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鹏:激扬青春放飞奉献之歌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过年了,安徽省池州市棠溪镇石门村飘着雪花,大山深处的寒冷直逼骨髓深处。而此时,潘世鹏自费租用的农用小货车,历经三个多小时山路颠簸,将他募集到的一千多件冬衣及时送到了石门村,并一一发给山民。看着独居老人穿上新棉袄,帮冻得瑟瑟发抖的小朋友戴上围巾,拿着山民热情回赠的村情读本,潘世鹏格外高兴。这个元旦,能把温暖带给山里的乡亲们,他觉得无比充实。
  80后青年志愿者潘世鹏,矢志公益慈善,长期投身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全国政协副主席邓朴方热情鼓励潘世鹏,“做好事不是傻,而是境界,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佩云也高度评价了他的事迹。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教师辅导特等奖、“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安徽慈善奖、爱心慈善行为楷模、感动江淮志愿服务典型人物……众多大学生在网上对他的行为表达了敬意:新华网网友评论说,“感动!这样年龄的青年有这样的志向,现在太少了,用行动诠释人生价值。”人民网网友评论说,“你是80后的楷模,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自己努力去做,更积极地传播志愿理念,潘世鹏如同一位爱心使者播撒着爱的光辉。去年,河海大学青年志愿者从网上了解到他的事迹后,主动和他取得联系,并经常在网上与他交流志愿服务心得。潘世鹏有一次将皖南山区困难群众的生活境况告诉了他们,希望他们利用在大城市的优势,为山民们募集过冬衣物。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一场为山区群众募集冬衣活动迅速展开。羽绒服、帽子、棉袄等衣物募集好了,可运费怎么办?为了不增加大学生负担,潘世鹏从为数不多的工资里拿钱承担了全部托运费用。谈到无偿付出的时候,潘世鹏每次都说:“我不抽烟不喝酒,省下的钱做点志愿活动还是够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公益事业就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一份力就尽一份心,一个快乐可以传递成百上千个快乐!” 这就是一位80后青年所想的,所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出身贫寒,心生大爱
  潘世鹏的老家在皖南地区大山深处,一家人至今还挤在几间20世纪60年代垒砌的土墙房子里。房子一面墙由于雨水冲刷倒塌了,很多屋瓦由于年久风化都破碎了。由于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仅有的几亩薄田只能保证日常生活,所以房子到现在一直也没钱翻修。一到夏天雨水季节,常常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要拿七八个木盆在屋里接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潘世鹏说:“过年就盼望着能有身新衣服。记得有一年,妈妈拿着仅有的几十元钱带我和弟弟上街买衣服。当时为了省钱,就在地摊上花了十五块钱给我买了一双运动鞋。”大年初二拜年时,几个小朋友坐在火盆边烤火,没想到刚过不长时间,就有人突然嘲笑,“哈哈,你的鞋开口说话了!你们看啦!”原来,鞋子经过火烤竟然全部脱胶裂开了。“当时我真的感觉无地自容,彻彻底底体会到贫穷的滋味。”
  家里的贫困并没有磨灭潘世鹏上进的心,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他学习用功努力,态度端正,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他整个学生时代连续当了十四年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从小學开始,小小年纪的他就每天跋山涉水走在求学路上。由于家和学校之间隔了一座很高的山,潘世鹏每天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就要三个多小时。每天早上总是四五点钟起床,中午带饭到学校去蒸,晚上回到家基本天都黑透了。“初一时,数学老师每晚放学都要留学生多做几道题才准放行。一次做完题目后,又赶上我值日,放学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一个人走在山路上,听到周围各种动物的叫声和风声,浑身凉飕飕的。”
  “高中学费很高,家里供我的学费都是爸妈出苦力挣的辛苦钱,有时还要四处借。”兄弟俩的学费,让原本就穷苦的家庭更是难上加难。再有一年潘世鹏就要参加高考了,以他的成绩考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学费怎么办呢?懂事的弟弟离开了学校,那年他只读到了初三。弟弟临走前给他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哥哥,我走了,你要好好学习,不要担心学费,并且要好好照顾家人。”“看到纸条我哭了,弟弟弃学后就跟一个本地人去北京学手艺,当时他才十五岁。”
  “弟弟走的时候我正在学校上学。周末回家时奶奶把弟弟留的纸条拿给我看,让我念给她听。奶奶听完后眼泪直往外涌。后来在我上学的日子里,奶奶因为想念弟弟,不知流了多少泪。也就是那年,奶奶因为情绪失落永远离开了我们。”
  虽然从小在贫困中长大,但潘世鹏的内心始终充满阳光。父母的善良和农村人特有的朴实让潘世鹏从小就在内心深处扎下了善意的种子。上大学后,他组织开展了多次关爱弱势群体等公益活动,他用自己的努力去给更多的贫穷家庭带去温暖。2004年暑期,由他发起组织的“慰问‘三峡移民’志愿服务活动”让远离故乡的三峡移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05年暑假,他倡议并联络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李文明、池州学院陈忠财同学前往他的家乡郎溪县姚村乡潘村,在大山深处为近三十名留守儿童开展了两个月的义务家教,他家还免费承担了两位外来志愿者的一切吃住,他们的爱心行为在偏僻山乡传为美谈。
  
