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时爱读书,沉浸文中,自得其乐。出于习惯,常将感动自己的文章推荐给学生,或读给他们听,或打印出来,再出几道思考题,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心得,或据此引发作文话题。学生正如“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静静的阅读中,触动心灵,将作品从静态的文字还原为鲜活的生命,也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触点,引发表达的欲望。夏丏尊先生曾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如此在语言中栖息、浸润,大量地吸纳与表达,触发的功夫应该是渐长了。现以一次阅读传递亲情的过程为例,愿与大家探讨,并分享阅读中的感动。
第一步:触发家长,文以生情
一日,翻到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短文写的是一位母亲在孩子初入校门的第二天站在阳台上目送儿子去上学,出于对孩子路途安全,学校读书生涯等等方面的担忧,心中有着种种的不舍,结尾写到:“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作为一位母亲,我觉得这就是如作者般天下母亲们的心声,感动之余,细细思量:孩子们未必会有我这般的情感共鸣。怎么办?于是,在文章的下面添上阅读建议:作为妈妈的孩子,你有没有想过妈妈对你读书、成长、安全等等的担忧?你能体会这担忧里母亲浓浓的爱吗?请将文章推荐给爸爸妈妈,请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我说:“请将家长的感受明天交给我。”话音刚落,学生欢呼雀跃,说终于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尝尝作业的滋味了!家长会给予配合吗?我不能肯定。
第二天,学生们给我带来了父母的作业。“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灵震撼不已,我虽没有如此细腻的文笔,但我这位普通母亲的所思所想全包括在里面了……考虑让他一人乘车上学,又不放心交通安全,常常是偷偷跟踪他,站在角落里偷偷看他过马路,大约半个月才逐渐让他独立上学……上夜班,下了楼,常常是走几步回头看看,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心里很难受,眼泪常常含在眼眶里。此时,我多么希望孩子你快快长大呀!孩子,妈妈的爱你能理解吗?舍不得的同时,妈妈也希望你能得到锻炼,温室的鲜花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我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正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我想,也是千千万万的父母们的心声!但孩子总要成长,我们的社会需要百折不挠的小鹰,为了他们的将来,应该让他们早一点接受生活的磨练……”“作为家长和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给予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悔的,无限的,希望我的女儿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时,磨难也是一笔财富,严厉也是一种关爱,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曲折,妈妈的爱会陪你成长……”文以生情,多么感人的肺腑之言,我动情地读着,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知道孩子们正在聆听父母的心声。
第二步:触发学生,亲情互动
意外的收获让我意识到家长资源的可贵,何不就此展开,通过阅读触动心灵,感悟亲情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短文。我将一篇美国作品《家》介绍给学生,讲述的是一个5岁的儿子在父亲下班后向父亲要10美元,父亲生气地责骂他,后来父亲情绪稳定下来后,通过询问,才知道儿子竟是想用钱买父亲一个小时的时间,希望和父亲一起吃晚饭。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尾引起了我内心的震颤,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在将文章推荐给学生的同时,我提出如下阅读要求: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每天辛苦工作多赚钱呢,还是希望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陪陪你呢?请写一篇小短文谈一谈你的想法。当看到孩子们写的短文中不乏对父母的怨言时,我没说什么,只是建议他们将《家》推荐给父母看看。谁曾想孩子们主动交来父母的话语:“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肩负着生活的重任,我们很想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出去游玩,但是有很多的时间,我们却用在做家务和工作中,忽略了孩子的孤单和寂寞,这篇文章使我受到了启发和震撼,仿佛看见了一个寂寞的心灵在呐喊:不要让我一个人在家。”“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上,首先应是平等互助互爱的……家长在现实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也不允许有很多时间来陪孩子,这就需要孩子也体谅家长的难处。当然,家长就要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不仅是陪孩子玩,而且是教导他们如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用自己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激情去感染孩子……”
