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种系分型、毒力基因型及生物被膜表型分析

来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临床分离菌株的种系分型、毒力基因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 采集临床尿路感染患者尿样进行细菌培养,对菌落计数大于105 CFU/mL的样品再进行挑选,将选出的疑似大肠杆菌的菌落用微生物及蛋白快速鉴定质谱仪(MALDI Biotyper)鉴定出UPEC分离株.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UPEC分离株种系分型基因chuA、yjaA以及DNA片段TSPE4.C2;利用PCR检测UPEC分离株中9种毒力基因(fimH、tonB、ireA、fyuA、cnf-1、vat、hlyD、ompR和phoU)的分布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检测UPEC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共选取UPEC分离株42株,其种系分型以B2型和D型为主,分别占40.5%和31.0%.对9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发现,Ⅰ型菌毛编码基因fimH检出率最高,为92.9%;摄铁相关基因tonB、ireA和fyuA的检出率分别为90.5%、66.7%和76.2%;受检的3种毒素相关基因中,编码细胞坏死因子的cnf-1基因检出率最高(52.4%),溶血素基因hlyD和空泡化毒素基因vat的检出率分别为21.4%和28.6%;其余毒力基因ompR和phoU的检出率均低于30.0%.所有受检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6株(占38.1%)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15株(占35.7%)具有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余11株菌株具有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强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大多属于B2型,且其携带毒力基因数量高于弱生物被膜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EC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其种系分型和毒力基因分布具有一定关联性,进一步了解UPEC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特征尤其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可为尿路感染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01139(LINC01139)调控微小RNA-300(miR-300)对口腔鳞癌顺铂(DDP)耐药细胞(CAL-27/DDP)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AL-27/DDP及其亲本细胞株CAL-27中 LINC01139和miR-300的表达水平.将 CAL-27/DDP 分为 DDP+si-NC 组、DDP+si-LINC01139组、DDP+miR-NC 组、DDP+miR-300组、DDP+si-LINC01139+a
目的 分析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9-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青年MHD患者339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并按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n=237)和验证组(n=10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建模组数据,筛选中青年MHD患者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鉴别力.选取验证组患者资料,应用ROC曲线
目的 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浓度,探讨其对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相障碍患者55例和健康对照者54例为研究对象,测量受试者的NLR、PLR和GDNF.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VFT)、连线测线(TMT)和Stroop试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NLR和PLR均比对照组高,而GDNF浓度降低(P<0.01).观察组NLR和GDNF均与VFT-动作(r=-0.379,P=0.004;r=0.269,P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处置方案.方法 选取鼻内镜手术并有长期(1年以上)规律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根据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Lund-Mackay(LM)评分分类,1类(LM评分≤12分)共14例,随机分为A1组和B1组,各7例;2类(LM评分>12分)共26例,随机分为A2组和B2组,各13例.A1组和A2组鼻内镜手术围术期继续按原方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B1组和B2组鼻内镜手术术前7 d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3 d恢复原方案继续使用.比较手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其特征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医生常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试验结果治疗NP,但许多患者的疼痛并未得到足够缓解,故NP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多能干细胞,可从许多成体组织中分离出来,具有免疫调节、抗细胞凋亡、组织重塑和血管生成等作用.本文对MSC在NP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NP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探讨普里西特(PLISSIT)干预模式对男性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性功能、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结直肠癌造口术的100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PLISSIT模式干预,均干预8周.利用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5)、早泄诊断量表(PEDT)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干预前后2组性功能及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评测.结果 排除中途退出者后,试验组最终纳入48例,对照组49例.干预前,2组IIE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价值.方法 选择102例HIE患儿以及在医院娩出的54例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HIE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血清MCP-1、sICAM-1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HIE新生儿血清MCP-1、sICAM-1水平,分析血清MCP-1、sICAM-1 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HIE组新生儿血清MCP-1、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缺血低灌注区、侧支循环脑血流量(CBF)和BDNF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ADL评分、CBF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ChLAP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前列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LncRNA SChLAP1的表达水平;分析LncRNA SChLAP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前列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Lnc RNA SCh
目的 分析成人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现状、恐惧焦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APAIS),对2021年4-7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择期手术的295例成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术前1 d,295例患者中有94例(31.8%)患者存在焦虑,焦虑得分与信息需求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1);90例患者有1个恐惧点,55例患者有2个恐惧点,79例患者有3个及以上恐惧点;当患者的恐惧点≥3个时,焦虑发生率升高达到了 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既往区域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