  三尺讲台,撑起关爱
  潘世鹏2006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新东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工作期间,他率先在单位组建了“农民工子女夜校”,给江东区二十余位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家教。经过他的努力,他所在医院参与了团区委“志愿助老”活动,成为志愿助老签约服务队;参与了区残联“残疾人之家”建设活动,捐助物资三十万元;免费为十余所大中学校开展“青春与健康”知识讲座五十余场,受益学生三万余人;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健康体检……由于业绩突出,他被评为“宁波市江东区劳动竞赛优秀组织者”。
  “在宁波工作的条件、待遇和前景都很好,但说到底终归不是自己的喜好。我一直惦记着要做一名教师。”在家人的支持下,潘世鹏联系老家的凌云中学,做起了老师的职业。
  去学校报到后,虽然学生人数很少,全校只有三十六名学生;学校条件差,教师工资时常拖欠,但为了育人梦想,他还是留了下来。当时和他一起应聘的另外两个老师,由于不看好学校发展,仅过了一个月就辞职离开。他们走了以后,潘世鹏是学校惟一的住校教师。“学校远离县城,地处偏远。我住的房子是废旧校舍,整个一排房子就住我一人,后面不远处还有座大坟山。一到晚上,面对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的生活,能做的就是批改作业,然后照看学生生活。有段时间天天晚上做恶梦,然后吓得半夜爬起来开着灯再也不敢睡着。”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在学校时常感到莫名的寂寞和孤独。我在想这个时候其他的年轻人在做什么?也许他们正三五成群的吃饭、唱歌、尽情玩耍。这时,我就戴上耳机一遍又一遍的听蒋大为的《天边的骆驼》。我觉得歌声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教会我很多道理。‘天边走来一队队跋涉的骆驼/走啊走啊,走在那茫茫的沙漠/风里雨里高昂着它的头/踏雪飞沙锻炼了它的性格/高高的驼峰从来不寂寞/茫茫的翰海里印着它的脚窝/沉甸甸的驼背上驮着它的心愿/驼铃声声响是它心中欢乐的歌……’”是呀,他不就正像一头骆驼,有着坚韧的意志在沙漠中凭着坚定的信念走向黎明吗?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困境,潘世鹏觉得在凌云中学能够结识当时的五位老师很幸福。他们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为了孩子们的学业没有一个人逃避、退缩,在遭遇四个多月工资没有发放的情况下都能坚守三尺讲台。
  “当时有过想要离开的冲动吗?”面对记者提问,潘世鹏说:“有过,安徽电视台听闻我们的困境后,专门来学校采访制作了专题片《校长跑了以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安徽电视台记者把我们的遭遇反映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主动找到我让我去他们学校担任辅导员。当时我真的差点冲动了,有天晚上后半夜起来把衣服都收拾好装进了包。可第二天早上起来听到学生们的读书声,我还是不自觉的夹起书本走进了课堂,当天就回绝了学校的好意。”
  他任教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成了他工作的全部。他的宿舍备有针线,专门给顽皮孩子缝补衣裳;备有一般的感冒药品和诊所电话,在孩子们出现感冒发烧时给予帮助;他的手机每周都会给孩子的家长报平安;每天早中晚检查学生宿舍成了他的习惯;他坚持带领学生捡拾废旧物品,建立绿色环保小分队,一年光卖废品就储存特困学生救助班费二百余元。在他的带领下,他任班主任的七年级被评为县级“先进团支部”、“先进班集体”,只有17名学生的班级就有5人在全县生物小论文评比中获奖,团体总分全县第一名,期末考试成绩也位居全县前茅。
  面对在凌云中学教书那几年的生活,潘世鹏说,“农村学校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每次他们取得进步时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那段艰苦的岁月也是我内心深处最宝贵的经历。我常常想我没有钱,但我的精神王国里却无比富有。”
  
  支教生活,铸造坚强
  也许是从小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对农村有种深厚的感情,潘世鹏不觉得自己在农村学校的几年有什么遗憾。面对没有多少收入,没有潇洒的业余生活,没有在繁华都市工作的生活,他把这一切都看成过眼云烟。
  2008年8月,潘世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山区学校池州市贵池区高坦中学支教。一到学校,闲不住的他就把全市一起支教的大学生紧紧团结起来,共同成立了“池州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个很民间的自发组织,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地点,潘世鹏在组织里就像一个操作手一样,牵头组织大家在各自所在单位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一时间全市各地“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活动风生水起。
