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识教育已成为今日之主流。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赏识,才能有效评价,才能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
反思之一:奖励小红花是评价低年级孩子的最佳手段吗
给学生发小红花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使用较多的评价方法。去年我在教室一角设置一表格“看谁红花多”。实施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把学习、守纪等作为获取小红花的手段,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功利思想,导致一些学生做表面工作,致使这项举措偏离了正确的目标。二是这一奖励方法易打击少数性格内向的老实学生。这些学生默默无言,容易被别人忽视。得到小红花的一般是表现特别好或特别调皮而有变化的学生,这样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奖励而心理受挫。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泥于认知范畴,它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为此,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健全,进行自我评价能力极低,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及时肯定,会以为自己表现不好,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错误认识,失去自信心。一天下课后,一女生拉住我问:“老师,你说我上课表现好吗?为什么我表现好,老师不发小红花给我呢?”尽管我耐心解释,她还是难过地对我说:“下节课我表现好,老师也奖我小红花好吗?”可见,许多学生上课时都眼巴巴盼着教师奖励小红花呢。当最终希望成为泡影时,他们是多么无奈和失望!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评价学生尽量淡化“物质奖励”,以精神表扬为主;尽量淡化个体,以团体为主。当我试着变个人奖励为小组激励时,当我试着用微笑赞许代替小红花时,我惊喜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激情都被点燃起来,课堂上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课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击掌加油的动人情景常让我激动不已。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都可以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避免了局部片面评价使一部分学生受伤,又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进者一个更远的目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尊重了每个生命的个性。教育的领地应该是块纯洁的净土,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纯洁无瑕的孩子远离庸俗,远离功利,健康茁壮成长。
反思之二:赏识教育不能对孩子说“不”吗
时下,在教育领地,赏识教育风行。作为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赞扬自然倍受人们的青睐。赞扬是照耀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健康生长。但赞扬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过多的赞扬如同过量用药一样,也可能引起自负、虚荣、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引发错误,有时赞扬和批评一样具有破坏性。前不久,听《可爱的草塘》课,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条谚语的含义,精心设计了展开想象,编故事这一环节。一学生上台讲述时,尽在“棒”从哪里来做文章。教师予以全盘肯定,没有及时指正,致使后面连续四个学生都在“棒”上异想天开。有的说“棒”是一个乞丐不小心遗失的,有的说是一个人走到路上碰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看到一个大萝卜,就把它当“棒”了。想法五花八门,全在“棒”上打转转,不得要领。结果执教者还在总结时赞扬他们想象力丰富。整堂课教师不敢说一句否定批评的话。难怪有人感叹,学生阅读越来越乱说、胡说一气了。课后,我与执教教师探讨,她却不以为然,理由是新课标明确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诚然,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请注意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应起着桥梁的作用。教师的要务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富的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理解,但不能抛开文本,随心所欲地想象。对学生的误解、错解,教师要敢于纠正,正确引导。教育教学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具体目标。在赏识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实事求是。既不吝啬赏识,也不滥用赏识,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但不能不顾事实,不切实际一味赞扬,以致学生混淆是非。二是要全面对待。我们既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指出学生的“美中不足”,使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赞扬中有期待,期待中充满信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县化肥厂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
反思之一:奖励小红花是评价低年级孩子的最佳手段吗
给学生发小红花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使用较多的评价方法。去年我在教室一角设置一表格“看谁红花多”。实施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把学习、守纪等作为获取小红花的手段,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功利思想,导致一些学生做表面工作,致使这项举措偏离了正确的目标。二是这一奖励方法易打击少数性格内向的老实学生。这些学生默默无言,容易被别人忽视。得到小红花的一般是表现特别好或特别调皮而有变化的学生,这样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奖励而心理受挫。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泥于认知范畴,它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为此,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健全,进行自我评价能力极低,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及时肯定,会以为自己表现不好,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错误认识,失去自信心。一天下课后,一女生拉住我问:“老师,你说我上课表现好吗?为什么我表现好,老师不发小红花给我呢?”尽管我耐心解释,她还是难过地对我说:“下节课我表现好,老师也奖我小红花好吗?”可见,许多学生上课时都眼巴巴盼着教师奖励小红花呢。当最终希望成为泡影时,他们是多么无奈和失望!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评价学生尽量淡化“物质奖励”,以精神表扬为主;尽量淡化个体,以团体为主。当我试着变个人奖励为小组激励时,当我试着用微笑赞许代替小红花时,我惊喜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激情都被点燃起来,课堂上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课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击掌加油的动人情景常让我激动不已。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都可以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避免了局部片面评价使一部分学生受伤,又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进者一个更远的目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尊重了每个生命的个性。教育的领地应该是块纯洁的净土,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纯洁无瑕的孩子远离庸俗,远离功利,健康茁壮成长。
反思之二:赏识教育不能对孩子说“不”吗
时下,在教育领地,赏识教育风行。作为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赞扬自然倍受人们的青睐。赞扬是照耀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健康生长。但赞扬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过多的赞扬如同过量用药一样,也可能引起自负、虚荣、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引发错误,有时赞扬和批评一样具有破坏性。前不久,听《可爱的草塘》课,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条谚语的含义,精心设计了展开想象,编故事这一环节。一学生上台讲述时,尽在“棒”从哪里来做文章。教师予以全盘肯定,没有及时指正,致使后面连续四个学生都在“棒”上异想天开。有的说“棒”是一个乞丐不小心遗失的,有的说是一个人走到路上碰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看到一个大萝卜,就把它当“棒”了。想法五花八门,全在“棒”上打转转,不得要领。结果执教者还在总结时赞扬他们想象力丰富。整堂课教师不敢说一句否定批评的话。难怪有人感叹,学生阅读越来越乱说、胡说一气了。课后,我与执教教师探讨,她却不以为然,理由是新课标明确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诚然,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请注意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应起着桥梁的作用。教师的要务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富的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理解,但不能抛开文本,随心所欲地想象。对学生的误解、错解,教师要敢于纠正,正确引导。教育教学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具体目标。在赏识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实事求是。既不吝啬赏识,也不滥用赏识,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但不能不顾事实,不切实际一味赞扬,以致学生混淆是非。二是要全面对待。我们既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指出学生的“美中不足”,使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赞扬中有期待,期待中充满信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县化肥厂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