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老大哥,吃饭用钵钵”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人老大哥,吃饭用钵钵”,这是孩提时传唱的歌谣。歌谣中包含有两个信息,一是工人们盛饭用的器皿是钵子,二是那个时代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乃至农村都建有食堂。食堂大多采用甑子蒸饭,蒸饭的器皿就是钵子,或是大锅煮饭,分饭时也用钵子来盛。
  所谓钵子,其实均是些“瓦货”,初期的钵子为黝黑色,非常粗糙,后期的钵子有些改进,感观呈深黄色,再后来也有陶瓷的钵子,质地相对细腻了不少。钵子的容积有大有小,机关学校的钵子容量,一般为二两、三两,鲜有四两的,而工矿企业一般为三两、四两,甚至半斤,鲜有二两的,这与职业定额供应的粮食有关。

“四天八餐”的农村钵子饭


  自1958年开始,中国农村普遍成立了人民公社,全国人民一个劲朝着共产主义的目标阔步迈进,旋后就是以队为单位办起了公共食堂,其口号是“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生产队集体行动,社员们下工后统一就餐。队办食堂一般设在人口集中的自然村落,在堂屋里垒大灶,大灶上放置大铁锅,铁锅上叠甑子,甑子里放钵子。取下几块门板当案几,灶里烧大柴,利用铁锅蒸汽煮饭。
  做饭的过程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竹甑、木甑蒸,甑子分若干层,用升子量米,依次倒入钵子里;一种是先煮大锅饭,饭熟后根据定量的多少用秤称好放入钵子里。分群体配额(16两一斤),老人每天大约8两米,妇女儿童12两米,壮劳力接近16两米。吃饭要登记,普遍实行两餐制,一般早饭定在9点左右,晚饭定在下午3点左右,社员自嘲为“四天八餐”。大家一边进行着集体劳作,一边享受着食堂的钵子饭,热热闹闹过了近一年。

  可是好景不长,因上年度政府号召搞建设,青壮年社员大多被抽去炼钢铁、修水利了,没有精力及时收回粮食,翌年又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口粮显然就青黄不接了,全国开始进入“过苦日子”的时代,钵子饭随之严重缩水。区区二三两米饭何以抵挡住强体力劳动的折磨,何以填饱辘辘饥肠呢?于是有人便发明了“双蒸饭”,即初次饭熟时,米粒不够膨胀,于是在熟饭里再加些水,第二次蒸发饭粒膨胀,体积增大,成了满满一钵子。然而,吃下不久,肚子仍然空空如也,不得不上山找些野菜、挖些能吃的树根来充饥。
  “三两米,用甑蒸,肚子饿了刨树根,小孩吃了黄哼哼,妇女吃了不怀孕,农民吃了鼓干劲,干部吃了拉猪粪”,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从中也不难看出,当时社员对队干部的意见不少,因为他们掌握粮食,且大多将亲属安排在食堂工作,虽然没条件吃香喝辣,但“天旱三年,饿不到伙头军”,填饱肚子还是没问题。其他社员就没有这般福气了,请假外出要停饭,偷懒违命要扣饭,忍饥挨饿过日子,乃至发生饿死人的事件。
  因食堂钵子饭实在无法填饱肚子,于是挖的挖野菜,刨的刨树皮。我祖父为了求生存,也发明了用盐水汤来充饥的土方法,几碗盐水汤下肚,暂时缓解了饥饿。孰不知这是一种慢性伤害,不多久就遍体浮肿,直到腿肚子肿得有小水桶那么粗,医生看了无奈,只能用银针放水,不久祖父就离世了。
  中央鉴于全国的实际情况,在1961年上半年宣布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农村的钵子饭就此消失。

