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蛙看海》是一篇言近旨远的童话故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教学时,可以采用“板块推进,读中入情,演中悟道”的办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青蛙·苍鹰篇:读读、说说——入心
课文的前三小节是第一板块,讲述了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悲观失望的心路历程。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读”来了解文本内容,通过“说”来体验人物内心,从而打造“读出个性,说得精彩”的课堂氛围。
1 出示:“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指名读。说说:读的过程中突出了哪两个词?(长期、很想)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
2 青蛙很想看看大海,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引读苍鹰的话。
3 这是一座怎样的高山呢?师简笔画画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引出《咏华山》。
4 青蛙觉得这座山怎么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5 练读:“天哪,这么高的山!”(评价预设:你这座山不怎么高、你这座山有点高了、你这座山真是太高了!)
6 面对这么高的山,青蛙还做了一个动作。我们也来做一个。你什么时候做这个动作?从青蛙这个动作,你知道了什么?
7 它为什么会没有信心?练读:“没有……也没有……怎么……”句。
8 既然上不去,那就别登山了!引读苍鹰的话。读好反问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不登山行不行?(引导用上“只有……才……”)
9 分角色读好第一板块。进入人物内心,读出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心情变化。
(评析:常言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阅读教学的“领”究竟在哪儿呢?我以为,这个“领”应该是“读”。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这一板块由三段人物的对话构成。青蛙是主角,语言很有内涵,必须用心读好。但读好的基础是理解,是领悟,是进入人物的内心。因而“说”不容忽视。“说”其实是一种交流。重视“说”实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就是重视学生用语言去建构图式——把语言文字与具体形象及生活体验挂起钩来。“说”透了,才能为读好提供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支撑。这也是克服技术主义朗读指导误区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青蛙·松鼠篇:读读、演演——悟道
第3到第11自然段是课文也是教学的第二板块。松鼠的出现,帮助青蛙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转换为青蛙能从容克服的小困难,并一路陪伴鼓励,终于使青蛙登上了山顶,实现了愿望。教学这一板块分角色读好是重点,通过表演来领悟道理是关键。
1 青蛙正在失望之时,松鼠出现了,它是怎么说的?谁能说得再礼貌些?青蛙又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理清每个人物的语言。
2 课件出示人物语言,引导同桌分角色练读。
3 同桌展示读,评议。
4 指名表演对话部分,评议。师采访“松鼠”:“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 师生共演悟道。①老师扮演松鼠,愿意扮演青蛙的同学可以到前面,也可以站在位置上。②对话结束后,教师引导青蛙们继续跳:“跳跳跳,向上跳!”“跳跳跳,我们看海去!”并引导其他学生为青蛙们鼓掌加油。③律动表演中,教师追问:“青蛙们,累了吗?怎么办?渴了吗?怎么办?引读第11节相关语句。”④明理:既然登山这么累,这么渴,不如回去吧?为什么不回去呢?
6 青蛙和松鼠就这样跳跳跳,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可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明明青蛙和松鼠跳了这么长时间,跳得这么累,这么渴,怎么会是不知不觉呢?(理解“不知不觉”)
(评析:阅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智慧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将其仅仅视为技术化的过程,而应看成是文化建构的过程。要做到这点,必须让学生吟咏品味,感受文本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设计中的读读、议议、演演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在迈进。在这个进程中,科学地穿插读的指导、词的品析、理的揭示,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最大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三、超越·提高篇:写写、说说——升华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区区11个字。却意蕴丰富。它既是超越文本的拓展点,又是提高认识的升华点,还是回归文本的总结点。
1 写写:青蛙和松鼠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出示填空:( )的大海。引导学生从范围、颜色、海水等方面去拓展。
2 课件展示大海美姿。采访青蛙:①什么原因使你看到了大海?②你能看到大海,认为要感谢谁呢?采访松鼠:你有什么要说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此时,小朋友们,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3 赠送格言提高认识:①有志者事竟成;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③一个好汉三个帮……
4 拓展:蚂蚁、蜗牛和乌龟听说青蛙看到了大海都很羡慕,它们找到了青蛙。发挥你的想象,猜猜青蛙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评析:对于这篇童话的解读,不少教师只看到了青蛙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忽略了苍鹰和松鼠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这篇课文还向孩子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本板块设计中正巧妙地体现了这样的解读。)
一、青蛙·苍鹰篇:读读、说说——入心
课文的前三小节是第一板块,讲述了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悲观失望的心路历程。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读”来了解文本内容,通过“说”来体验人物内心,从而打造“读出个性,说得精彩”的课堂氛围。
1 出示:“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指名读。说说:读的过程中突出了哪两个词?(长期、很想)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
2 青蛙很想看看大海,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引读苍鹰的话。
3 这是一座怎样的高山呢?师简笔画画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引出《咏华山》。
4 青蛙觉得这座山怎么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5 练读:“天哪,这么高的山!”(评价预设:你这座山不怎么高、你这座山有点高了、你这座山真是太高了!)
