伟大工程,正是依靠着人类对希望的笃定才得以推进的。因此,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希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将已经口号化的希望代代相传。
  随后,在韩朵朵和刘启逃出地下城的沿路上,饺子、烧烤、麻将、舞狮等生活意象接连不断地映入眼帘,在昏暗、逼仄的地下空间中展露出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新年场景。LED屏幕上“今天你又离新家园更近了一步”的标语、打麻将者对输赢的锱铢必较、情侣之间关于情感问题的争吵,无不表明在中国的地下城中,希望并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被灌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地下城生活,在好莱坞主导的科幻电影中是难以看到的,如在1996年的科幻电影《十二只猴子》中,人类也是出于某种原因被迫移居到地下,但在那个地下城中所生活的人类仅是苟延残喘,毫无生的希望。而在《流浪地球》中,虽然地下城的条件同样恶劣,食物短缺到韩朵朵对榴莲味的蚯蚓干都恋恋不舍,但人们依然是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体现出中国人不屈不挠,苦中作乐的坚韧品格。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在影片中融入中国意象从来不是难事,但如何将中国意象与故事主题紧密融合在一起却并非易事。在许多中国科幻电影中,中国意象虽然处处可见,但当我们将这些意象从影片剥离时,对影片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流浪地球》中,无论是影片对朱自清《春》这篇文章的强调,或是对热闹非凡的中国地下城新年场景的刻画都是饱含深意的。这一系列意象都是在用中国式的解读方法强化“希望”这一概念,即无论身处何种绝望,人都要顽强而乐观地活下去。
  二.中国英雄的塑造
  当我们谈论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时,最先想到的大多是近些年来好莱坞精心打造的,以绿巨人、美国队长、蝙蝠侠、超人等为代表的超级英雄联盟。美国精神与文化也依托这些重金打造的银幕形象辐射全球。当观众因新奇观看DC或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并因为不同的超级英雄孰强孰弱在观影后争论不休时,文化资本背后的符号暴力已然得以实现。因此,当中国的科幻电影试图按照好莱坞模式塑造中国式的英雄时,总是落得“中国皮,美国心”的下场。如在科幻动作片《全球戒备》中,郭富城饰演的李飞本是小李飞刀的后人,但却懦弱胆小,在意外接触毒气后变异为“飞刀英雄”,虽然影片为了凸显中国英雄的特质,加入大量武打镜头与飞刀绝技的展示,但是缺乏中国文化与精神的表述,最终结局仍落入美国英雄电影最为常见的俗套剧情:孤胆英雄为爱而战,最终抱得美人归。这样的电影根本不具备“东方科幻”的吸引力。在《上海堡垒》中,鹿晗饰演的指挥官江洋在与外星人的决战中高呼“向我开炮”,舍去性命保卫家园的情节虽然令人动容,但影片中过多的不合时宜的恋爱描写,与军人身份不符的着装打扮,都消解了末日之战的悲壮与严肃。因此,《上海堡垒》虽然有意表达中国人舍生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家国情怀,但由于情节安排不合理,人物与精神呈现出分离状态,无法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
  当众多中国科幻电影无法走出“美国英雄”窠臼之时,《流浪地球》却在中国英雄的塑造上交出不俗的答卷。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中国英雄与美国英雄差异的核心,在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选择,中国英雄通常不具备以一己之力可以拯救世界的能力,但他们却是活在普通人身边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平民英雄。《流浪地球》通过从两个角度来叙述,完成了对中国英雄的刻画。第一个角度是刘启从一个叛逆少年到青年英雄的蜕变。电影开篇的刘启,是一个因为种种误解而对父亲充满敌意的少年。当他得知作为领航员的父亲将重返地球时,因一时冲动带着妹妹韩朵朵,从人类避难的地下城来到了已经被冰雪覆盖的地球表面探险。在冒险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刘启,看到为了重启全球推动发动机而不惜舍弃自身性命的救援队,他由最初的不屑与不解,到后来在经历一系列曲折的、穿越生死的历程后被大家的忘我牺牲精神所感召,终于加入全球饱和式救援的队伍之中。后来,当联合政府向地球上的人类宣告,地球无法摆脱木星引力,“流浪地球”计划失败时,影片闪回到幼年刘启与父亲刘培强在海滩谈论木星话题的时刻,这使得他灵光乍现:既然行星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不足,那何不点燃全是氢气的木星助推地球?于是刘启提出了点燃木星的宏伟计划,试图挽救地球和人类,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英雄。第二个角度则是影片对英雄群像的集体刻画,当地球即将因摆脱不了木星引力而要坠毁之际,人类是依靠集体的智慧才从中夺得一线生机。虽然在影片的结尾之处,是刘培强否决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即将执行的放弃地球、保留人类火种的“火种计划”,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助力地球逃脱木星引力;但他并非影片中唯一的英雄,实际上,他的成功是在地球上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舍生忘死的努力下才得以达成的。   对于电影而言,细致生动地刻画平民英雄群像并不容易,如果影片没有交代完整的行为动机,就很容易落入符号化的窘境,而在电影有限的时长面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人物刻画又显然是不现实的。