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针刺对照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分析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慰针刺以及假针刺作为针刺研究的对照组,随着针刺研究的不断发展,其设计及应用已经成为当今针刺临床研究的焦点,被国内外学者关注.但由于其设计缺乏合理性或不规范,使部分国际研究者对针刺有效性持有怀疑态度并降低了相关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作为针刺研究对照方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安慰针刺及假针刺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迫在眉睫.从目前研究来看,虽然有一些安慰针刺设计具有合理性且被临床试验研究应用,但其设计方法不具有通用性,不能将其统一.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的整理,该文分析了安慰针刺对照的设计目的、发展历程、设计方法运用分析、必要性、争议问题等方面,以期探索出更加严谨的安慰针刺设计方法,将其设计标准统一,从而提高针刺研究在国际医学领域的说服力.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银质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8、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隔药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硫酸软骨素846(CS846)、钙卫蛋白(S100A8/A9)、炎症因子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肢体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肾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隔药隔姜温通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表观测点的红外热成像测定值、血清CS846、血清S100A8/A9、血清炎症因子、Lysholm膝关节评分、肢体平衡,以及两组患者的CS846、S100A8
目的 观察灵龟八法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听力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均进行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灵龟八法按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时间、听力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0.4%(P<0.05).观察组听力、眩晕、耳鸣、耳闷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听阈值、耳聋评分水平
目的 探讨电针对骨癌痛(CIBP)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电针组于胫骨髓腔内注射10μL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则注射1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电针组于造模后第11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3次.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变化.HE染色检测大鼠胫骨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L3~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ELIS
目的 系统评价针药并用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的有关针药并用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相关文献.筛选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2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
目的 观察骶管麻醉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混合痔麻醉效果及血清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以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骶管麻醉,对照组予以单纯骶管麻醉.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HR水平在T3~T4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T1~T4时间点VAS评分和皮质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
目的 总结针刺疗法治疗鹅足滑囊炎(PAB)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方法 运用计算机搜集2011—2021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关于针刺治疗PAB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与整理.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显示,针刺疗法治疗PAB的作用机制体现在调节下肢生物力学的平衡、调节毛细血管功能、改善组织代谢障碍、改善肌肉痉挛、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松解软组织粘连等方面,从而达到改善疼痛的目的.结论 随着针刺临床技术的不断完善,针刺治疗PAB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中枢效应机制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具有无创活体评价脑功能活动的优势,是研究针刺中枢机制公认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采用fMRI技术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数量偏少,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基于fMRI的技术特性与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fMRI研究的设计和实施环节进行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R2小鼠运动和平衡能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条件性ADAR2(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2)基因敲除AR2小鼠模型,选择保留部分运动神经元功能的AR2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健脾补肾方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小鼠除正常饮食外,不给予其他干预.补肾健脾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接受补肾健脾方15 mg/kg、30 mg/kg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发病后快速进展的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延缓其疾病进展或改善其临床症状.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延缓ALS的疾病进展,并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对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发现,ALS的发病和疾病进展均与兴奋性神经元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轴浆转运障碍、神经营养因子缺陷以及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等有关.中医药可能通过干预上述途径,发挥治疗ALS的作用.本文提出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