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 要求
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又集中反映教育政策的变化。而教育政策,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因此,课程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意志,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课程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子。
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央作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目的是全面解放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有几对矛盾范畴或关系范畴对课程政策发挥着重要影响。而这几对关系范畴,也是制定课程政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课程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制定课程政策,制定教育目标,必须从国家的教育实际出发,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民族性和民族总体特征,有利于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强调民族性不是不要国际性,强调国际性也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民族性与国际性是统一。一个民族,只有把自己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课程政策的制定,也应符合国际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不能落后于国际教育发的步伐。课程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这一对矛盾一定要处理好,尤其是在未来时间更要如此。
2.课程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
统一性代表着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而多样性则是教育实际和学生发展、国家教育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性是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而多样化是统一性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多样化不是不要国家意志,不等于地方化,不是追求花样翻新,更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标新立异。多样化的实质在课程教材的特色,归根到底在于课程的科学性和教材的质量。至于是实行统一性政策,还是实行多样化政策,必须根据特定的历史情况决定。
3.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课程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进步结合的产物。在制定课程政策时,必须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对历史,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全面继承,而应批判地吸收有用成分;对国外课程及其政策,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就应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问题,而不能片面否定分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已有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和人员,也不能采取全面排斥和否定的态度。
此外,还应正确处理课程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课程管理中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关系,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课程的阶段性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等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不能用言语明确构成自己的意思,那么人类思想的最高成绩,最深刻的知识和最热烈的心情,都无法使人知道。”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其三、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老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
总之,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师生都活跃起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智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语文轩/ 转贴请注明。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 要求
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又集中反映教育政策的变化。而教育政策,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因此,课程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意志,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课程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子。
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央作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目的是全面解放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有几对矛盾范畴或关系范畴对课程政策发挥着重要影响。而这几对关系范畴,也是制定课程政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课程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制定课程政策,制定教育目标,必须从国家的教育实际出发,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民族性和民族总体特征,有利于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强调民族性不是不要国际性,强调国际性也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民族性与国际性是统一。一个民族,只有把自己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课程政策的制定,也应符合国际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不能落后于国际教育发的步伐。课程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这一对矛盾一定要处理好,尤其是在未来时间更要如此。
2.课程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
统一性代表着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而多样性则是教育实际和学生发展、国家教育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性是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而多样化是统一性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多样化不是不要国家意志,不等于地方化,不是追求花样翻新,更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标新立异。多样化的实质在课程教材的特色,归根到底在于课程的科学性和教材的质量。至于是实行统一性政策,还是实行多样化政策,必须根据特定的历史情况决定。
3.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课程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进步结合的产物。在制定课程政策时,必须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对历史,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全面继承,而应批判地吸收有用成分;对国外课程及其政策,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就应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问题,而不能片面否定分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已有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和人员,也不能采取全面排斥和否定的态度。
此外,还应正确处理课程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课程管理中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关系,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课程的阶段性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等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不能用言语明确构成自己的意思,那么人类思想的最高成绩,最深刻的知识和最热烈的心情,都无法使人知道。”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其三、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老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
总之,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师生都活跃起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智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语文轩/ 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