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问题教学的模式与应用原则

来源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cheng7758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构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发挥课堂的整体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提问——探究——启发——练习”四环节教学模式,并确立了文本性原则、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可对话性原则。
   关键词:问题教学模式 应用原则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一、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从何而来?——从思维推理而来!“逻辑规则,或者更准确地说,推理规则,是程序的规则。”(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课的结构是作为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教学模式就是对“组织知识”的研究与运用。比如,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运用了“提问——探究——启发——练习”四环节教学模式,使教学显示出了思维的科学性,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提问: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进入问题阅读的课堂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将朦胧的问题清晰化,然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来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特有兴趣的重要条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启发:对于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从思维方法、知识要点等方面“点”一下,让学生再度涵泳体味,再次动脑深入地分析问题,顺畅地解决问题,从而留下更深的印象,获得更大的益处。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也,则不复也。”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练习:设计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应用方法的过程中强化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二、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1. 文本性原则
   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英语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英语问题。所谓真正的英语问题,是体现英语性质问题。《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是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英语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英语,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英语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英语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英语问题。
   2. 问题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国家意志,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问题,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充分了解学生,课前全面预设教学问题,课堂上灵活地生成问题。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就学生的阅读而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书读百遍”,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并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其次要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绽放自己的思维火花,生成更多更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问题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教师是问题“预设”的主体,学生是问题“生成”的主体。由教师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广阔的,说明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使教师能够展示自己的英语素养和教学艺术。
   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三、可对话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教学流程是随着师生之间对话展开而不断推进的。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如果话题太深入,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无法沟通,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简单,就毋庸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分析和研究自己的设问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找到使学生可以接受的结合点,努力使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学科教学论基础. 2001年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董远骞. 教学的艺术. 1993年 [M]. 人民教教育出版社.
  3. 黄原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2003年 [M]. 福建教育出版社.
  4. 林立. 英语教学研究 2004年 [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该文以出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日经225指数联动型欧洲日元债券GlobalTouch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指数联动型债券的定价机制和其设计开发实务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该文的第一
为了适应港口作业服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塑造完全的市场主体成为必然.将政企合一的港务局一分为二,"政"的职能由改革后的港务局行使,新成立的港务局并入政府机关,其工作
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第三产业分类及第三产业发展特征.主要介绍了第三产业的历史演变、国际及国内对第三产业的划分标准、第三产业发展的定义和特征以及研究第三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