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5文言文注释补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n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科书文言课文的字词注释,不仅要内容正确,而且要表述精准。但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课文的一些注释,有的语意含糊不明,有的外延过大或过小,有的表述内容有误。还有一些处于词汇化阶段的古代短语,其意义与现代并不完全相同,应该拆分解释更为妥当。因而,本文基于此,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版)课文顺序摘录原注,然后订正。
  1.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第4课《归去来兮辞》)
  原注:[尝从人事]曾经出仕。从,顺随。人事,指做官。
  按:“人事”释义不误,但这是引申义,与本义相距甚远,教科书应当尽量解释其义源,以利于学生关联理解。“人事”本指人所用力、所做之事,人世之杂事。《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引申则指“人与人之事”“与人打交道之事”。本文作者“归去”之后,就只是与土地、与自然打交道,而不用关心衙门之事(即“人事”)了。
  那么,“从”即是“从事”,不是“顺随”,原注误。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第4课《归去来兮辞》)
  原注:[或命巾车]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
  按:译文没有落实“命”字,大失旨趣。原文写使唤、差遣巾车,自由随意,比“坐”字生动、活泼多了。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第5课《滕王阁序》)
  原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鹤、野鸭止息的水边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
  按:译文前半句句法不通,表意有误;后半句失却了原文的气势。
  前半句,“岛屿之萦回”,意思是“岛屿(的岸线)曲折回环”,或者“岛屿曲折回环(的岸线)”。原注增译“极尽……景致”,误会了描述的主体。“穷”的主语应是“鹤、凫”,而不是“汀、渚”。这半句是形容禽鸟众多,穷尽岛屿四周。文章以此景写此地生灵之丰富、活力与繁盛。
  又,“汀”指水边平地;“渚”本指洲、岛,此处与“汀”相对为文,两者又都是岛的组成部分,那么“渚”是指具有“岛”形特征的岛边临水高坡、崖岸。“汀”“渚”并举,概指两种不同的岛岸地形:滩地与高坡、陡崖。
  后半句,“即”本义为“接近、靠近、成为、是、就是”等,对译为“像”,近是。“体势”指(高大巍峨的)形体和(雄伟的)气势。这半句是反映此地人间之富庶。
  又,句中“鹤、凫”与“桂、兰”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列举,应是概指同类,原注译文过于拘泥。全句可改译作:鹤、野鸭(等各种鸟禽)栖息在岛屿的四周,或处平滩,或立坡崖,穷尽了弯弯曲曲的边岸;用桂木、木兰(等珍贵名木)修筑的宫殿,像冈峦一样,(连绵起伏,高大巍峨)。
  4.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第7课《陈情表》)
  原注:[盘桓]迟疑不决的样子。
  按:“盘桓”即是“徘徊”,但这里不是“迟疑不决”,而是逗留、滞留。根据上下文,是指作者留在家里,不去应召为官。《教师教学用书》译作“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同误。这句应该译为:哪里敢在家滞留拖延,(内心里)还有什么别的(不可告人的)想法呢?
  本处插译“不可告人的”,照应原文背景,教材交代已很清楚,此不赘言。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第7课《陈情表》)
  原注:[更相]交互。
  按:《汉语大词典》“交互”条列有三义:“①交替;更替。②交叉错综。③互相。”此处“更相”只与第一义项符合,原注不妥。
  文中“母、孙二人”的抚育、抚养,过程有先后,不在同一时间段,一方对另一方的养育都是单方面的。两句话不宜理解为“互文”。“更”是变更、更替;“相”是单相。这句不是说互相依靠、“相依为命”。“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总述全句,句意可申述如下:
  先前,没有祖母就没有我的命,是“祖母(相)为我命”;今后,没有我,就没有祖母的命,是“我(相)为祖母命”。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第7课《陈情表》)
  原注:[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按:《现代汉语词典》“区区”(隋代以后例句均省略):①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祸之本也。”三国魏曹植《与司马仲达书》:“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于宇内、角胜于中原之志也。”②犹方寸。形容人的心。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③引申谓真情挚意。《玉台新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④形容一心一意。⑤自得貌。⑥拘泥,局限。⑦愚拙;凡庸。《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⑧自称的谦词。《后汉书·窦融传》:“区区所献,唯将军省焉。”
  由此可见,“区区”本义为“小、少”,其他都是引申义。教材释为“拳拳”,不仅舍近求远,而且“拳拳”仍需要解释;而“形容自己的私情”云云,“私情”到底如何,也没说清。因此,这处注释可改作:[区区]本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此处引申指个人渺小、卑微的心意及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
自北宋以来,宜兴紫砂就颇有名气,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如今紫砂壶种类繁多,并已出现了商品壶和工艺壶之分。商品壶,顾名思义仅仅是把紫砂壶当作一种商品。商品壶中又分细货、粗货。总
当下作文的语言训练一直停留在强调有文采的层面,在作文的实际训练中,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习得要远远大于对文学语感的把握,甚至有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地把有文采理解为一种艳丽的装饰和点缀,给人以华而不实、空洞炫技之感。这样的训练到最后无疑走向了偏颇与狭隘,不利于培养学生较为健全的语言修养,不利于正确的作文观的形成。为此,我在作文的语言训练中特别提出这样两个词:感染力、表现力。感染力强调从写作者的内部着眼,让
美读既是感知课文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本美感的主要途径。在美读中,它将无声的文学变有声的语言,也将文本中的人、物、情、景等展现出来,以达到美育之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阅读与欣赏的互相渗透,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悟出文章之美,在美读中寻找、发现其美妙信息,加以品析,提高阅读的情趣。  一、感受文本整体之美  阅读文本,第一整体感知。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错,则能有效地吸引读者。文本整体展现在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教学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新课程突出了写作过程,尤其是写作中的修改、交流与合作”。①于是乎,“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当前对“修改”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写作课堂教学依然缺乏具体指导策略。基于此,笔者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写作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范式建构做一番探索。  一、修改模式辩证  从写作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现在课堂“意外”频繁出现。面对学
一、课例观察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文《春》的片段:生1: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产生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最后一个句子中的“静默”,我在听写时写成了“
两极对立思维造成语文教学存在内容和形式对立的思想误区,使语文偏离了作用轨道。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既须克服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重内容概括轻审美体验的弊端,也要克服“形式崇拜”、一味玩“技术流”形式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掌握美的抽象规律,辩证地欣赏美。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
先看下列三句话:   (1)因为议论性散文思想性和逻辑性较一般散文为强,有时为了深文周纳,可能会用上一些长句或长词。(孙琴安:《名家写作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这一段话,把欧阳修的“六一”寓意深文周纳,说得颇妙,却也颇玄。(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对现在课堂里流行的一些条分缕析、深文周纳的授课方法,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赵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才算有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许多语文教师。在"2012年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上,我听了严华银老师《让课堂安静》的讲座,很受启发。严老师明确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