6 面对这么高的山,青蛙还做了一个动作。我们也来做一个。你什么时候做这个动作?从青蛙这个动作,你知道了什么?
7 它为什么会没有信心?练读:“没有……也没有……怎么……”句。
8 既然上不去,那就别登山了!引读苍鹰的话。读好反问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不登山行不行?(引导用上“只有……才……”)
9 分角色读好第一板块。进入人物内心,读出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心情变化。
(评析:常言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阅读教学的“领”究竟在哪儿呢?我以为,这个“领”应该是“读”。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这一板块由三段人物的对话构成。青蛙是主角,语言很有内涵,必须用心读好。但读好的基础是理解,是领悟,是进入人物的内心。因而“说”不容忽视。“说”其实是一种交流。重视“说”实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就是重视学生用语言去建构图式——把语言文字与具体形象及生活体验挂起钩来。“说”透了,才能为读好提供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支撑。这也是克服技术主义朗读指导误区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青蛙·松鼠篇:读读、演演——悟道
第3到第11自然段是课文也是教学的第二板块。松鼠的出现,帮助青蛙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转换为青蛙能从容克服的小困难,并一路陪伴鼓励,终于使青蛙登上了山顶,实现了愿望。教学这一板块分角色读好是重点,通过表演来领悟道理是关键。
1 青蛙正在失望之时,松鼠出现了,它是怎么说的?谁能说得再礼貌些?青蛙又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理清每个人物的语言。
2 课件出示人物语言,引导同桌分角色练读。
3 同桌展示读,评议。
4 指名表演对话部分,评议。师采访“松鼠”:“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 师生共演悟道。①老师扮演松鼠,愿意扮演青蛙的同学可以到前面,也可以站在位置上。②对话结束后,教师引导青蛙们继续跳:“跳跳跳,向上跳!”“跳跳跳,我们看海去!”并引导其他学生为青蛙们鼓掌加油。③律动表演中,教师追问:“青蛙们,累了吗?怎么办?渴了吗?怎么办?引读第11节相关语句。”④明理:既然登山这么累,这么渴,不如回去吧?为什么不回去呢?
6 青蛙和松鼠就这样跳跳跳,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可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明明青蛙和松鼠跳了这么长时间,跳得这么累,这么渴,怎么会是不知不觉呢?(理解“不知不觉”)
(评析:阅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智慧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将其仅仅视为技术化的过程,而应看成是文化建构的过程。要做到这点,必须让学生吟咏品味,感受文本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设计中的读读、议议、演演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在迈进。在这个进程中,科学地穿插读的指导、词的品析、理的揭示,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最大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三、超越·提高篇:写写、说说——升华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区区11个字。却意蕴丰富。它既是超越文本的拓展点,又是提高认识的升华点,还是回归文本的总结点。
1 写写:青蛙和松鼠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出示填空:( )的大海。引导学生从范围、颜色、海水等方面去拓展。
2 课件展示大海美姿。采访青蛙:①什么原因使你看到了大海?②你能看到大海,认为要感谢谁呢?采访松鼠:你有什么要说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此时,小朋友们,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3 赠送格言提高认识:①有志者事竟成;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③一个好汉三个帮……
4 拓展:蚂蚁、蜗牛和乌龟听说青蛙看到了大海都很羡慕,它们找到了青蛙。发挥你的想象,猜猜青蛙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评析:对于这篇童话的解读,不少教师只看到了青蛙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忽略了苍鹰和松鼠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这篇课文还向孩子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本板块设计中正巧妙地体现了这样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