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风尚十年,华丽转身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44405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川妹子兰珍珍也不例外。但她更希望把美传播到每个角落,成就“世界大美”。于是,她在19年前加入了欧莱雅,这家自1909年成立以来就始终致力于“美”的事业的全球最大化妆品公司,除了不断满足公众对美的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还一直通过在文化、艺术、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积极努力,致力于创造美、发现美、传播美和弘扬美。
  1997年,欧莱雅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兰珍珍作为创始人之一来到上海,一待就是15年。在此期间,她不断推动“美丽中国”的事业,最引人瞩目的便是2003年至今的“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评选。这一奖项犹如兰珍珍的一个孩子。在她的办公室,这位美丽女性对《新民周刊》娓娓道来。“从来都是媒体给企业或个人颁奖,为什么企业不能给媒体颁奖呢?”兰珍珍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奖项在创立之初曾遭受颇多质疑,如今却成为内地媒体界的一大风向标,“因为我们始终保持权威和公正”,兰珍珍自信地表示。步入第十个年头,兰珍珍和她的团队决定赋予大奖更具体的实践意义——以媒体行动和大众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与媒体一起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在兰珍珍看来,这种转型让今年新设立的“欧莱雅风尚媒体责任行动大奖”走下表彰的神坛,走进社会各个角落,让媒体的风尚行为渗透到每一处。“因为欧莱雅本身就是行业领袖,对推动社会风尚责无旁贷。”
  《新民周刊》:“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在2003年是如何诞生的?欧莱雅集团是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评选呢?
  兰珍珍:2003年无疑是21世纪初最具挑战性的一年。中国经受着“非典”的严峻考验,全球互联网刚刚走出寒冬……当时欧莱雅进入中国内地有6年时间,对这个市场已经相对了解。我们发现媒体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这种重要性没有被更多人所知晓。而在中国媒体界,除了少数几家专业奖项,给媒体的评奖非常少。媒体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我们都看在眼里,所以希望可以表彰和鼓励它们。
  我们是时尚出身,所以要定在“美”这个范围。在“你值得拥有的”这个理念下,欧莱雅牵手“莱卡风尚大奖”启动了第一届大奖。我们当时没有平台,所以就借这个平台拉开序幕,之后看看可以怎么做。想不到,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为风尚媒体设立的赛事,在当年大受欢迎,媒体很惊喜和激动。于是我们在2004年正式推出“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专注于那些对社会风尚做出贡献的媒体。
  这一奖项是欧莱雅在中国特有的评选,欧莱雅在其他市场没有类似活动。
  《新民周刊》: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欧莱雅如何能够保证对中国媒体的评选是公正和客观的呢?
  兰珍珍:对于美,我们是行家中的专家。对于媒体,我们可能是外行。但我们邀请到了复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作为我们的学术支持机构,不断完善奖项的设置、作品的筛选和评选的标准等。
  我们每年大奖主题以及奖项设置都与时俱进,以反映中国当年最新传媒风尚为己任。
  例如,2005年起,奖项扩展和延伸了风尚的概念,增加了人文和社会的元素;2006年,设立了大众奖和专家奖两个平行的奖项,包含风尚生活周报、风尚电视真人秀等八大类奖;2007年,首次由网民参与投票公选产生了年度风尚新锐奖;2008年增设了“风尚潜力新媒体奖”、“风尚用户友好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风尚媒体奖”;2009年针对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增加4项网络类奖项,并根据2009年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专设热点类与年度类奖项。
  2010年主题是“赢在数字化时代”,涵盖报道内容、技术创新与应用、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关注最具引领作用的媒体界革新。去年,我们以“微时代共责任”为主题,设置了“微博报道奖”、“微博用户互动奖”、“传播平台整合奖”、“微博影响力媒体”、“微公益人物”、“影响力微领袖”和“微时代年度媒体贡献奖”等多个全新奖项,以表彰媒体个人在微博时代的变革及创新。
  而我们的评审委员会始终保持每年15-20名评委的规模,成员都是媒体圈、文化圈、学术圈、艺术圈、时尚圈、相关新闻机构的意见领袖,这些领域最能代表风尚。当这些评委读了某家媒体的某篇文章时,能以自己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身份去评价这篇报道。当过我们评委的有心理学家、媒体资深人士、艺术家、时尚人物、作家王小慧、张抗抗、沈宏非、金星、洪晃、杨澜和郭敬明等,都是当年那个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我们的评审团有一部分核心人物是不变的,例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人大舆论所所长喻国明;而外围评委是变化的。我们希望这些人能以新锐的角度去推崇某一个事件的报道。
  《新民周刊》:“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为何在今年变成“欧莱雅风尚媒体责任行动大奖”?这种转型意味着什么?
