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数学作业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应该体现这一点。近年来,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本人对传统作业的“老面孔”进行了系列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择几例,与大家共享。
一、“变脸”作业——增加情趣
学生能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而要让学生乐于作业,就要求作业内容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在总复习阶段,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练习很难奏效。我在复习完单位名称后出了这样的题:
用语文修改符号修改《小马虎的日记》:“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就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时,老师已经在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原本干巴巴的“单位名称练习”,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容语文知识于一体,形式活泼、趣味十足,学生在“嘻嘻哈哈”中找出了各种错误,个个兴趣盎然,课后还在谈论短文中的错误,大家表示不做文中的“小马虎”,作业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二、“作业超市”——面向全体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就是要考虑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借助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练习,各有所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作业库,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如教学“年、月、日”后,设计作业库:
A.利用所学知识填空。(以书上概念为主,题略)B.制作月历: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今年二月、四月、七月、八月、十二月的月历。(教师提供每月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某一天为星期几。)C.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设计2010年的年历。这样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还让学生感受到一份信任,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
三、开放作业——自悟道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评价学生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因而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布置书面作业,要大力提倡布置“无纸作业”“无字作业”,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记下来;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对学校浪费现象发表看法、提出倡议等。这些开放作业,学生往往乐意完成,还能在观察实践、自主研究中悟出一些道理。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
2006年6月18日 星期日 晴
吃午饭了,我照例是吃得最快的。刚放下碗,妈妈就又开始唠叨:“《锄禾》这首诗怎么学的?你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吗?……”“嗯,我知道,一粒米要7斤4两水才能长成呢!”没等妈妈说完,我就赶紧接茬,并极不情愿地将最后的几粒米吃了下去。妈妈没再‘训斥’,却神秘地说:“考你一道题,肯定做不出来!”我当然不服气,说:“哼,肯定难不倒我。”只见妈妈取出一粒米,说:“如果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你知道能节省多少粒吗?如果1000粒大米重25克,每天能节省多少千克大米?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米可供一人吃多少天?大约多少年?”这不又是做题目吗?我连呼上当,只得取出纸、笔算起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们全国人民都省下一粒米,可省32500千克大米,可供一人吃81250天,大约可以让222人吃上一年,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妈妈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每天浪费十粒米,一天节省下来的米就能让2220人吃1年,一年节省下来的米就能让810300人吃一年,那将解决多少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呀。如果……”“别说了,妈妈,我懂了。”我连忙打断妈妈的话,惭愧地说:“今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数学无处不在,它能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
俗话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出开放式、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我们的数学作业设计就一定会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变脸”作业——增加情趣
学生能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而要让学生乐于作业,就要求作业内容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在总复习阶段,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练习很难奏效。我在复习完单位名称后出了这样的题:
用语文修改符号修改《小马虎的日记》:“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就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时,老师已经在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原本干巴巴的“单位名称练习”,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容语文知识于一体,形式活泼、趣味十足,学生在“嘻嘻哈哈”中找出了各种错误,个个兴趣盎然,课后还在谈论短文中的错误,大家表示不做文中的“小马虎”,作业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二、“作业超市”——面向全体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就是要考虑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借助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练习,各有所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作业库,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如教学“年、月、日”后,设计作业库:
A.利用所学知识填空。(以书上概念为主,题略)B.制作月历: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今年二月、四月、七月、八月、十二月的月历。(教师提供每月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某一天为星期几。)C.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设计2010年的年历。这样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还让学生感受到一份信任,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
三、开放作业——自悟道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评价学生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因而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布置书面作业,要大力提倡布置“无纸作业”“无字作业”,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记下来;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对学校浪费现象发表看法、提出倡议等。这些开放作业,学生往往乐意完成,还能在观察实践、自主研究中悟出一些道理。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
2006年6月18日 星期日 晴
吃午饭了,我照例是吃得最快的。刚放下碗,妈妈就又开始唠叨:“《锄禾》这首诗怎么学的?你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吗?……”“嗯,我知道,一粒米要7斤4两水才能长成呢!”没等妈妈说完,我就赶紧接茬,并极不情愿地将最后的几粒米吃了下去。妈妈没再‘训斥’,却神秘地说:“考你一道题,肯定做不出来!”我当然不服气,说:“哼,肯定难不倒我。”只见妈妈取出一粒米,说:“如果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你知道能节省多少粒吗?如果1000粒大米重25克,每天能节省多少千克大米?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米可供一人吃多少天?大约多少年?”这不又是做题目吗?我连呼上当,只得取出纸、笔算起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们全国人民都省下一粒米,可省32500千克大米,可供一人吃81250天,大约可以让222人吃上一年,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妈妈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每天浪费十粒米,一天节省下来的米就能让2220人吃1年,一年节省下来的米就能让810300人吃一年,那将解决多少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呀。如果……”“别说了,妈妈,我懂了。”我连忙打断妈妈的话,惭愧地说:“今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数学无处不在,它能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
俗话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出开放式、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我们的数学作业设计就一定会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