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阅读《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时,对《“课文阅读四步法”——读郑振铎先生的启示》一文颇感兴趣。原因在于作者郑仁水老师的一段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他在谈到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是这样写的:“我们每每教学一篇课文,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由于没有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方法及预习时间保证,大多只是停留在稍稍浏览的阶段,有的甚至连看一遍也没有。总之,普遍的情况是没有预习,或虽预习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上课又急于落实自己写在教案上的几个教学步骤,课自然上得磕磕巴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各学科教师都会强调的学习环节之一。但是,相对而言,我认为语文学科的预习习惯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预习习惯当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郑老师所说的学习情形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身上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恐怕很多教师都这样做了,但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没有落实、没有形成习惯的情况可能更多。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凸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还强调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预习、对文本有深入了解、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课文没有做足预习工作,对文本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老师一进课堂就开始上课,按照自己的预设环节进行教学,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像郑老师所说的课上得磕磕巴巴的情况:课堂上互动无法开展,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于调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是一定要多读多思,才能够读透读懂的。尤其是那些篇幅相对比较长、内容相对比较晦涩难懂的文章,如“语文版”教材中的《一厘米》《百合花》《故乡》《囚绿记》等,就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才能最大限度达到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理解文意的目的。还有就是那些文言文,如《订鬼》《出师表》《游恒山记》《鱼我所欲也》等课文,一定要在熟读甚至能诵的情况下才进行文言字词、句式、翻译和文意的把握,最后进入赏析的环节。显然,预习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多层交流。学生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有了足够的感悟,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探讨、交流阶段。正如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老师在《三位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现方式》一文中所说的:“……没有学习者自己独立进入文本的深度感受,反复体会,当然就无以产生关于文本的真知灼见。”因此,学生只有充分做足预习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当代教育改革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他的教育专著《魏书生文选》第一卷中写道:“十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新教材。我总是请教导处在放假的时候,就把下学期的新教材取来,发给学生。”并传授预习课文、自学课文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他在回答同行的提问“魏老师,你觉得你这些具体做法中,哪种方法对提高考试成绩最有效?”时是这样回答的:“平心而论,我觉得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最有效。”魏老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做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的做法,这也充分显示了课外预习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道:“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可以把命运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因此,切实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人曾说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往往不是老师“教”的结果,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践行习得”的结果。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自学的结果。对照魏书生老师的成功经验,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是令人信服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会“学”了,拥有了能确保自己生存发展的“渔”——学习的本领,那么,学生就必然会步入学习的快车道,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黄日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各学科教师都会强调的学习环节之一。但是,相对而言,我认为语文学科的预习习惯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预习习惯当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郑老师所说的学习情形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身上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恐怕很多教师都这样做了,但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没有落实、没有形成习惯的情况可能更多。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凸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还强调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预习、对文本有深入了解、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课文没有做足预习工作,对文本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老师一进课堂就开始上课,按照自己的预设环节进行教学,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像郑老师所说的课上得磕磕巴巴的情况:课堂上互动无法开展,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于调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是一定要多读多思,才能够读透读懂的。尤其是那些篇幅相对比较长、内容相对比较晦涩难懂的文章,如“语文版”教材中的《一厘米》《百合花》《故乡》《囚绿记》等,就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才能最大限度达到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理解文意的目的。还有就是那些文言文,如《订鬼》《出师表》《游恒山记》《鱼我所欲也》等课文,一定要在熟读甚至能诵的情况下才进行文言字词、句式、翻译和文意的把握,最后进入赏析的环节。显然,预习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多层交流。学生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有了足够的感悟,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探讨、交流阶段。正如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老师在《三位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现方式》一文中所说的:“……没有学习者自己独立进入文本的深度感受,反复体会,当然就无以产生关于文本的真知灼见。”因此,学生只有充分做足预习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当代教育改革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他的教育专著《魏书生文选》第一卷中写道:“十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新教材。我总是请教导处在放假的时候,就把下学期的新教材取来,发给学生。”并传授预习课文、自学课文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他在回答同行的提问“魏老师,你觉得你这些具体做法中,哪种方法对提高考试成绩最有效?”时是这样回答的:“平心而论,我觉得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最有效。”魏老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做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的做法,这也充分显示了课外预习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道:“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可以把命运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因此,切实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人曾说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往往不是老师“教”的结果,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践行习得”的结果。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自学的结果。对照魏书生老师的成功经验,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是令人信服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会“学”了,拥有了能确保自己生存发展的“渔”——学习的本领,那么,学生就必然会步入学习的快车道,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