情感的交流是互动的,家长阅读后的文字体会不也是一篇篇震撼人心的美文吗?孩子们也一定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应及时让这种情感释放。于是,一封封设计别致的信出现在家长会上,打开后呈现的是真挚的话语。“……唯一留下的是那钻石般不可磨灭的回忆,那对这没有原因的爱的一丝依恋。这爱没有原因,因为她如彩虹般美丽:还记得吗?那年的那天,是谁拉着我的手,在雨中漫步,仔细地对我讲着小鸭子的故事,认真回答我不依不饶的追问;这爱没有原因,因为他如蝴蝶般轻盈,至今忘不了那双宽厚的臂膀,爸爸常常从地上将幼小的我一把托起,在空中一圈一圈地转,任由又惊又乐的我又叫又笑,当时我曾天真地想到过:小鸟是这般学飞的吗?这爱没有原因,因为她如永恒般坚硬,这12年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坚定地守护着我,时刻让我感到爱的阳光。爱无法用文字表达,无法用语言倾诉,只有在父母的爱心下,一滴滴将爱珍藏在心里,那时,爱将成为爱的原因。”……看着家长由疑惑到吃惊继而感动的表情变化,我感到欣慰:孩子们从爱父母做起,已懂得感恩,懂得爱。
第三步:触发生活,情以生文
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是触发;看到某个景或物,引起心中的波澜,是触发;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读了文章,觉得与日常生活有交涉,联想到自己,是触发……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要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一个周末的班会上,我们举行了以“感动”为主题的美文诵读活动,孩子们满怀深情地读着我和他们共同搜集的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北风乍起时》《树的故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娘讨来的三袋米》……
我希望孩子们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题为“人间万象”的照片,父亲将孩子扛在肩头大步走、母亲蹲下身在风中为孩子拉紧拉链、年轻的儿子推着年迈的老人在公园漫步,风雪中卖菜谋生的父亲一边吆喝一边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我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是被细节填满的,这些都是爱的姿势。
听觉和视觉的集中冲击,文字和图片的熏陶与感染,孩子们情以生文,作文写出了自己的味道。《爷爷是个“胆小鬼”》中写到:爷爷怕的东西连一屋子都装不下:吃排骨怕塞牙,喝牛奶怕腥味,吃巧克力怕粘牙……读完结尾才明白,爷爷的怕缘于爱呀!“怕”原来是褒义。《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写到:小时候雨天的夜晚,雷声隆隆,我蜷缩在被中,“到我这儿来,不用害怕,妈妈在这。”我再也不颤抖,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看恐怖片睡不着,“那只不过是一部动画片,没什么可怕的,到妈妈房间来睡。”我一睡天亮,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在文中反复强调,处处照应,埋下伏笔。
“文心”是“为文之用心”,从文心到人心,从阅读走向写作,触发生活,触动心灵,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这也许就是触发的功夫吧。我们常常是多篇文章会聚于一个焦点,读书、启示、四季之美、天真孩童、名著人物等等,孩子、家长、老师在共享阅读的同时,也就将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生活的范畴,提供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渗透着人文的精神,渗透着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并通过自己的笔让生活在文字中驻留和鸣响。
(李素琴,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教研室,212000)
责任编辑:赵赟
第一步:触发家长,文以生情
一日,翻到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短文写的是一位母亲在孩子初入校门的第二天站在阳台上目送儿子去上学,出于对孩子路途安全,学校读书生涯等等方面的担忧,心中有着种种的不舍,结尾写到:“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作为一位母亲,我觉得这就是如作者般天下母亲们的心声,感动之余,细细思量:孩子们未必会有我这般的情感共鸣。怎么办?于是,在文章的下面添上阅读建议:作为妈妈的孩子,你有没有想过妈妈对你读书、成长、安全等等的担忧?你能体会这担忧里母亲浓浓的爱吗?请将文章推荐给爸爸妈妈,请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我说:“请将家长的感受明天交给我。”话音刚落,学生欢呼雀跃,说终于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尝尝作业的滋味了!家长会给予配合吗?我不能肯定。
第二天,学生们给我带来了父母的作业。“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灵震撼不已,我虽没有如此细腻的文笔,但我这位普通母亲的所思所想全包括在里面了……考虑让他一人乘车上学,又不放心交通安全,常常是偷偷跟踪他,站在角落里偷偷看他过马路,大约半个月才逐渐让他独立上学……上夜班,下了楼,常常是走几步回头看看,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心里很难受,眼泪常常含在眼眶里。此时,我多么希望孩子你快快长大呀!孩子,妈妈的爱你能理解吗?舍不得的同时,妈妈也希望你能得到锻炼,温室的鲜花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我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正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我想,也是千千万万的父母们的心声!但孩子总要成长,我们的社会需要百折不挠的小鹰,为了他们的将来,应该让他们早一点接受生活的磨练……”“作为家长和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给予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悔的,无限的,希望我的女儿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时,磨难也是一笔财富,严厉也是一种关爱,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曲折,妈妈的爱会陪你成长……”文以生情,多么感人的肺腑之言,我动情地读着,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知道孩子们正在聆听父母的心声。
