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f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国家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关注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利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关注学生的利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德技并修”,需要受教育者在工作和學习中融入“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才能造就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关键词:德技并修;中职加工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66-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十三五”期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有力推动下,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人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技术、独立完成智能化目标和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政策背景下,国家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趋势明显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专业由于智能制造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必然。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需要建设德技并修的阵地、环境、课程和资源,实践教学是加工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德技并修既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说明,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途径[1]。“德技并修”需要受教育者在工作和学习中融入“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才能造就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体要求为: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要有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和绿色发展的大工程意识,要有善于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要具有一定广度、深度及独立性和逻辑性的思维。
  近年来,作为苏北农村地区的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加工制造类专业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秉承“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 ”的校训,按照“道德品质 职业技术 发展潜力”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坚守学校作为德技并修育人的主阵地,巩固德技并修实践教学传统文化阵地,开拓德技并修实践教学专业文化阵地,挖掘德技并修实践教学校园文化阵地,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社会担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的实训实习制度、实习工厂管理制度以及校外的企业顶岗实习制度等均大量采纳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橱窗、广播、校园网进行“匠心精神”方面的先进事迹和“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的宣传;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技能大赛、文艺表演、专题报告、讲座等。打造“墙壁文化”,让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让有限的墙壁空间生发无限的教育资源。
  二、德技并修理念下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践育人,主要指在车间实习实训、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元素,将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实践教学的细节中贯彻落实,从而让新时代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把实践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大课堂,将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用德技并修理念设计提升学生素养的课堂。
  (一)课前——安全规范要求是首位
  步入实训楼和实训教室前,(1)自理工装、胸卡,个人仪表、仪容。(2)强化个人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要求:未佩戴胸卡、未按规定着工装者不得进行实训室。进入实训教室后,(1)环视地面、通道、工位和设备,进行安全确认。(2)清除地面和工位的一切杂物。按物品放置要求摆放学习用品和个人物品。要求:实训区域不得有与教学无关的物品,相关物品集中整齐放置。进入工位进行操作前,(1)按计划领取实习工料。(2)按要求摆放实习工、卡、量具,定物品、定位置、定容貌,使用过后立即归位。要求:教师批准后摆放可操作设备,尤其是通电运转设备。这些都是学生素质养成的起点。
  课前有效设计思政要点,备课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梳理以德技并修为工作任务的主线,穿插“工匠精神”典型案例,设计“重安全,高素养、精技能、分层次”的任务书。
  (二)课中——操作规范要求是根本
  安全文明生产有效融入实践教学评价,《电工实训》中融入敬业爱岗,可以从一次小小的电力事故或安全用电事故及导致的严重后果开始引入,重点放在事故的起因分析,让学生在分析中引起警觉,发自内心地把职业道德素养放于重要地位。《焊接实训》场地及时清理、设备检查维护、防护设备应用等都是高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机器人焊接人员的职业起点,学校把学科焊接评定标准从5分调整到10分,以强化学生安全、规范意识。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是主线。大国工匠无不具有精湛的技艺,精准地寻求德技并融最佳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构筑“比、赛、干、超”竞赛课堂,让学生养成拼搏进取、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精神。竞赛课堂不仅比技能,还要赛风格,围绕质量、规范、安全、协作,创设比、评、干、超氛围。
  (三)课后——实训总结反思是提升
  课后实训总结反思要及时,做到设备保养、工具整理、场地清扫、废料规整、安全检查、实习效果反思“六到位”,养成工作总结反思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提升。引入企业标准,间接培养学生的ISO国际质量意识。作业布置要适时、适量、适度,适当布置社会调研作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布置观察分析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细致的洞察力、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沟通能力。
  三、加工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实践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依托产业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江苏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明确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定位,职业院校应关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增设如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与开发、旅游等新兴专业,加快与新兴产业的对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遵循“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基本思路,优化职业教育“机械—电气—控制—管理—服务”专业类别结构比例,从专业建设的精细定位和优化设计入手,合理调整一批传统专业,创建一批新专业,强化机械制造热加工领域专业建设。
  (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
  如果说企业是实验室,那么工学交替则是检验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一把标尺。学校要通过研究构建弘扬职教育人价值的导向激励机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撑激励,培养学生发展的自信心,提升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以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智能化生产系统复杂化大大增强,设备也非常昂贵,尤其是对于苏北经济薄弱地区职业学校来说很难拥有这些硬件条件。智能制造的工作情境只能依靠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来提供,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可以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智能化企业在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那么校企双方进行深度合作的期望必然落空,因此,吸引智能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当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提供相應的资金支持,营造出稳定的制度环境,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中,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制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应当充分考虑智能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人才规格标准,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契合当前智能化制造业的工作岗位要求。
