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评价学生的反思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识教育已成为今日之主流。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赏识,才能有效评价,才能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
  反思之一:奖励小红花是评价低年级孩子的最佳手段吗
  给学生发小红花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使用较多的评价方法。去年我在教室一角设置一表格“看谁红花多”。实施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把学习、守纪等作为获取小红花的手段,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功利思想,导致一些学生做表面工作,致使这项举措偏离了正确的目标。二是这一奖励方法易打击少数性格内向的老实学生。这些学生默默无言,容易被别人忽视。得到小红花的一般是表现特别好或特别调皮而有变化的学生,这样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奖励而心理受挫。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泥于认知范畴,它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为此,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健全,进行自我评价能力极低,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及时肯定,会以为自己表现不好,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错误认识,失去自信心。一天下课后,一女生拉住我问:“老师,你说我上课表现好吗?为什么我表现好,老师不发小红花给我呢?”尽管我耐心解释,她还是难过地对我说:“下节课我表现好,老师也奖我小红花好吗?”可见,许多学生上课时都眼巴巴盼着教师奖励小红花呢。当最终希望成为泡影时,他们是多么无奈和失望!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评价学生尽量淡化“物质奖励”,以精神表扬为主;尽量淡化个体,以团体为主。当我试着变个人奖励为小组激励时,当我试着用微笑赞许代替小红花时,我惊喜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激情都被点燃起来,课堂上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课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击掌加油的动人情景常让我激动不已。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都可以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避免了局部片面评价使一部分学生受伤,又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进者一个更远的目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尊重了每个生命的个性。教育的领地应该是块纯洁的净土,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纯洁无瑕的孩子远离庸俗,远离功利,健康茁壮成长。
  反思之二:赏识教育不能对孩子说“不”吗
  时下,在教育领地,赏识教育风行。作为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赞扬自然倍受人们的青睐。赞扬是照耀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健康生长。但赞扬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过多的赞扬如同过量用药一样,也可能引起自负、虚荣、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引发错误,有时赞扬和批评一样具有破坏性。前不久,听《可爱的草塘》课,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条谚语的含义,精心设计了展开想象,编故事这一环节。一学生上台讲述时,尽在“棒”从哪里来做文章。教师予以全盘肯定,没有及时指正,致使后面连续四个学生都在“棒”上异想天开。有的说“棒”是一个乞丐不小心遗失的,有的说是一个人走到路上碰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看到一个大萝卜,就把它当“棒”了。想法五花八门,全在“棒”上打转转,不得要领。结果执教者还在总结时赞扬他们想象力丰富。整堂课教师不敢说一句否定批评的话。难怪有人感叹,学生阅读越来越乱说、胡说一气了。课后,我与执教教师探讨,她却不以为然,理由是新课标明确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诚然,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请注意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应起着桥梁的作用。教师的要务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富的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理解,但不能抛开文本,随心所欲地想象。对学生的误解、错解,教师要敢于纠正,正确引导。教育教学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具体目标。在赏识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实事求是。既不吝啬赏识,也不滥用赏识,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但不能不顾事实,不切实际一味赞扬,以致学生混淆是非。二是要全面对待。我们既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指出学生的“美中不足”,使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赞扬中有期待,期待中充满信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县化肥厂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对学生提高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起作用,而且还是我们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独立的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那么,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可见“倾听”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倾听”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聆听
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当前的英语教学普遍比较重视英语语法教学,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致使不少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仍然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对于词汇、句子的积累,语法知识的理解,学生也主要是靠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记忆。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这种“强记”往往不能持久,长此以往,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开不了口,听不懂,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英语
如何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热情,获得终身受用的体验和感情,已经成为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利用教材导语及插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在每个章节前均设置了一段导语,用朴实、客观的语言来引入课题,但多数趣味性不强,与插图的配合也略显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说话”的源头来自对生活的认知,获得这种认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世事洞明皆学问”。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一、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源于兴趣,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
2008年3月,四川省西昌市在全市中学开设了“中学生禁毒防艾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其配套教材安排了14节课的教学内容,每周安排了一个课时。下面,笔者就第九课《应对焦虑与压力》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关于“压力与焦虑”的教学处理    课前,教师可以选定学生熟悉的《生命之杯》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两首歌曲,上课时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体验听这两首歌曲时的情绪变化。然后,指名两个学生分别谈谈听歌曲时的
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再现历史与现实,能描画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及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教育和感染。  国家教委《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这成为了我们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一、“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数学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视角之一: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教师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长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课前准备了一张猪八戒的图片,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去描述图片的特征,其他学生不看图片,而是通过前面同学的特征描述猜出图片上的内容。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十足,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教师话锋一转:“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