第二步:触发学生,亲情互动
意外的收获让我意识到家长资源的可贵,何不就此展开,通过阅读触动心灵,感悟亲情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短文。我将一篇美国作品《家》介绍给学生,讲述的是一个5岁的儿子在父亲下班后向父亲要10美元,父亲生气地责骂他,后来父亲情绪稳定下来后,通过询问,才知道儿子竟是想用钱买父亲一个小时的时间,希望和父亲一起吃晚饭。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尾引起了我内心的震颤,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在将文章推荐给学生的同时,我提出如下阅读要求: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每天辛苦工作多赚钱呢,还是希望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陪陪你呢?请写一篇小短文谈一谈你的想法。当看到孩子们写的短文中不乏对父母的怨言时,我没说什么,只是建议他们将《家》推荐给父母看看。谁曾想孩子们主动交来父母的话语:“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肩负着生活的重任,我们很想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出去游玩,但是有很多的时间,我们却用在做家务和工作中,忽略了孩子的孤单和寂寞,这篇文章使我受到了启发和震撼,仿佛看见了一个寂寞的心灵在呐喊:不要让我一个人在家。”“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上,首先应是平等互助互爱的……家长在现实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也不允许有很多时间来陪孩子,这就需要孩子也体谅家长的难处。当然,家长就要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不仅是陪孩子玩,而且是教导他们如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用自己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激情去感染孩子……”
情感的交流是互动的,家长阅读后的文字体会不也是一篇篇震撼人心的美文吗?孩子们也一定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应及时让这种情感释放。于是,一封封设计别致的信出现在家长会上,打开后呈现的是真挚的话语。“……唯一留下的是那钻石般不可磨灭的回忆,那对这没有原因的爱的一丝依恋。这爱没有原因,因为她如彩虹般美丽:还记得吗?那年的那天,是谁拉着我的手,在雨中漫步,仔细地对我讲着小鸭子的故事,认真回答我不依不饶的追问;这爱没有原因,因为他如蝴蝶般轻盈,至今忘不了那双宽厚的臂膀,爸爸常常从地上将幼小的我一把托起,在空中一圈一圈地转,任由又惊又乐的我又叫又笑,当时我曾天真地想到过:小鸟是这般学飞的吗?这爱没有原因,因为她如永恒般坚硬,这12年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坚定地守护着我,时刻让我感到爱的阳光。爱无法用文字表达,无法用语言倾诉,只有在父母的爱心下,一滴滴将爱珍藏在心里,那时,爱将成为爱的原因。”……看着家长由疑惑到吃惊继而感动的表情变化,我感到欣慰:孩子们从爱父母做起,已懂得感恩,懂得爱。
第三步:触发生活,情以生文
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是触发;看到某个景或物,引起心中的波澜,是触发;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读了文章,觉得与日常生活有交涉,联想到自己,是触发……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要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一个周末的班会上,我们举行了以“感动”为主题的美文诵读活动,孩子们满怀深情地读着我和他们共同搜集的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北风乍起时》《树的故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娘讨来的三袋米》……
我希望孩子们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题为“人间万象”的照片,父亲将孩子扛在肩头大步走、母亲蹲下身在风中为孩子拉紧拉链、年轻的儿子推着年迈的老人在公园漫步,风雪中卖菜谋生的父亲一边吆喝一边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我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是被细节填满的,这些都是爱的姿势。
听觉和视觉的集中冲击,文字和图片的熏陶与感染,孩子们情以生文,作文写出了自己的味道。《爷爷是个“胆小鬼”》中写到:爷爷怕的东西连一屋子都装不下:吃排骨怕塞牙,喝牛奶怕腥味,吃巧克力怕粘牙……读完结尾才明白,爷爷的怕缘于爱呀!“怕”原来是褒义。《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写到:小时候雨天的夜晚,雷声隆隆,我蜷缩在被中,“到我这儿来,不用害怕,妈妈在这。”我再也不颤抖,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看恐怖片睡不着,“那只不过是一部动画片,没什么可怕的,到妈妈房间来睡。”我一睡天亮,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在文中反复强调,处处照应,埋下伏笔。
“文心”是“为文之用心”,从文心到人心,从阅读走向写作,触发生活,触动心灵,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这也许就是触发的功夫吧。我们常常是多篇文章会聚于一个焦点,读书、启示、四季之美、天真孩童、名著人物等等,孩子、家长、老师在共享阅读的同时,也就将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生活的范畴,提供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渗透着人文的精神,渗透着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并通过自己的笔让生活在文字中驻留和鸣响。
(李素琴,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教研室,212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