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趣味语料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理论的分析是提高现代汉语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选用趣味语料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目的明确,用时短暂,讲清规律,内容健康。趣例有感性与理性之分,教师应尽快完成从选用感性趣例向选用理性趣例的过渡,教会学生发现和研究理性趣例的方法。
【关键词】汉语教学趣味语料 规律性感性 理性
随着汉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学好汉语言大有益处。然而,目前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师的汉语实际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与语文课相比,汉语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呢?选用趣味语料进行汉语教学可谓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引用的趣例要紧扣知识点
1.趣例是为讲授语言规律服务的。汉语教材上的例句大都是编者深思熟虑后精选出来的,一般具有科学性、典型性、适切性,如“台上坐着主席”“鸡不吃了”之类。但语言实践并非如此。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这些新鲜的语料暂时还没有被引入教材,也不可能全部引入,但教师完全可以适当地将其作为补充语料,况且,它们也是汉语研究的对象。引用的趣例必须紧扣汉语中的有关知识点,趣例只是讲授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切入点,是为讲授语言规律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为有趣而讲趣例。
2.讲解趣例要用时短暂。引述趣味语料所占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让学生沉浸在趣例之中,而应尽快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语言研究的轨道上来。必须明确,选用趣味语料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耍小噱头,目的在于讲授汉语知识,研究语言现象。
3.讲解趣例时要讲清规律。趣味语料往往反映语言特殊的用法,因此必须讲清楚趣例出现的语境和语体风格,分清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四是内容健康。当前信息网络化、文化产业化、生活时尚化,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网络化、行业化和时尚化。网络用语中庸俗、浮浅的部分,行业用语中晦涩、陈腐的部分,社会时尚用语中低俗、粗鄙的部分等,不能作为正面的例句来引用。文艺作品用语、广告用语、流行歌曲用语中求异、求僻,故意洋化,故意违反汉语规则,粗制滥造的语句,也不能作为正面的语料。
二、引用的趣例要把握分寸
在汉语教学中选用趣例,既要有剖析性的分解说明,也要有综合性的阐释;既要求学生掌握普遍性的规律,也要求他们了解特殊性的变异;既要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也要领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要掌握语言规律,也要善于激活这些规律。
三、引用趣例要淡化消极的影响
选用趣例进行教学,可以淡化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但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趣例毕竟有限,且不容易寻找;容易误导学生去与文学课比趣味,出现为兴趣而学的偏向。汉语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实用、科学、稳妥、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语言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透视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根据交际的目的和特定的语境,恰当地运用汉语,并能结合语源正确地理解、分析汉语,或运用一定的语言理论发掘汉语中的基本规律。
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陆俭明先生讲课时很少运用上文所举的感性趣例,而是大量选用理性趣例。吕叔湘先生开讲前往往先讲个简短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引入正题。朱德熙先生讲课的趣例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分析“有没买票的没有”的结构,一个是用公共汽车售票员的话“沙滩一张”来说明汉语的特点。陆俭明先生对所谓的趣例也有自己的看法:“粗看汉语很是枯燥,但是越研究越觉得有趣味,因为它更接近自然科学。那一个个的词更像化学里的一个个元素,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质分子。”[1]基于这种认识,陆俭明先生大都选用理性趣例来营造严肃而生动的课堂氛围,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的能力,因此有人把陆先生的教学特点概括为“有趣的例子+能力的培养”。以上三位汉语教学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方法,就是打破给学生灌输汉语系统理论的陈旧思路,采用“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学生学习语言有粗细、深浅之分,教师选用趣味语料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培养学生喜欢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真正兴趣,必须尽快完成从选用感性趣例向选用理性趣例的过渡,教会学生发现和研究理性趣例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聂芝芯,伍蕴瑜.陆俭明:汉语──精品课精在哪里?[DB/OL].http://bunews.bjfu.cn/Read News.asp?News ID=487.
【关键词】汉语教学趣味语料 规律性感性 理性
随着汉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学好汉语言大有益处。然而,目前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师的汉语实际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与语文课相比,汉语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呢?选用趣味语料进行汉语教学可谓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引用的趣例要紧扣知识点
1.趣例是为讲授语言规律服务的。汉语教材上的例句大都是编者深思熟虑后精选出来的,一般具有科学性、典型性、适切性,如“台上坐着主席”“鸡不吃了”之类。但语言实践并非如此。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这些新鲜的语料暂时还没有被引入教材,也不可能全部引入,但教师完全可以适当地将其作为补充语料,况且,它们也是汉语研究的对象。引用的趣例必须紧扣汉语中的有关知识点,趣例只是讲授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切入点,是为讲授语言规律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为有趣而讲趣例。
2.讲解趣例要用时短暂。引述趣味语料所占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让学生沉浸在趣例之中,而应尽快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语言研究的轨道上来。必须明确,选用趣味语料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耍小噱头,目的在于讲授汉语知识,研究语言现象。
3.讲解趣例时要讲清规律。趣味语料往往反映语言特殊的用法,因此必须讲清楚趣例出现的语境和语体风格,分清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四是内容健康。当前信息网络化、文化产业化、生活时尚化,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网络化、行业化和时尚化。网络用语中庸俗、浮浅的部分,行业用语中晦涩、陈腐的部分,社会时尚用语中低俗、粗鄙的部分等,不能作为正面的例句来引用。文艺作品用语、广告用语、流行歌曲用语中求异、求僻,故意洋化,故意违反汉语规则,粗制滥造的语句,也不能作为正面的语料。
二、引用的趣例要把握分寸
在汉语教学中选用趣例,既要有剖析性的分解说明,也要有综合性的阐释;既要求学生掌握普遍性的规律,也要求他们了解特殊性的变异;既要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也要领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要掌握语言规律,也要善于激活这些规律。
三、引用趣例要淡化消极的影响
选用趣例进行教学,可以淡化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但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趣例毕竟有限,且不容易寻找;容易误导学生去与文学课比趣味,出现为兴趣而学的偏向。汉语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实用、科学、稳妥、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语言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透视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根据交际的目的和特定的语境,恰当地运用汉语,并能结合语源正确地理解、分析汉语,或运用一定的语言理论发掘汉语中的基本规律。
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陆俭明先生讲课时很少运用上文所举的感性趣例,而是大量选用理性趣例。吕叔湘先生开讲前往往先讲个简短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引入正题。朱德熙先生讲课的趣例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分析“有没买票的没有”的结构,一个是用公共汽车售票员的话“沙滩一张”来说明汉语的特点。陆俭明先生对所谓的趣例也有自己的看法:“粗看汉语很是枯燥,但是越研究越觉得有趣味,因为它更接近自然科学。那一个个的词更像化学里的一个个元素,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质分子。”[1]基于这种认识,陆俭明先生大都选用理性趣例来营造严肃而生动的课堂氛围,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的能力,因此有人把陆先生的教学特点概括为“有趣的例子+能力的培养”。以上三位汉语教学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方法,就是打破给学生灌输汉语系统理论的陈旧思路,采用“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学生学习语言有粗细、深浅之分,教师选用趣味语料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培养学生喜欢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真正兴趣,必须尽快完成从选用感性趣例向选用理性趣例的过渡,教会学生发现和研究理性趣例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聂芝芯,伍蕴瑜.陆俭明:汉语──精品课精在哪里?[DB/OL].http://bunews.bjfu.cn/Read News.asp?News ID=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