单位钵子饭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国家对干部、工人的口粮实行定量供给。机关干部和教师、医务人员一般每月27斤,乡镇干部每月32斤,工矿企业分工种定额粮食,一般在32斤以上,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煤矿工人等,定额在45斤左右。机关、学校、工矿企业等单位,大多建有食堂,由司务人员统一到粮站购买大米回来,再由炊事员整成钵子饭。县直机关一般实行三餐制,乡镇机关采取二餐制。虽然没有农村那么轰轰烈烈,但持续时间长,并经历过“过苦日子”、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
  在“过苦日子”的时代,机关干部的粮食指标缩减至24斤,那时,我跟随父母生活在县城,一起渡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母亲回忆说,因为大家吃不饱,干部也褪却斯文,变成了“饿老虫”。一次外婆来县城看我这个大外孙,特意带来几个鸡蛋,父亲刻意放在角落边,期为牙牙学语的我补充一点营养,不料被几个“狗鼻子”叔叔发现了,继而一抢而光,如果不是饿得不行了,他们绝对不会在孩子口里夺食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经常到父亲供职的县委、县革委食堂蹭饭吃。那时的食堂,采用锅炉蒸汽煮饭,闻着饭香,不由得垂涎欲滴。6人一桌,凭票就餐,一色的钵子饭,用的是公筷,舀汤用调羹。生活条件开始改善,桌子上有了两菜一汤,每餐都还有点肉末。桌子旁边虽然置有条凳,一些干部还是习惯站着吃,或靠近大门蹲着吃。吃完晚饭后,居住在县委大院的叔叔们,一般围着食堂对面的那蓬大竹林,看林中的莺歌燕舞。当时感觉食堂饭菜美滋滋的,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机关食堂消失殆尽了。
  我上中学时,学校有寄宿生,他们自带大米和钵子,有些同学吃不饱,便悄悄通融炊事员,在钵子上放个红薯什么的,后来被更多的同学所知晓,每到上甑时分,便有鱼贯的队伍去加餐。
  我工作的第一站是工厂,吃的就是典型的食堂钵子饭。几口大灶上,一排的方型木甑子,叠着有近一个人高,甑子宽有1.2米,每层0.2米,灶口烧着煤。一班小青工,自备筷子,捧着钵子饭,就着一菜一汤,吃得风卷残云,有时心血来潮,煽动伙伴敞开肚皮吃他三四钵,害得炊事员莫奈何。每到星期六打牙祭,一小钵蒸肉肉香四溢,需要多出一角五分钱。
  改革开放后翌年我上大学了,每月34斤米,在司务处兑换成饭票,其实还是吃的食堂钵子饭,只是盛饭的钵子换成了自带的洋瓷碗,筷子变成了金属叉子或调羹而已,从窗口排队领饭菜。这时的菜肴渐渐丰富起来,一排排地摆在案几上,有时还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有段时间为了攒些生活费,还與同学合购五分钱的汤。校园生活几年了,就是弄不明白“辣椒炒肉”和“肉炒辣椒”的真正区别。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材料的改进,工矿企业、学校食堂大多采用电力蒸饭,甑子已被铝合金饭盆所取代。铝合金饭盆分成多个小格子,蒸饭盛饭便不再使用钵子了。就餐人员不是自带的精致碗筷,就是食堂提供的瓷碗,或金属托盘,钵子饭就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取消了口粮计划供给,县直机关的食堂随之基本解散了,纵使那些没有解散的食堂,也进行了改革,一般实行个人承包,每餐配有多个菜,有荤有素,讲究营养搭配,菜肴花样翻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钵子饭了。
  进入新时期,不知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还是对自身营养的需要,大街小巷的酒家饭铺又复现了钵子饭。虽然是钵子,但钵子质地考究,饭香菜美,与当年食堂时期的钵子饭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区别。
  到了2012年,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大多数机关单位又恢复了内部食堂,采取铝合金盆子蒸饭。年长的人却发觉,虽然还是食堂,但没有当年钵子饭的味道了。
其他文献
期刊
明景泰四年(1453)正月,初入官场的愣头青户科给事中王竑大胆地给明代宗朱祁钰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如下:“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  说来也怪,面对这道气势汹汹的奏疏,朱祁钰竟然不生气,反而真的听从建议发下诏书,修身反省。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前不久安徽的凤阳,江苏的淮安、徐州三地连发
期刊
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称主旨、立意或主题.主题是调研报告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说明的问题,是作者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现实生活和处理、提炼材料的思想结晶.rn“千古文章意为高
期刊
办文,简单地说就是处理文件,它包括收文和发文两个方面。发文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文书人员将文件发送到相关单位,收文就是文书人员将接收到的文件呈送领导签批并根据领导批示意
期刊
改革開放后,伴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公派留学”成为热潮,再加上英语被列入高考科目,掌握一门外语成为中国人必要的一项技能,“外语热”也就从那时兴起……
期刊
20 0 1年 2月 8日至 3月 7日 ,洛阳市涧西区孙旗屯乡的东沙坡村和引驾沟村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流行 ,共发病 46例 ,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东沙坡村和引驾沟村地处丘陵地
煤炭测量技术较多,以测绘技术应用效果最佳,是煤炭技术测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煤炭测量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不同测绘技术的技术优势,并提高其技术应用有效性至关重要,是保障煤炭测量实际效果的重要基础。
  地处辽宁省西部的建平县八家农场,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
电网运行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电力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区域内电力资源的安全使用造成影响.为能够有效的解决该问题,需及时的做好电网规划与电力设计工作,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
阐述了煤炭企业创建产学研平台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以同煤集团为例,介绍了企业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不断完善产学研平台建设,优化政策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攻克一批制约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