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推进 读中入情 演中悟道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蛙看海》是一篇言近旨远的童话故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教学时,可以采用“板块推进,读中入情,演中悟道”的办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青蛙·苍鹰篇:读读、说说——入心
  
  课文的前三小节是第一板块,讲述了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悲观失望的心路历程。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读”来了解文本内容,通过“说”来体验人物内心,从而打造“读出个性,说得精彩”的课堂氛围。
  1 出示:“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指名读。说说:读的过程中突出了哪两个词?(长期、很想)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
  2 青蛙很想看看大海,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引读苍鹰的话。
  3 这是一座怎样的高山呢?师简笔画画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引出《咏华山》。
  4 青蛙觉得这座山怎么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5 练读:“天哪,这么高的山!”(评价预设:你这座山不怎么高、你这座山有点高了、你这座山真是太高了!)
  6 面对这么高的山,青蛙还做了一个动作。我们也来做一个。你什么时候做这个动作?从青蛙这个动作,你知道了什么?
  7 它为什么会没有信心?练读:“没有……也没有……怎么……”句。
  8 既然上不去,那就别登山了!引读苍鹰的话。读好反问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不登山行不行?(引导用上“只有……才……”)
  9 分角色读好第一板块。进入人物内心,读出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心情变化。
  (评析:常言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阅读教学的“领”究竟在哪儿呢?我以为,这个“领”应该是“读”。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这一板块由三段人物的对话构成。青蛙是主角,语言很有内涵,必须用心读好。但读好的基础是理解,是领悟,是进入人物的内心。因而“说”不容忽视。“说”其实是一种交流。重视“说”实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就是重视学生用语言去建构图式——把语言文字与具体形象及生活体验挂起钩来。“说”透了,才能为读好提供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支撑。这也是克服技术主义朗读指导误区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青蛙·松鼠篇:读读、演演——悟道
  
  第3到第11自然段是课文也是教学的第二板块。松鼠的出现,帮助青蛙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转换为青蛙能从容克服的小困难,并一路陪伴鼓励,终于使青蛙登上了山顶,实现了愿望。教学这一板块分角色读好是重点,通过表演来领悟道理是关键。
  1 青蛙正在失望之时,松鼠出现了,它是怎么说的?谁能说得再礼貌些?青蛙又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理清每个人物的语言。
  2 课件出示人物语言,引导同桌分角色练读。
  3 同桌展示读,评议。
  4 指名表演对话部分,评议。师采访“松鼠”:“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 师生共演悟道。①老师扮演松鼠,愿意扮演青蛙的同学可以到前面,也可以站在位置上。②对话结束后,教师引导青蛙们继续跳:“跳跳跳,向上跳!”“跳跳跳,我们看海去!”并引导其他学生为青蛙们鼓掌加油。③律动表演中,教师追问:“青蛙们,累了吗?怎么办?渴了吗?怎么办?引读第11节相关语句。”④明理:既然登山这么累,这么渴,不如回去吧?为什么不回去呢?
  6 青蛙和松鼠就这样跳跳跳,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可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明明青蛙和松鼠跳了这么长时间,跳得这么累,这么渴,怎么会是不知不觉呢?(理解“不知不觉”)
  (评析:阅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智慧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将其仅仅视为技术化的过程,而应看成是文化建构的过程。要做到这点,必须让学生吟咏品味,感受文本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设计中的读读、议议、演演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在迈进。在这个进程中,科学地穿插读的指导、词的品析、理的揭示,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最大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三、超越·提高篇:写写、说说——升华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区区11个字。却意蕴丰富。它既是超越文本的拓展点,又是提高认识的升华点,还是回归文本的总结点。
  1 写写:青蛙和松鼠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出示填空:( )的大海。引导学生从范围、颜色、海水等方面去拓展。
  2 课件展示大海美姿。采访青蛙:①什么原因使你看到了大海?②你能看到大海,认为要感谢谁呢?采访松鼠:你有什么要说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此时,小朋友们,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3 赠送格言提高认识:①有志者事竟成;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③一个好汉三个帮……
  4 拓展:蚂蚁、蜗牛和乌龟听说青蛙看到了大海都很羡慕,它们找到了青蛙。发挥你的想象,猜猜青蛙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评析:对于这篇童话的解读,不少教师只看到了青蛙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忽略了苍鹰和松鼠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这篇课文还向孩子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本板块设计中正巧妙地体现了这样的解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抛物线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较为特殊的一类曲线,以其为载体的压轴题一直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该类问题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学生的解题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深度剖析问題,采用分步突破、合理转化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对一道中考抛物线问题进行思路突破,并开展突破反思,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抛物线;分步引导;分类讨论;化斜为直;转化
“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智慧。  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对这节数学活动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学生的智慧生成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
[摘 要]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质. 这些品质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 核心素养;“展评”课堂;初中数学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能力,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维
拙作《“第二中学”的困境与崛起》一文在《江苏教育》发表后,得到部分专家学者关注,“第二中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成了一部分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作为个案,洪泽县第二中学既有上个世纪末晋升省级重点中学的荣耀与辉煌,也有本世纪初无法均衡发展的衰退与无奈,又有近两年特色发展的艰辛与欣慰。我们认为:“特色化是第二中学本质的崛起”,智慧管理则是特色化必由之路。  教育理论认为,和谐的学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
[摘 要] 以抛物线为载体的函数综合题是中考的常考题型,该类问题具有曲线繁多、形式多样、综合性强的特点,求解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及方法. 文章以一道中考题为例进行分步探究,并开展解后反思,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读者交流学习.  [关键词] 几何问题;函数综合;解题教学;解题策略  第三步,化动为静多解模型构建,公式巧用函数值域分析  最后一步是分析一般情形下的面积最值,P,D,Q三点均为动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自新课改以来着力研究的一门必修课程。多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特点,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  我校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性地是在社区。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对社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初步了解社区的概念,并且通过社区干部、家人、朋友的介绍,以及参
[摘 要]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数学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并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1”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素养;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显得异常重要,而实际教学实践中,实施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固化的数学思维体系,转化传统数学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还能促使学生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修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显露智慧。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学设计的角度在于既出其不意又能拍案共鸣,而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观照的。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能够不断引领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不经意之处,沙里淘金,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篇课文从景物和动物这两个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和美丽,写动物一段作者用了4个“
在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对比之后,使学生在观察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的方法初步感知了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虽然也让学生用几个多位数验证正确,但我总感到不太踏实:这毕竟只是观察部分数得到的结论,怎样让学生探索出其中隐含的数学原理呢?  本节课教学内容单薄,我决定深挖教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来探究“被
一、案例背景    1.教学重点与目标:  (1)能听懂、会说以下表示地点的单词:a Zoo,apark,a cinema,a supermarket,the Great Wall。(2)能听懂、会说句型Let’s go to…及其应答All right./OK,Let’s go./Good./Great!等。(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