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经常在办公室听到一年级老师抱怨,孩子上一年级了上课心不在焉,错的竟是些很简单的计算题,开始以为她是粗心,后来个别谈话了解到对数学没有兴趣,枯燥没意思。面对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就是成年人也会选择不去做。一个字:愁。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呢?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有如: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
看电视上说吸烟有害健康,每抽一支烟寿命会缩短3分钟。爸爸是个大烟鬼,每天都要抽一包香烟,每包香烟20支,如果每支香烟能使人缩短寿命3分钟,那爸爸的寿命每天就会缩短20*3=60分钟=1小时,每年就要缩短365天*1小时=365小时。好可怕啊,所以,我对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啊,你以后不要抽烟了好吧!”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轻松,自然,效果好。
二、在故事中学数学,培养兴趣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我们老师吧数学问题放到故事中去学,学生感兴趣,容易消化,如:朋友,看了下面的这个题目,你有想到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這个数学题目的精彩解答吧。在下面的乘法算式里,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这道算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海=1,月=9。
又因为被乘数的百位数字“上”乘以9不能进位,而个位数字“9”乘以9要向十位进8,所以
上=0,明=8。
原来的算式是:1089×9=9801。
有如儿童看见鹅,很容易着迷。那鹅披着一身洁白羽毛,走路摇摇摆摆,昂首高歌,悠然自得,实在可爱。这时,儿童身边的父母就会情不自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学会的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唐代才子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诗。骆宾王后来由于声讨武则天的檄文而垂名史册,享誉文坛,这首童年作品《咏鹅》却在民间口头流传,世世代代的家长们像教儿歌一样把它传授给自己的小孩。
现在有一道关于鹅的题目,需要动一点点脑筋。
如图1,在正方形池塘周围,有一群鹅散步。它们共有12只,恰好在正方形的每条边上都有3只。牧鹅少年对他的四位小朋友说,“我到树荫下面躺一会儿,你们帮我看住这些鹅,池塘的每一边岸上都要保持3只。”
牧鹅少年很快进入梦乡。鹅群抵挡不住水的诱惑,有4只溜进池塘游泳去了。4位帮忙的朋友赶紧商量对策。能不能让游泳的鹅继续游泳,岸上的鹅又保持每边3只呢?
结果想出一个妙计:如图2,调动岸上的8只鹅,让它们在正方形的每个角上各站一只,每条边的中间各站一只,就能保持每条边上3只,同时又可任凭池中的4只鹅继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全其美。
老师把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大家可以尝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味口”,寓教于“趣”,使学生“乐学”,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相信大家会成为学生喜爱的小学数学老师。
一、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经常在办公室听到一年级老师抱怨,孩子上一年级了上课心不在焉,错的竟是些很简单的计算题,开始以为她是粗心,后来个别谈话了解到对数学没有兴趣,枯燥没意思。面对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就是成年人也会选择不去做。一个字:愁。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呢?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有如: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
看电视上说吸烟有害健康,每抽一支烟寿命会缩短3分钟。爸爸是个大烟鬼,每天都要抽一包香烟,每包香烟20支,如果每支香烟能使人缩短寿命3分钟,那爸爸的寿命每天就会缩短20*3=60分钟=1小时,每年就要缩短365天*1小时=365小时。好可怕啊,所以,我对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啊,你以后不要抽烟了好吧!”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轻松,自然,效果好。
二、在故事中学数学,培养兴趣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我们老师吧数学问题放到故事中去学,学生感兴趣,容易消化,如:朋友,看了下面的这个题目,你有想到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這个数学题目的精彩解答吧。在下面的乘法算式里,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这道算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海=1,月=9。
又因为被乘数的百位数字“上”乘以9不能进位,而个位数字“9”乘以9要向十位进8,所以
上=0,明=8。
原来的算式是:1089×9=9801。
有如儿童看见鹅,很容易着迷。那鹅披着一身洁白羽毛,走路摇摇摆摆,昂首高歌,悠然自得,实在可爱。这时,儿童身边的父母就会情不自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学会的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唐代才子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诗。骆宾王后来由于声讨武则天的檄文而垂名史册,享誉文坛,这首童年作品《咏鹅》却在民间口头流传,世世代代的家长们像教儿歌一样把它传授给自己的小孩。
现在有一道关于鹅的题目,需要动一点点脑筋。
如图1,在正方形池塘周围,有一群鹅散步。它们共有12只,恰好在正方形的每条边上都有3只。牧鹅少年对他的四位小朋友说,“我到树荫下面躺一会儿,你们帮我看住这些鹅,池塘的每一边岸上都要保持3只。”
牧鹅少年很快进入梦乡。鹅群抵挡不住水的诱惑,有4只溜进池塘游泳去了。4位帮忙的朋友赶紧商量对策。能不能让游泳的鹅继续游泳,岸上的鹅又保持每边3只呢?
结果想出一个妙计:如图2,调动岸上的8只鹅,让它们在正方形的每个角上各站一只,每条边的中间各站一只,就能保持每条边上3只,同时又可任凭池中的4只鹅继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全其美。
老师把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大家可以尝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味口”,寓教于“趣”,使学生“乐学”,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相信大家会成为学生喜爱的小学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