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巴狗”

来源 :武汉文史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m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有一天,我在武昌的长街(现在的解放路)上遛达,看见一小队东洋人,男女老少都有,女人穿着和服,男人穿着西服,腰前还挂着神牌(一大串竹排、木葫芦,用黄绳子穿着),一律穿木板鞋,卡啦卡啦的从胭脂路方向走来。这一群日本人的出现立刻引起一群中国孩子远远地围观。我们不敢走近,不但怕鬼子,还看见人群后面走着一条洋狗子,它高高地翘着尾巴,威武得比狼还凶狠。
其他文献
“鬼子投降了!”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很快通过广播、报纸号外传到武汉三镇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奔走相告,互相道贺。“总算熬到头啦!”“终于盼到这一天啦!”“再也不是亡国奴啦!”
抗日战争时期我才十多岁,因家贫辍学,体弱多病,在黄冈冯铺柳口垮(今武汉市新洲区)家中边自学边务农。那里日寇在仓埠、新洲、汪集等地筑起碉堡,鬼子们经常下乡“清乡”“打掳”,搅得
1937年“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及全国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在上海,一批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的孩子也积极投入到这火热的斗争中。他们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