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sz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探究学习,是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我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及日常听课的观察,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制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因素分析
  1.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经历。
  大多数高中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圈使学生自动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呈现出有限性,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探究式学习呈现出不适应性;甚至有学生怕被提问,怕被人“耻笑”。
  2.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习状态。
  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深底固,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必然影响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行为化。同时,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理解、消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因而有教师就把“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加以等同。
  3.课程标准与教材因素。
  虽然新教材重视“强化探究性学习,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特别是教材中的“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典范,但庞杂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活动”给教与学带来沉重的负担,教师和学生还有多少积极性来实施“探究活动”呢?新课程创导减轻学生负担,新教材编写力求“精、简、新”,其主旨十分正确,但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新教材,看似简单,但实际状况是“正文”的文字量少了,知识点并未有多大减少。有教师感叹:“新课程把过去三年的教学任务压缩到大半年时间来完成,减负的出路何在?”这一感叹不无道理。
  4.教育评价的单一性。
  目前的教育评价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取得的数据的办法是考试,“应试教育”必然影响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上级的考核,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活动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还不如通过设问直给出结论来得迅速、有效。由此引出探究学习“影响教学进度”,学生“难于活跃起来的人太多”等种种抱怨。
  二、解决办法
  1.精心筛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动量。
  “探究活动”的实施是探究学习在教学形式上的具体反映,而探究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旨是通过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等。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一般需要考虑下列要求:
  (1)“探究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性,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和思维量。
  (2)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要研究教学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数量及价值。呈现出的问题要能驱动学生探究学习、促进思维发展。
  (3)“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尽力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探究活动”的实施宜精不宜多,“泛化”的“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探究方法的形成。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探究活动”内容,真正选择一些具有探究思维特征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精选探究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情景。
  探究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注重引入最新的“焦点、热点”,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争论性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要注重地理学科的特色,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探究情景”,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探究式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目前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不应以一个终极决定者的身份出现,更不能以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学生探究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结论,否则就会抹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甚至会逐渐遏制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另外,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并非只有聪明人才能成功,而是吸取别人意见、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
  4.提高教师自我素质。
  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实施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教师除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应具备探究意识,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此外,教师还应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突发问题。
  5.阅读指导,学生主体。
  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我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读书。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图文结合,多种地理感知手段并用。因为教材中各种图像和文字是互为关联、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
  为让学生读书有目的性,采用如下顺序“什么地方→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去阅读,可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例如,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边读边想边产生疑问,不断地启发他们思考: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教学中要开放思想,挖掘灵感,真正提高思维效率,就必须以巩固旧知识、增强新知识为目的。为此,要教学生会思,因为缺乏充足的旧知识信息源,思维就将成无源之水。
其他文献
随着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及进步,儿童和青少年卵巢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加,治疗后生育力的下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几乎所有研究表明肿瘤治疗对于生育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是性腺器官的丧失、卵巢早衰等导致怀孕率下降。目前,国内外的医疗中心在小儿卵巢肿瘤的管理方面,都提及生育保护的原则,开发不同的术前诊断及评估系统、探索综合治疗模式,尽可能减少卵巢组织损失或功能损伤。同时,生育
摘 要: 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和精彩的导语是密不可分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堂课如何开头,用什么导语开头,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很多成功的方法与例子,作者对此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导入方法 导语    一、热点时政式导入方法  热点式导入新课,就是把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
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三个贴近”。第一个贴近是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时代特征相统一;第二个贴近是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因此,从社会实际出
摘 要: 作者根据高三政治教师的校本教研与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对于如何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和进行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旨在增强高三政治总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三政治教师 校本教研 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论教师的有效学习》[1]中指出,教师的有效学习应该是能够实现某种转化的学习。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方针。坚持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深化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中学政治课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新一代接班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把传授知识、
摘 要: 课堂效果受多个条件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课堂导入,本文对高中地理课堂导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导入 思考    课堂效果受多个条件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到位就能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进而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好的关键。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知的欲望,那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就一定会很好,使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学习气氛也浓厚。结合实际工作体会
摘 要: 本文针对老师讲课枯燥、学生听来索然无味的现状,提出了几种激趣途径。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思品课教学 应用    首先,激趣是提高思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激趣是增强思品课吸引力的有效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