可喜的是,在这方面,《流浪地球》同样还观众以出色的答案。电影将人物刻画融入故事叙述主线之中,以人物的高光时刻替代全面的介绍,并将每个人物的所作所为与其自身的心理状态紧密结合。如姥爷韩子昂本无意加入拯救地球的计划,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功活下去,而选择牺牲自己;救援队队长王磊,他的家人因灾难而死去,无力拯救家人的绝望感使其成为了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一切的偏执狂,而当他面对死亡,告诉自己的队员努力活下去之时,他终于与自己和解;网络工程师何连科堪称影片中最怕死的人,这样的人在和平年代,几乎没有成为英雄的可能,但当他知道这项任务只有自己才有能力完成时,他身上的使命感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以燃烧自己生命的方式出色完成任务,他濒死时留下的那句“生死如常”引爆了无数观众的泪点。正是这些平民英雄的存在,才真正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的本质区别。每一个向死而生的普通人,在危急存亡之际抛弃个人得失,甘愿为更大的利益共同体而牺牲,这恰恰是东方集体主义区别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关键所在。在诸如《信条》《星际穿越》《黑客帝国》等好莱坞经典科幻电影反复诉说只有天才,只有超级英雄才能在大灾之中拯救众人之时,《流浪地球》直言不要高估个体的力量,也不要低估千万普通个体汇聚在一起所迸发的能量。
  三.中国精神的弘扬
  在“如何拯救世界”的宏大想象上,《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本质差异,在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迥异的民族精神。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热衷于对陌生土地的征服与占有,美国依靠不断地开疆拓土,在短短几百年间将领土面积扩展到了全球第四位,而中国人的精神图景却始终根植于安土重迁与乡土情怀。正是这般深沉的眷恋,才使得中国科幻电影的主人公在地球将被毁灭之际,作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大胆想象。美国科幻电影的成熟程度与制作水平虽然远超中国,但也难以做出这般夸张的设想,这并不是好莱坞影片的想象力不够,而是在他们的思维框架下,带着地球一起逃亡从经济层面考虑是不划算的,从物理层面考虑是难以实现的,但恰恰是这种区别,才体现了中美精神底色的差异。
  美国精神的底色是热衷于开疆拓土的拓荒精神,在拓荒精神的指引下,他們崇拜强大的精英个体,将其视为领头羊和救世主。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一系列超级英雄,正是美国文化对强大个体、精英个体过度崇拜的影视化表达,这种过度崇拜极有可能演化为狭隘的个人主义,进而,人类对世界的想象也会因为人类的傲慢而被封闭。如在科幻电影《信条》中,抛开复杂的剧情设定,主角拯救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外乎肉搏、枪战、英雄救美、炸飞机而已,与传统特工片的情节并无二致。这些情节虽然精彩,但事实上,当仅靠个体的救世主来拯救世界之时,这一宏大主题很难不显得过于纤细,科幻电影所营造的严肃氛围将被消解,易被观众视为一场惊险刺激的英雄游戏。
  中国精神内核的底色是集体主义的愚公移山精神,作为千百年来耕种于一片土地的农耕民族,中国人不仅将土地视为财产,更将其当作自己的母亲。郭帆导演在访谈中曾谈道:“从物理角度谈,我们带着地球逃跑完全不合理,但是从文化层面看,地球是我们的家,就像我们买房子一样,绝不是买了这六面墙壁组成的空间,它是家,它代表了我们所有的生活,代表了我们在这里所有的情感投射,这就是在战乱或者地震的时候,有这么多人撤离,始终会有人留守这个家的意义,‘二战’时期也有很多这种情况。他们觉得很奇怪,但刚好这是我们独特的文化。”[3]因此,带地球去流浪对于中国人而言,不是一个在经济上是否划算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要如此才可以”的民族信念。正是这个信念才催生了需要2500年,共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计划。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愚公移山精神作出了新的阐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4]而电影《流浪地球》正是对新愚公精神的艺术化表达。“流浪地球计划”真切展现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精神。正是每一个人这般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才践行了习总书记所言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影片所叙述的“流浪地球五步计划”才具有史诗感,观众的心灵才会与影片产生共振。
  结 语
  《流浪地球》证明中国科幻电影只有讲述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弘扬东方文化与智慧,才能在已经高度成熟、西方价值体系占据核心地位的科幻电影领域站稳脚跟。当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诗已经让银幕前的影迷感到疲惫之时,集体主义下的“东方科幻”将会为世界提供另类的科幻构想。《流浪地球》的成功,证明了若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意象、中国英雄、中国精神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国科幻电影才可以成为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潘源.中国电影意象美学的历史脉络——中国电影学派理论民族化建构探析[J].艺术学研究,2019 (02).
