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思想之形成及其在西方的早期实践与影响

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1987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叶是全球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种全球变局的大背景下,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折射出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演替.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已包含了区域规划观念,而早期英、美两国重要的规划家如格底思、恩翁、阿伯克隆比、亚当斯、斯泰恩、麦凯、芒福德等相率参与了区域规划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工作.根据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20世纪上半叶划分为3个时间段,分别考察区域规划思想在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发展演进及其补充、完善等历史过程,指出19世纪中后叶英、美兴起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浪潮如“市政社会主义”和进步主义思想,是形成英美规划传统并导致区域规划在两国发展的根本原因,也使之领先于欧洲大陆国家.同时,美、英两国的区域规划发展各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不同路径,但相互借鉴补充,在思想、方法、制度和教育基础等诸方面为区域规划在二战后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气路系统对公交车辆的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气路系统中控制元件和用气设备的发展,对压缩空气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缩空气达不到品质标准就会对系统元件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气路系统效能,甚至导致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因此气路系统可靠性直接影响公交车辆的安全行驶.空气的水分含量对压缩空气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气路系统中压缩空气水分的危害、析出水分的原因、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加强气路系统维护,确保气路系统压缩空气品质符合气路元件和装置的要求;要求气路系统排污到位,确保空气干燥器充分发挥作用等措施,并通
以济南交通拥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8年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济南交通拥堵程度,探讨缓解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缓解对策.研究得到:(1)济南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交通供给因素和交通需求因素,交通需求因素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不断加大.(2)济南交通拥堵程度在2001-2004年呈稳定状态,2005-2010年拥堵程度有减缓趋势,2011-2015济南交通拥堵变化方向不稳定,除2014年最为拥堵外其余年份变化幅度都不大,2015-2018年拥堵水平缓慢下降,总体拥堵水平有所缓解.(3)交
董鉴泓先生1926年6月24日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1945年至1951年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市政组学习,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建筑系副主任、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城市规划学刊》主编.
期刊
静电无处不在,若处置不当会引发车辆设备机械电子故障甚至安全事故,在易产生静电的交通运输车辆上都应按标准要求(GB 7258-2017)安装防静电装置(导静电拖地带).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导静电拖地带,具有环保、长寿命、可徒手随时随地快速(3-5s)调整维护等优点,克服了在用导静电拖地带由于整体暴露、雨水尘土污染和阳光直晒,易造成带体橡胶老化龟裂后导电体暴露氧化或带体断裂丢失,致使导静电性能降低或丧失、带体多道对折固定、维护调整费时费力等不足.本文观点供交流探讨.
老年人在身体活动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方面相比中青年不尽相同,对于公交服务的需求与中青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目前在开展公交满意度调查和在改善服务水平方面,并未区分老年人对于公交服务的特殊需求,公交服务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不够,适老水平也较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重视老年群体交通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成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昆山市2020年公交满意度调查为背景,探索老年群体相比于中青年群体对于公交服务水平需求的差异性,并对公交发展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提高公交服
2021年10月30日,第十八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暨2021UP (United Planning)学科发展论坛、202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颁奖成功举行.论坛采用“网络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吸引了数千人次专家学者、规划工作者和规划学科师生在线参与.
期刊
智能技术对城市生产生活及治理的影响逐渐加深,促使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加速流动与互动,人、技术与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从被动顺应智能技术的冲击转向主动求变、迎接智能技术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并探索构建新的规划体系.通过对新时代下智慧城市规划的内涵解读,明确智慧城市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从技术支撑层、规划方案层、实施运营层和制度保障层四方面对智慧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进行梳理,同时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规划智慧化转型提供参
研究显示碳达峰与城镇化成熟期时间上高度重合,碳达峰国家达峰时的城镇化率均值在74%左右,因此如何把握城镇化与碳达峰的精准关系极为重要.基于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1960-2018年社会经济及碳排数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探寻世界国家碳达峰路径与智力型、体力型城镇化路径分化的内在关系,找出智力型国家碳达峰的关键衡量指标,并进一步分析智力型国家的创新驱动因子对其达峰路径的影响机制,以此为中国智慧创新的碳达峰道路提供借鉴.提出碳达峰路径的五种橄榄曲线,并指出中国未来的碳达峰道路必须由双层智慧进行控制,即达峰曲线的
首先,系统梳理浙江省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源与流,进而基于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等浙江经验的总结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在空间规划中的实现路径并将其归纳为“创建类规划”.然后,通过进一步剖析创建类规划的核心要素:申请准入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专班运行模式,认为创建类规划是空间规划的技术理性与中国本土的行政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上级与地方的双向约束、刚性与弹性的诱发协整以及条块分割的博弈代理.最后,基于对创建类规划的再审视,指出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语境下规划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能超越“用地”来有效干预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城市设计的技术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变革不断演进.通过梳理城市设计时间线、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演化中的大事件、城市设计技术相关著作及期刊文献,自下而上地总结出120余个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并通过知识图谱将城市设计技术知识域矢量化,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演替关系,提出城市设计技术的基本分类.将八类城市设计技术的演化按照时间和技术迭代进行“纵切”解析,发现存在“八脉并行”的特征,每条脉络都经历多种技术方法的层层迭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集成、改良、分化、创新,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脉络特征,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