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课堂上,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偶发事件,对教师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考验.许多潜伏的“危机”,经过教师及时、巧妙地处理,往往能成为一堂课中的亮点.
【案例】
在教《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一切都按照我事先设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都掌握得很好,我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讲完角的度量方法以后,接着就是让学生自己练习度量角.突然有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怎么办?”哦!我迟疑了一下,走到他的身边,刚想叫他问别人借一下,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说:“大家看,他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有的说:“不够用呀,他没量的是一个钝角呀.”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同学们情绪高昂,七嘴八舌,我适时引导各小组展开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发现了学生许多智慧的火花.
小组1: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小组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小组3: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就行了.
趁着大家热情高涨,我又抛下了一个问题:“如果我要画一个135°的角,可我身边又没有量角器,只有一副三角板怎么办呢?”大家对这个问题又展开了积极的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结论.
方法1:先用三角板画一个90°的角,再画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
方法2:用三角板画一个45°度的角再画出它的补角.
最后我又乘胜追击,如果只用一副三角板画角的话你最多可以画多少个小于180°的角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反思】
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一节课虽然最终没有回到我原来设置的路子上去,但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我当时将那位不小心的学生狠狠地批评一顿,或者叫他问同桌借,放弃这一“意外”的学习资源,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而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的火花.通过这一节课我对钟教授的这一段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是的,在教学生涯中,你我都会有不曾遭遇的突发事件,而在此时你的反应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时意外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它会使死的知识变活,使抽象的感受变真切.因此,巧妙地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在意外中迸发灵感,在意外中深化知识,在意外中体现人文,在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这样都能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批评旧教育:“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出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回忆起这段话,对照今天的教育,这段话仍具有教育意义.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呆板单一的整体形象,在课堂中一个个创新的思维必将隐藏在各种数学意外事件中.当我们的学生不断地“节外生枝”的时候,作为今天的教师,千万不要放过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抓住“它”我们的数学课将会变得更精彩.
面对 “意外”,我们应该用坦然的心态去对待,冷静思考,善待意外,合理地解决利用,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完美的,我们也能收获更多的精彩!
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课堂上,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偶发事件,对教师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考验.许多潜伏的“危机”,经过教师及时、巧妙地处理,往往能成为一堂课中的亮点.
【案例】
在教《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一切都按照我事先设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都掌握得很好,我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讲完角的度量方法以后,接着就是让学生自己练习度量角.突然有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怎么办?”哦!我迟疑了一下,走到他的身边,刚想叫他问别人借一下,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说:“大家看,他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有的说:“不够用呀,他没量的是一个钝角呀.”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同学们情绪高昂,七嘴八舌,我适时引导各小组展开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发现了学生许多智慧的火花.
小组1: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小组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小组3: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就行了.
趁着大家热情高涨,我又抛下了一个问题:“如果我要画一个135°的角,可我身边又没有量角器,只有一副三角板怎么办呢?”大家对这个问题又展开了积极的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结论.
方法1:先用三角板画一个90°的角,再画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
方法2:用三角板画一个45°度的角再画出它的补角.
最后我又乘胜追击,如果只用一副三角板画角的话你最多可以画多少个小于180°的角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反思】
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一节课虽然最终没有回到我原来设置的路子上去,但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我当时将那位不小心的学生狠狠地批评一顿,或者叫他问同桌借,放弃这一“意外”的学习资源,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而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的火花.通过这一节课我对钟教授的这一段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是的,在教学生涯中,你我都会有不曾遭遇的突发事件,而在此时你的反应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时意外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它会使死的知识变活,使抽象的感受变真切.因此,巧妙地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在意外中迸发灵感,在意外中深化知识,在意外中体现人文,在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这样都能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批评旧教育:“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出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回忆起这段话,对照今天的教育,这段话仍具有教育意义.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呆板单一的整体形象,在课堂中一个个创新的思维必将隐藏在各种数学意外事件中.当我们的学生不断地“节外生枝”的时候,作为今天的教师,千万不要放过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抓住“它”我们的数学课将会变得更精彩.
面对 “意外”,我们应该用坦然的心态去对待,冷静思考,善待意外,合理地解决利用,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完美的,我们也能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