  兰珍珍:我们的评选在每一年都有新主题。通常在这一年年底典礼结束后,第二年春节后就开始新一年奖项的启动。周而复始,我们坚持了9年,一直在收集媒体对过去一年作品的反馈,并和专家保持不断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定下新的主题。在今年,大家都谈到了行动,要以行动去释放正能量,促使我们把奖项转型定格为“风尚媒体责任行动”。
  这将是欧莱雅从一个为媒体的报道摇旗呐喊的旁观者转变为和媒体一起努力的参与者,共同倡导和实践“让世界更美好”的社会责任行动和使命。“2012欧莱雅风尚媒体责任行动大奖”与其前身“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一脉相承,最大的不同是,首先,评选对象不同:转型后的大奖不再单纯地以媒体发表的新闻报道或内容为评选对象,而是进一步扩大了评选范围,囊括了媒体或个人策划的活动等。其次,以往的大奖侧重于精神层面对媒体的鼓励与肯定,转型后的大奖将设立奖金助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媒体风尚行动,从而激励媒体整合资源,将媒体风尚落实到责任行动中。
  《新民周刊》:十年来,“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兰珍珍:最大的困难就是保持这个奖项的权威性。这不是“排排坐吃果果”,要对媒体一年的成果负责。公正和客观是我们奖项肩负的重任。这就是我们游走在利弊之间的挑战。每年都有媒体问我们:“我为什么不得奖?他为什么得奖?”或是“我年年报名,不得奖,你打击我的积极性,我不参与了……”其实在每年的评审团中,欧莱雅只占一到两个席位,我们不可能左右评选的结果。
  《新民周刊》:您规划的“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的未来是怎样的?
  兰珍珍: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国内媒体界的“奥斯卡”。当然,今后以何种方式以及表现形式,都会随着社会、风尚的前进而有所变化,但不会脱离“主流、风尚、锐意进取、国际化、有责任、有质量、有影响力、引领时尚以及对社会的美做出贡献”这些评选理念。其实这也和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一致。
  记者手记
  兰珍珍在中国时尚圈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她是欧莱雅(中国)的副总裁,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和法语,还因为她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时尚前卫的人生哲学、特立独行的处事态度。当她以标志性的披肩长发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丝毫没有老总的架子,像一个久违的朋友那样闲聊自己一手创立的“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
  她的桌上放着自己孩子的照片,还有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合影,从小爱到大爱,尽显无遗。在和记者的一小时接触中,兰珍珍处处体现着亲和力,也许是因为评选媒体这十年,更加深知记者的不易。她坦承这一奖项和欧莱雅的业绩无关,但是在长期的过程中,欧莱雅推动了媒体的风尚导向,对目标消费者有正面影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兰珍珍知道自己的媒体评奖之路还很长。
其他文献
在学校中,各民族的孩子不分彼此,同吃同宿,朝夕相处的同窗情谊,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融合的意义。    汉语启蒙     受莎车地区的实际情况影响,作为新疆境内人口最多的县,莎车县的人口数量目前已逾80万,其中90%以上是维吾尔族。同时,因莎车地理条件原因,当地居民多以农业为生。以上两点,直接导致了当地青少年汉语言基础薄弱的现状。   位于新疆喀什市莎车县塔尕其乡的双语全寄宿制学校,始建于2
一桩简单的案例,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8月23日,陈发树与红塔集团对簿公堂,因为一笔涉及2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交易,也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最大的股权纠纷案”。  2009年9月,陈发树斥资22亿,从云南红塔集团“接手”云南白药6581万股,想成为云南白药第二大股东。不料两年过去了,这第二大股东还是红塔。2011年5月,云南红塔告知陈发树股权转让需国资监管批准方可实施;在陈发树等待批复的800
