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皮质激素本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的内源物质,因为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且调节糖的代谢而得名。
糖皮质激素在较大剂量下有很强大的抗炎作用,能保护机体不受炎症反应的侵害,同时还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抗休克。因此,它被用来治疗多种炎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市面上的糖皮质激素药物都是内源激素的改良版,特点各有不同但都拥有同样强大的抗炎能力。那些名字是“XX松”、“XX松龙”的药物(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
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人体内免疫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全身大大小小的关节出现肿胀、疼痛,尤其是双手的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僵硬,一般来说左右两侧肢体发生关节炎的部位是对称的。过去,80%以上的患者因关节畸形而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最有效、争议性也最大的就是糖皮质激素。
有关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在权威的、专业的《中华风湿病学》中是这样描述:1949年,美国风湿病学家Hench论证了可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显著的临床疗效。他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因在研究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方面的卓越工作而共同荣获诺贝尔奖。但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此类药物的过高期望很快就被失望所取代。然而,深入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此类药物在低剂量下可维持长期的有效性和最低限度的毒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风湿病的治疗中不再被视为禁忌。事实上,对许多有炎症的风湿患者而言,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过,尽管在临床上已经有了40多年的应用,但是关于这类药物在很多方面,诸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和预期风险的评估等,都仍然存在不少争议。
正规使用是前提
【病例1】
58岁的周先生患风湿性关节炎有十余年,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春节期间发现手指关节疼痛加重,且变形严重。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周先生担心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低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用近4个月以来,周先生并无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关节疼痛也好了很多。
像周先生一样,很多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还存在着明显的误解和误区,谈糖皮质激素而色变,甚至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事实上,糖皮质激素用得好,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福音,特别是有糖皮质激素使用适应证的患者。
使用掌握宜忌
一般来说,糖皮质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下述4种情况可选用糖皮质激素:(1)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严重贫血、发热、眼及中枢神经损害等关节外表现者。(2)过渡治疗,即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糖皮质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糖皮质激素,继续使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3)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治疗无效的患者。(4)局部应用。如关节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
哪些情况不能用糖皮质激素呢?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穿孔,败血症,活动性结核病,严重糖尿病及局限性化脓性病灶等,这些患者严禁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轻型高血压、轻型糖尿病、溃疡病史、骨质疏松、白内障等,这些患者可以慎重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相关的检查。
科学控制剂量
糖皮质激素是一个大家族,常用的有强的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除了地塞米松,其他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均有应用,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使用剂量不一样,如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可的松25毫克=氢化可的松20毫克=强的松5毫克=甲强龙4毫克=甲基泼尼松4毫克=地塞米松0.75毫克。
它们的给药途径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氢化可的松,被称为短效糖皮质激素,作用时间最短,不良反应也小,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常用作关节腔注射。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出现肿胀明显,不能弯曲和下蹲,行走困难时,医生检查会发现其关节腔内有积液。此时,可以选择关节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快速地缓解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并抑制滑膜炎症,改善关节功能;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其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极小。不过,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也不能长期用,其治疗效果常是短期的,不能经常靠此来缓解疼痛,关键还是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
强的松属于中等效用的糖皮质激素,最常见的口服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剂量比较宽泛,分高中低3个剂量,一般认为,每天使用小于7.5毫克的剂量,为低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是强的松经肝脏代谢后的产物,也是发挥生物效用的物质,等同于强的松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在较大剂量下有很强大的抗炎作用,能保护机体不受炎症反应的侵害,同时还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抗休克。因此,它被用来治疗多种炎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市面上的糖皮质激素药物都是内源激素的改良版,特点各有不同但都拥有同样强大的抗炎能力。那些名字是“XX松”、“XX松龙”的药物(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
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人体内免疫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全身大大小小的关节出现肿胀、疼痛,尤其是双手的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僵硬,一般来说左右两侧肢体发生关节炎的部位是对称的。过去,80%以上的患者因关节畸形而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最有效、争议性也最大的就是糖皮质激素。
有关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在权威的、专业的《中华风湿病学》中是这样描述:1949年,美国风湿病学家Hench论证了可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显著的临床疗效。他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因在研究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方面的卓越工作而共同荣获诺贝尔奖。但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此类药物的过高期望很快就被失望所取代。然而,深入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此类药物在低剂量下可维持长期的有效性和最低限度的毒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风湿病的治疗中不再被视为禁忌。事实上,对许多有炎症的风湿患者而言,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过,尽管在临床上已经有了40多年的应用,但是关于这类药物在很多方面,诸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和预期风险的评估等,都仍然存在不少争议。
正规使用是前提
【病例1】
58岁的周先生患风湿性关节炎有十余年,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春节期间发现手指关节疼痛加重,且变形严重。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周先生担心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低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用近4个月以来,周先生并无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关节疼痛也好了很多。
像周先生一样,很多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还存在着明显的误解和误区,谈糖皮质激素而色变,甚至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事实上,糖皮质激素用得好,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福音,特别是有糖皮质激素使用适应证的患者。
使用掌握宜忌
一般来说,糖皮质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下述4种情况可选用糖皮质激素:(1)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严重贫血、发热、眼及中枢神经损害等关节外表现者。(2)过渡治疗,即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糖皮质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糖皮质激素,继续使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3)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治疗无效的患者。(4)局部应用。如关节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
哪些情况不能用糖皮质激素呢?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穿孔,败血症,活动性结核病,严重糖尿病及局限性化脓性病灶等,这些患者严禁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轻型高血压、轻型糖尿病、溃疡病史、骨质疏松、白内障等,这些患者可以慎重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相关的检查。
科学控制剂量
糖皮质激素是一个大家族,常用的有强的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除了地塞米松,其他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均有应用,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使用剂量不一样,如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可的松25毫克=氢化可的松20毫克=强的松5毫克=甲强龙4毫克=甲基泼尼松4毫克=地塞米松0.75毫克。
它们的给药途径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氢化可的松,被称为短效糖皮质激素,作用时间最短,不良反应也小,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常用作关节腔注射。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出现肿胀明显,不能弯曲和下蹲,行走困难时,医生检查会发现其关节腔内有积液。此时,可以选择关节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快速地缓解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并抑制滑膜炎症,改善关节功能;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其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极小。不过,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也不能长期用,其治疗效果常是短期的,不能经常靠此来缓解疼痛,关键还是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
强的松属于中等效用的糖皮质激素,最常见的口服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剂量比较宽泛,分高中低3个剂量,一般认为,每天使用小于7.5毫克的剂量,为低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是强的松经肝脏代谢后的产物,也是发挥生物效用的物质,等同于强的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