  (三)坚持德技并修理念,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应坚持德技并修理念,强化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注重诚信道德及严谨作风的养成,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融合研究,在实践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思政数字教学资源,及时编辑、采集和积累课程思政的元素。例如,《钳工实训》学习“两丝钳工”顾秋亮心有精诚、手有精艺,吃亏耐劳、刻苦训练的精神,李峰5微米的公差也要返工的精益求精的执拗;《电工实训》结合大国工匠王进事迹,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规范操作的习惯、科学严谨的精神;《数控实训》实施培育文明操作规范、信息处理敏捷、人机协调心态的培养;《焊接实训》围绕高风林心怀梦想、心平手稳,焊接飞天神箭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意志,张冬伟“团结拼搏,增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机器人综合实训》实施基本技能与程序编制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培育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积极探索、科研创新的能力。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应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以智能制造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重点,更新专业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专业内涵定期更新机制,课程开发与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相关联,在专业能力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习者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具体的职业素养,最终落实到评价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完成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
  职业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学生的成功是最终的成功。因此,为学生未来和终身成长服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因此,职业教育需要社会大众的认可,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为职业教育的腾飞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庄西真.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J].中国职业教育研究.2019(4).
  责任编辑:王新国
其他文献
目的对单中心血透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完成率进行调查分析并改进。方法以2020年1-6月该院2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机料法环”分析第一季度透析治疗完成率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改进后的第二季度透析治疗完成率与第一季度透析治疗完成率进行对比,分析改进措施实施前后完成率的差异性。结果改进措施实施后的完成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人机料法环”分析透析治疗完成率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提高血液透析治疗完成率,从而提高患者
目的当代中医药学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加强中医的规范化技能培养已受到各级医院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规范化培训的优化探讨,并为其他中医院的学员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医院2018—2020届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竞赛的项目、各级学员比赛成绩及学员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8届培训学员总成绩得分[(426.28±26.20)分]均明显高于2019届[(416.63±35.65分)]和2020届[(412.22±36.61)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摘要:信用修复与信用惩戒均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制度,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必要的退出程序。但信用修复机制因启动条件的实体内容不确定造成行政裁量空间过大,因运行程序粗疏造成对失信主体的程序性权利保障不足,因未能兼顾公共利益与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修复效果偏离预期。鉴于此,在正当程序原则的指引下,信用修复机制的启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信用主体已经在主观意愿和实际行动上及时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其失信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和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血清和肽素水平,评估该指标是否能有效评估心衰患者的疗效和对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10月该院共收治的心衰患者25例,检测和肽素(C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梗患者25例,检测CP、超敏肌钙蛋白T(cTnT);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CP、NT-proBNP和cTnT,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衰组治疗前后CP和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对2019年和2020年甘肃省马铃薯产量进行抽样调查,测算出全省平均单产和总产量;对主栽品种及不同生态区域的种植面积、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品种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部分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等问题,提出生产建议。
我国果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好吃、好看、好卖、好种已成为果树新品种选育的基本要求。与粮食作物不同,果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占地面积大,童期长,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十年磨一剑”是最基本的写照,“二十年磨一剑”是木本果树育种的常态。往往杂交一代也不能培育出理想的品种,仍需不断进行种质创新,多代反复杂交,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新品种,耗时30年甚至更长。
贵州省威宁县魔芋种植历史悠久,素有 产量高、品质优的美誉,是全国第一批将魔芋 列为产业化发展的县,魔芋每 667 m2 纯收益 1.5 万~2.5 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 新兴产业之一。
目的冠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于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后心肌存活性的诊断效力进行分析。方法该研究选取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的STEMI患者201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和核素心肌显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检查,并分别评估心肌存活性情况,并针对冠脉CTA的评估效力进行分析。结果冠脉CT
目的探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应用瑞舒伐他汀对肾功能血脂及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将该院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通过计算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各纳入43例。给予参照组行氟伐他汀治疗,给予研究组行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脂及炎性反应指标。结果研究组TC、TG、CRP及IL-18分别为(2.43±0.39)mmol/L、(1.61±0.49)mmol/L、(6.25±1.49)mg/L、(72.94±4.82)ng/L均低于参照组的(2.97±0.42)mmol/L、(
一、问题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到中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够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