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是架设“教”与“学”关系的桥梁,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学生的求学历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列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教师需力求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教育的现状,要关注人的终身发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慎密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崇真的理性精神。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当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生问题解决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数学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世界丰富多彩,颇具吸引力。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获得持久的内部动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自觉地获得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初中男女生在数学思维的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它们在辩证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数学兴趣浓于女生。
2.自信心。处于学龄中期的初中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代数繁,几何难”显露学生对学生数学的无奈,部分学生害怕困难,面对挫析时退缩不前,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自暴自弃。一些女生个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难题容易产生紧张心理。也有部分学生不求上进,缺乏竞争意识,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导致学习动机丧失,失去自信。
3.数学观。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思想、数学的本质的根本看法,它影响着一个人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决定着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无时不用,无处不有,部分学生割裂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解题观。数学解题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再学习,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会使学生采用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针对一些难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题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方法熟练,能产生操作层面的解题观;思维灵活多变,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能产生心智层面的解题观;通过反思,深入挖掘题目背景,从而开阔视野,产生内化层面的解题观。
5.数学情绪。部分学生在面对难题时表现为紧张、焦虑,甚至是恐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通过访谈了解病因,对症下药。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要通过分组、结队、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他们摆脱厌学情绪。
二、教学策略
1.亲历活动过程,树立科学数学观。数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学生亲历知识从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结果性知识,通过记忆公式、机械的训练达到应用结论的目的。而对于难以用言语、文字表述的过程性知识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学会概念的抽象、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概括和结论的综合。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在“有理数”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要用正数与负数区分相反意义的量,他用正摆的小棍表示正数,用斜摆的小棍表示负数。而《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的法则,‘同负相除,异名相益,无正入负之……’,元代朱世杰还给出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负数的认识和应用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数学介绍背景知识,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
2.展现思维过程,树立学习信心。部分教师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范例、讲解一气呵成,看似流畅的课堂教学掩盖了自身的思维过程,往往给学生带来“教师聪明,我好笨”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信心。我们数学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置身于困境,与学生共同面对困难、挫折,经过交流、讨论、争辩等活动寻求解决办法。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关键步骤,哪些是难点,这样面对复杂的问题也不至于方寸大乱,大大地增强了解题信心。
3.勇于面对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遇到难题时,没有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任其发展下去,以致变得郁闷琐燥,最终放弃解题。学生在遇到“拦路虎”时常伴随着挫折感,如果学生及时调节情绪,调整心态,将困难看成是一种挑战,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排除万难争取成功解题。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情感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惰性、排除干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鼓励他们不怕困难,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实施情感教学,培养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原来丰富有趣的数学变得索然无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将数学回归生产、生活中去,将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融为一体,为学生设置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观点解决问题,从中体味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教者设计了生活化的情境:“在气象学中,将每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日温差。例如:盐城市区某天最高气温为31℃,最低气温为20℃,则该天的日温差为(31-20)=11℃。如果该地某天的最高气温为8℃,最低气温为-2℃,你能求出这天的日温差吗?你是如何求的?”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了解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现状,分析造成学生解题困难的情感因素,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亲历学习活动,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区先锋初中)
一、当前初中生问题解决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数学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世界丰富多彩,颇具吸引力。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获得持久的内部动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自觉地获得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初中男女生在数学思维的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它们在辩证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数学兴趣浓于女生。
2.自信心。处于学龄中期的初中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代数繁,几何难”显露学生对学生数学的无奈,部分学生害怕困难,面对挫析时退缩不前,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自暴自弃。一些女生个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难题容易产生紧张心理。也有部分学生不求上进,缺乏竞争意识,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导致学习动机丧失,失去自信。
3.数学观。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思想、数学的本质的根本看法,它影响着一个人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决定着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无时不用,无处不有,部分学生割裂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解题观。数学解题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再学习,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会使学生采用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针对一些难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题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方法熟练,能产生操作层面的解题观;思维灵活多变,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能产生心智层面的解题观;通过反思,深入挖掘题目背景,从而开阔视野,产生内化层面的解题观。
5.数学情绪。部分学生在面对难题时表现为紧张、焦虑,甚至是恐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通过访谈了解病因,对症下药。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要通过分组、结队、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他们摆脱厌学情绪。
二、教学策略
1.亲历活动过程,树立科学数学观。数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学生亲历知识从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结果性知识,通过记忆公式、机械的训练达到应用结论的目的。而对于难以用言语、文字表述的过程性知识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学会概念的抽象、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概括和结论的综合。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在“有理数”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要用正数与负数区分相反意义的量,他用正摆的小棍表示正数,用斜摆的小棍表示负数。而《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的法则,‘同负相除,异名相益,无正入负之……’,元代朱世杰还给出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负数的认识和应用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数学介绍背景知识,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
2.展现思维过程,树立学习信心。部分教师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范例、讲解一气呵成,看似流畅的课堂教学掩盖了自身的思维过程,往往给学生带来“教师聪明,我好笨”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信心。我们数学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置身于困境,与学生共同面对困难、挫折,经过交流、讨论、争辩等活动寻求解决办法。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关键步骤,哪些是难点,这样面对复杂的问题也不至于方寸大乱,大大地增强了解题信心。
3.勇于面对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遇到难题时,没有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任其发展下去,以致变得郁闷琐燥,最终放弃解题。学生在遇到“拦路虎”时常伴随着挫折感,如果学生及时调节情绪,调整心态,将困难看成是一种挑战,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排除万难争取成功解题。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情感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惰性、排除干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鼓励他们不怕困难,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实施情感教学,培养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原来丰富有趣的数学变得索然无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将数学回归生产、生活中去,将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融为一体,为学生设置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观点解决问题,从中体味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教者设计了生活化的情境:“在气象学中,将每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日温差。例如:盐城市区某天最高气温为31℃,最低气温为20℃,则该天的日温差为(31-20)=11℃。如果该地某天的最高气温为8℃,最低气温为-2℃,你能求出这天的日温差吗?你是如何求的?”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了解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现状,分析造成学生解题困难的情感因素,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亲历学习活动,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区先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