  [2]鲁迅.鲁迅文集(第二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41.
  [3]郭帆,周黎明,孟琪.“拍摄共情的中国工业电影”——郭帆导演访谈[J].当代电影,2019 (05).
  [4]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12-3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梁光正的光》借助于“灵光”消逝的父亲形象的多重叙述,勾勒出一个特定时代下充满矛盾性的行为主体,展开了对历史建构过程中叙述话语的思考。在不同的话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情感基础和价值逻辑,导致了同一叙述对象在体认上的分歧和差异。在对这种分歧和差异的追踪、考察与研究中,作为具象化的个体成为了一个触点,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的平面联接进一步强化,对历史、自我与他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纵深探求,成为了小说文本最终的
期刊
高寅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结识于2005年,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了。其后,我既为他写过文章,也为他策划过展览。他虽近古稀之年,但一直淡泊名利,深研于画学,矢志于山水画创作,终以自己的作品实力逐渐跻身于画坛大家,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如日中天。  高寅先生山水画总的特点是南北兼容、雅俗共赏,功力深厚、精深博大,卓尔不群、独树一帜。所谓“南北兼容”,就是他的山水画既有江南山水画的温润柔媚,又有北国山水
期刊
引 论  海子不是一个盲目的诗人,也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诗人,一开始他就有自己执着的诗学寻求,而且具有清晰的表达。正如《海子诗全集》封面折口上的介绍,“我不想成为一名抒情诗人”,他的追求是“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的“大诗”。  虽然,在新诗潮兴起的时候海子已经开始写诗,但他没有追逐当时新诗潮漩涡中心的思路,而是看到另一种诗学的萌芽。“当前,有一小批年轻的诗人开始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
期刊
摘要:《兒童法案》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14年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围绕女法官菲奥娜的家庭和职场两条线索展开,为读者呈现了一桩桩宗教与法律相抗衡的案件。麦克尤恩在该小说宗教与法律的“外衣”下包裹成人精神世界和孩童心理世界存在巨大差异的内核,在对“本我”这一原始欲望的把控方面,成人与孩童的态度有明显不同。基于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中的无意识理论及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对小说中成人与孩童欲望生发
期刊
5.不治已病治未病  “神农尝百草,药性自此明。”中医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药方。千百年来,她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契合,越来越具有人文关怀、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  “寻常中草药,也可以做成‘康养+文旅’的大产业。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刘春晓说,这几天虽然一直在外地出差,却通过手机时刻关注着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南阳视察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她说,当前,全省上下都在深入贯彻
期刊
摘要:从刘狄洪的画作中,可以看到其内在的孤独,而摆脱这种内在的孤独是他强大的创作动力。刘狄洪曾多次去原始森林写生,这是他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象征事件。他通过与自然本真建立关系,获取心灵的慰藉,获得安全感,获得人格与精神的超脱与升华。  关键词:刘狄洪 艺术 自然 精神分析  刘狄洪先生的画作和人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其人生经历的简略叙述,比如
期刊
曾臻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丰年之路》书写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宋砦村党支部书记宋丰年的人生之路,也是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宋砦的“丰年之路”,也从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中国乡村的“丰年之路”。作者的文字饱含情感,敘述中融入了抒情和议论,其间小说笔墨的化用使得场景描写颇为生动,这些都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丰年之路》通过宋丰年的人生之路写出了大时代的面影,让我们感慨中国故事的神奇和博
期刊
前 言  《三体2:黑暗森林》(以下简称《黑暗森林》)是刘慈欣继《三体》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刘慈欣在这本书中,为读者展现了人类以最高智慧应对强大的“三体人”入侵的一段史诗。同时,这本书刺破了人类所有的浪漫主义,把文明的黑暗本质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呈现的故事不能说是最真实的,但却是最理智的一番思考。所有幻想的、自大的外衣都被刘慈欣用足够的理智一点点剖开,呈现出了文明冰冷又残酷的骨感,让生活在文明
期刊
赵德发是敢于也善于表达理想的作家,不管是他的“农村三部曲”还是他的传统文化系列作品,都勇敢、坚定地表现他的人生、自然、社会理想,而且,他理想的构建不是来自乌托邦式的虚妄,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扎根泥土,关心底层,立足人性。2019年,赵德发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的长篇小说《经山海》,无疑是近年来影响非常广泛的气势恢宏、富有诗意的主旋律小说,表达作者对于人性、权力、责任、
期刊
摘要:《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使用熟悉的“京味儿”笔调描写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并无情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茶馆》的语言精致含蓄、幽默深刻,本文通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语言,简要分析和概括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感受老舍作品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老舍 《茶馆》 语言艺术  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在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