  在学校,除了日常教学,他主动承担了住校生管理工作,建立了“留守孩子之家”;创办了校园文学刊物《秋浦河》,为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搭建了舞台。为了编印刊物,他一个人承担了组稿、选稿、改稿、打字、编辑、排版、油印等多项工作,常常忙碌到深夜,可他从没有半句怨言。山区学校苦,条件差,帮忙改善学校条件成了他的又一重要工作。通过他的四处奔波,支教期间,潘世鹏共为学校募集到了近十万元的物资捐助。
  孩子们课余时间除了打打闹闹,就只能趴在阳台看风景,住校生更缺乏文化食粮。别说学生,连老师家也难得找出几本书出来。潘世鹏一次无意中从报纸上了解到省读书活动组委会计划在全省建设首批“春苗书屋”。他兴奋起来,觉得学生们有盼头了。为了争取到这个书屋,他请了一天假,自费搭车跑到省城,找到省读书活动组委会。“当时去他们办公室时连他们都惊讶,他们说没想到连文件都没准备好,你就跑上门了。得知我上学时就一直是个读书活动热衷参与者,还获得过全省读书征文三等奖,现在又在辅导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他们很感動,表示条件许可的情况一定积极支持。”后在他的多方努力争取下,池州市惟一一个“春苗书屋”落户他所支教学校。
  做好事也有不顺利的时候,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求得更多帮助,潘世鹏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写了几十封信,亲自上门跑了很多单位,大部分都是几句话把他敷衍打发了,后来再没有回音。那时候让他觉得做公益确实很艰难,总感觉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好心人还是有的,冬天时,许多学生都生了冻疮,看着让人心疼。北京怡海置业控股有限公司王琳达董事长了解情况后,便向学校捐赠了价值五万元的冬季护肤品,这些护肤品不仅发到了每个学生,而且还送给了学校周边的困难群众手中。老师们开玩笑说,“2009年的冬天,高坦中学的每个角落都飘荡着一股清香。”
  
  记者生涯,延续爱意
  支教期满后,面临新的就业问题。2009年,市直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当时市、区人事局考虑到潘世鹏平时在校期间为乡镇宣传做得义务工作,认为他是一名当记者的好苗子,建议他报考报社。但潘世鹏还是想继续做支教老师。一天,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陈胜昔主任的一番话点醒了他。“到报社锻炼,先解决身份问题。至于对教育的热爱,等以后条件好点可以再办理调动。”是呀,做记者一样可以帮助别人,换个职业也许会帮助更多的人。通过招考,潘世鹏成为池州日报社一名记者。
  当了记者以后,他用手中的笔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贵池区德明中学高二文(6)班彭宗林同学弃学筹款拯救患病父亲,潘世鹏得知消息后采写了报道《18岁少年弃学救父演绎人间大爱》,报道发出后,相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对他们的困难给予了救助。彭宗林父亲最终因病情恶化去世后,潘世鹏一直关心彭宗林的成长,定期电话了解他的生活状况,鼓励他在工作中自信乐观。
  退休老人杜剑锋把自己半个世纪的家乡情结写出来了,却一直没人赏识。在了解到潘世鹏是“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他的电话,没想到潘世鹏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就骑车前往了解情况,还帮助老人发表了作品。老人感慨地说:“对一位陌生人,小潘能这么热情,确实让人感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笔中有真情,文中有真爱。潘世鹏坚守职业理念,把群众的诉求和冷暖时刻牵挂在心上,展现出一名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潘世鹏前往最偏远的东至县青山乡驻点采访,了解到该乡养猪产业有一定规模,但产业化发展还面临困难,他写出了《营造规模效应 需破相关瓶颈》的报道,引起市农委等有关部门的重视;贵池区涓桥镇七一村卫生室病人大幅增加,无奈病房太小,病人不得不在室外输液治疗,看到这一现象后,他写出了《七一村卫生室遭遇“成长烦恼”》的报道,引起了贵池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派出调研组调研全区农村卫生室建设情况。
  潘世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好人好事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而是你愿意不愿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从去年开始,潘世鹏每隔几周都会去一趟涓桥敬老院看望老人。他和老人们结缘还要从那年9月5日说起,当时他跟随时任市委书记童怀伟来该院看望慰问时看到叶登炉老人正翻看着一本破烂不堪的《三国演义》,另外几名爱看书的老人仅有的书籍也都因翻看太多严重损毁。老人们爱好阅读但却没有读物,潘世鹏便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回去后,他拿出省吃俭用的钱给老人们购买了四大名著、名人传记、健康保健等图书,专程给老人们送去,并从当月开始压缩生活开支,用节约的钱给老人们购买慰问品。
  他觉得,做公益不是值得不值得,而是愿意不愿意。“我家很穷,从金钱方面考虑,我在慈善大家面前连个蚂蚁都算不上,但我能做的都会尽力去做,能创造条件去做的也都会想尽办法去争取。我们家也是弱势群体,但我们心中都有爱,我们生活得苦但幸福着,能够给更多像我们家一样的困难家庭一点帮助,我觉得那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戴军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