岁末年初,去旧迎新,最热门的话题是如何不折腾。元旦那天与几位复旦好友一起出去吃饭,总结了股市楼市的各种笑话后,一人突然提起饺子诗社:虹口区山阴路上的那间老房子,窗外梧桐树叶闪着阳光,室内书声朗朗,在暖暖的阳光中骑着自行车过去,在路灯照耀下骑着自行车回校,那种气氛,在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仍让人觉得心中温顺踏实熨帖。看看在座的诸位,当年我们那届饺子诗社的成员,竟有四位在场。  那也是一个嘈杂纷
法国南部的尼斯是欧洲有钱人的度假胜地,首先那里有不错的先天条件:全年300天以上阳光充裕的日子,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色彩明快,牡蛎、生蚝、深海蟹以及各种叫不出名的海鲜挑逗着味蕾,唯一需要忍受的是海边粗糙的鹅卵石滩。  最早看上蔚蓝海岸的是英国富豪,因为英国没什么好天气,1830年英国侨民募资在尼斯海边修建了一条英国人散步道,几乎从机场蔓延到天使湾,长达5公里的道旁汇集了豪华饭店、赌场、夜总会、咖啡馆以
接连两天看了三部“城市情歌”,侯麦的《人约巴黎》、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相互映照,颇有意趣。  法国人侯麦讲了三段巴黎的爱情故事,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讲了四个法国的爱情故事,美国人伍迪·艾伦则又投桃报李,讲了四个罗马的故事。三部片子都由创作者自编自导;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平行结构,讲述并无交错的几段爱情;还都选取地点而非时间作为叙事线索,仿佛这些错综复杂的爱情不是重点,它
今天去超市买东西,朋友让我帮忙带点儿吃的。  我问他要什么,那家伙说:“随便,咸的就行。”  于是,我直奔(bèn)超市,找遍货架也不知道买啥,最后,给他带了包盐回去。  漏了  回家时,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家门口吃饭,满地都是他掉的米饭。于是,我就想逗逗他:“孩子,你那碗是不是漏了?”  那孩子把碗往下一翻,看了看碗底,认真地说:“没有啊,叔叔!”我永远都忘不了他妈妈看我的眼神。  有一天,突然尿急
国人很少意识到,做公众人物,是要付成本的,你坐享盛名,消费公众,公众自然也要消费你。    明知故问,范曾是谁。  谁都知道范曾是谁。早年看他的画就惊为天人,线条笔墨构图和思想都是一流的,那种老辣酣畅与天马行空足以让人联想任伯年和吴昌硕。  曾痴了很久,想,天下真有这样的才子。  也曾和人激辩,中国画的“味道”应该汲自哪里,有说,当然汲自传统、取自前辈,我说不,应该取自画外,取自旧学。范曾早年受沈
作为精打细算的80后家庭CFO,小丽掌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她立志要用科学的理财工具把自己武装起来,让家里的闲钱保值增值。但是研究了众多理财产品却都不能让她满意。股票这种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首先被排除了,家庭的余钱可不能出一点差池;选择活期存款倒是绝对安全,可惜收益远低于通胀率;定期存款利息不算低,只是动辄一年以上的期限束手束脚,万一遇到急需用钱提前支取,本来可观的利息就化为泡影了。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
《大家,再见》里的渡会悟一开始给人一种《海上钢琴师》里1900的感觉。从小学一毕业便决定不踏出“团地”一步,也不再上学,因为他觉得“阅读转换计算什么的都已经学会了,会这三样过日子就没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了”,十六岁就开始去蛋糕店工作,维持现有的朋友就足够了,这一生就在“团地”生活。对于学业,工作,甚至整个人生,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决定了。  阿悟不是不喜欢与人接触,相反他对人非常热情友善。但即使真的只是一
旅美作家艾米撰写的《山楂树之恋》让很多人感动。2011年出版的《等你爱我》则描述了另一则從恋爱到结婚到生子再到离婚的曲折故事,同样让人唏嘘不已,这部长篇小说被评为《新民周刊》2011年度爱情小说。   实际上,艾米自己的爱情故事也颇多曲折,她曾写过一部半自传性小说《十年忽悠》来叙述自己和丈夫黄颜的辗转爱之路——從国内到国外,整整十年后的重逢,才让爱得以继续。在艾米的博客“艾园”上,除了她自己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