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科初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性病科初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方法选取1200例均为我院皮肤性病科2011年3月一2013年4月门诊初诊无尿道炎症状的患者,男976例,女224例,年龄18-55岁。1200例患者中承认有非婚性生活史者246例。男性不育78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沙眼衣原体(Ct)进行检测。结果血清、精液AsAb阳性组Ct感染均高于其血清、精液AsAb阴性组(P<0.05),且78例不良男性Ct检出率与精子密度呈负相关(P<0.05),Ct感染可能为男性不良的原因之一。结论皮肤性病科门诊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程度严重;不同性别间合并相应感染衣原体感染程度有差异。
  【关键词】皮肤性病科;沙眼衣原体感染;男性不良
  沙眼衣原体感染(chlamydia tyachomatis infection)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沙眼及包涵体结膜炎,但主要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附睾炎及性病淋巴肉芽肿。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在此次临床研究中,选取1200例均为我院皮肤性病科2011年3月一2013年4月门诊初诊无尿道炎症状的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得到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1200例均为我院皮肤性病科2011年3月一2013年4月门诊初诊无尿道炎症状的患者,将其作为此次临床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976例,女性患者有224例,年龄范围为18-55岁。1200例患者中承认有非婚性生活史者246例。男性不育78例。
  1.2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沙眼衣原体(Ct)进行检测,其中PCR荧光定量分析仪以及检测试剂均为中山医科大学所提供。
  2结果
  1200例门诊初诊无尿道炎症状的患者中Ct阳性者292例,Ct感染率占24.33%,其中男性患者的Ct感染率为24.6%,女性患者为23.3%。1200例中已婚793例,Ct感染率占25.68%,其中男性患者的Ct感染率为25.0%,女性患者的Ct感染率为23.3%。292例感染者中有167例有非婚性生活史,占57.19%,组间对比过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说明Ct感染与乱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经精液的常规分析得出,78例不育的男性患者中,少精子、无精子的患者Ct感染率为56.5%,精子密度處在0.3亿以下的患者Ct感染率为49.2%,精子密度处在0.3亿以上的患者Ct感染率为25.9%。组间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t感染是导致精子数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血清、精液抗精予抗体(AsAb)阳性以及阴性者中,Ct感染情况为血清、精液AsAb阳性组Ct感染均高于其血清、精液AsAb阴性组(P<0.05),且78例不良男性Ct检出率与精子密度呈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男性生殖系统Ct感染与患者血清、精液AsAb的产生有所关联。
  3讨论
  衣原体是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原体具有感染性,侵入细胞后发育形成始体也称为网状体,不具感染性,在细胞内生长和复制约24-40小时后,转化为原体,并释放到细胞外,再感染新的宿主细胞。沙眼衣原体对热敏感,在56-60℃时仅能存活5-10分钟,但在-70℃条件下,能保存数年。它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这些免疫应答的保护性不强,常造成持续感染、隐性感染和反复感染。生殖道慢性沙眼衣原体感染时,潜伏在细胞内的病原体可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而长时间存在。沙眼衣原体可由宫颈上行到子宫和输卵管可引起无症状的上生殖道感染,导致异位妊娠、原发性不育。
  特性如下:①革兰氏阴性,圆形或椭圆形。②含DNA和RNA以及核糖体。③具有由黏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结构和组成类似于G-,但细胞壁酸缺少或只含微量。④有较复杂的、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 不能合成带高能键的化合物,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必须在活细胞内生存。⑤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并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形成包涵体。⑥对许多抗生素、磺胺药敏感,能抑制生长。
  衣原体感染人体后,首先侵人柱状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进入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增殖。由于衣原体在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细胞死亡,同时尚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是抑制被感染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并导致溶解酶释放,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当人体感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但是这种免疫力较弱,持续时间短暂。因此,衣原体感染容易造成持续、反复感染,以及隐性感染。细胞免疫方面,大部分已治愈的衣原体患者,给予相应的抗原皮内注射时,常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这种变态反应可用淋巴细胞进行被动转移。此种免疫性很可能是T细胞所介导。体液免疫方面,在衣原体感染后,在血清和局部分泌物中出现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可以阻止衣原体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也能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摄入。
  实验室检查:目前实验室检查衣原体的方法有:衣原体细胞培养法、衣原体细胞学检查法以及衣原体酶免疫检查法。其中以衣原体细胞培养法最敏感、最可靠。
  详细步骤如下所示:①直接涂片镜检。沙眼急性期患者取结膜刮片,Giemsa或碘液及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查上皮细胞胞质内有无包涵体。包涵体结膜炎及性病淋巴肉芽肿,也可从病损局部取材涂片,染色镜检,观察有无衣原体或包涵体。②分离培养。用感染组织的渗出液或刮取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或传代细胞,分离衣原体,再用免疫学方法鉴定。③血清学试验。主要用于性病淋巴肉芽肿的辅助诊断。常用补体结合试验,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或以上者,有辅助诊断价值。也可用ELISA、凝集试验。④PCR试验。设计不同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可特异性诊断沙眼衣原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现被广泛应用。
  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多采用口服抗生素,可选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每次100mg,2次/天,首次剂量加倍,连续服7天;或红霉素每次0.5克,4次/天,连服7天;或米诺环素(美满霉素)每次口服100mg,2次/天,连服10天。孕妇用药可选红霉素,服药剂量、方法同前。
  本组资料显示,血清、精液AsAb阳性组Ct感染均高于其血清、精液AsAb阴性组(P<0.05),且78例不良男性Ct检出率与精子密度呈负相关(P<0.05),Ct感染可能为男性不良的原因之一。总之,皮肤性病科门诊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程度严重;不同性别间合并相应感染衣原体感染程度有差异。因此,在生活中提高人们对沙眼衣原体的认识,自觉地进行自我防护,才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曾杰文,尹芳,朱淑娟.广西南宁地区宫颈炎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6).
  [2]刘福水,郭长青,金晓飞.针灸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4).
  [3]曾成龙,郑颖,李海英,等.104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01).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评价鞍麻在肛肠手术中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将257例肛肠病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157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用鞍麻,对照组用局部浸润麻醉。鞍麻药物用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药物用利多卡因,观察手术所用药量,一次给药麻醉维持时间、中毒和失败情况、手术时间、术中疼痛、术后尿渚留、创口愈合时间。结果 实验组手术平均用药量为0.75%布比卡因15mg,一次给药麻醉维持时间3-5h,发生毒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36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对所有患儿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记录所得试验数据。结果通过对患者实行临床诊断和治疗,36例患者中,显效21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6.1%。5例患儿出现急性期死亡,其中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04—01  在现在的和谐社会中,一切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生老病死,生命走向终结时人们要求的质量也高了,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临终病人也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临终护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0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性行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急诊科承担着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任务,急诊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直接反映出
【关键词】老年;输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05—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血管条件差或是经常使用一根静脉反复穿刺,长期输入较多药物的刺激,浅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炎的化学特性反应,等等,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重者有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情况,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