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后何去何从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220名大陆学生远赴台湾,成为第一批正式赴台读书的大陆研究生,其中不少是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大陆名校的佼佼者。由于两岸规定限制,他们必须来自于京沪苏浙闽粤6省市,且必须毕业于大陆“985计划”高校或海外知名大学。
  时隔两年,其中八十多名陆生即将毕业,但他们在大陆社会鲜为人知,甚至是在放开陆生赴台就学制度三年有余的今日,仍有许多大陆民众对陆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感到惊讶,这与他们在台湾受到高度关注形成反差。
  大多数陆生毕业后选择返回大陆工作,不过仍有部分陆生选择留在台湾继续念书,或选择赴海外深造。
  虽然这批即将毕业的陆生都将拥有国际认可的正式学历,但由于两岸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许多陆生在返回大陆求职时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大陆用人单位最担忧的问题是他们特殊的身份是否会得到国家机关的认可,这一度让一些即将毕业的陆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可能会成为“试验品”。
  尽管如此,大多数陆生依旧对赴台就读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台湾的留学经历,可以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分不少;台湾特有的与人为善、自由乐观精神也时刻影响着他们。大多数陆生认为通过这种学习机会,可以体会两岸文化、教育和制度上的不同,见识更广,而且了解过后能用对方的经验来弥补各自的不足。而这种了解,在陆生们看来,并不是简单旅行或是交换学习就可以感受到的,必须长期学习之后才能了解。
  随着近年来更多台湾企业进入大陆开拓市场,设立办事机构,拥有台湾高等学府学习经历的陆生或将得到更多机会。有台湾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台企在大陆开设分支机构,作为“知台派”的陆生将会成为他们选择本地职员时重点关注和挖掘的一类人。
  由于今年两岸进一步开放陆生赴台的限制,本年度赴台就读陆生呈大幅增长。而随着赴台陆生占大陆留学生的比重逐年增加,有陆生放言,这一特殊群体终将如同当年赴海外、港澳留学的大陆学生一样,被大陆社会接受和认可。

刘未辰


  身材壮硕的刘未辰即将从台湾大学毕业,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在台湾的两年里也慢慢被这里的各种美食所吸引。他希望尽可能在离开台湾之前,再多品尝些台湾当地独有的特色美食。虽然想要在如今的北京品尝台湾风味并非难事,但他认为,想要重温台湾在地化的市井美食绝非易事。

王宗晔


  面对即将与朋友们分离,王宗晔还是流露出些许不舍。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他在台湾的这段时光,很多时候是和身边的伙伴一起在实验室中度过的。而也正是因为同学的介绍,才让他有幸结识了现在的台湾女友,所幸女孩将会在毕业后陪其一同回到北京工作。面对即将分别的伙伴,王宗晔表示今后一定通过其他方式回到台湾,与他们重聚。

邱辰


  作为一名具有传奇经历的陆生,邱辰在过去的两年里一手建立台湾交通大学陆联会,并将其发展为目前台湾高校中数一数二的陆生自治社团。也正因此,他曾有幸作为陆生代表参加两岸学生交流论坛,与马英九见面。曾有陆生坦言,若没有他的努力,交大的陆生或许不会有现在相对安适的学习、生活条件。
  毕业前夕,他最终从校长吴妍华手中接过了交大杰出贡献奖奖牌,这也是交大迁往台湾后第一次为陆生颁发此奖。

阿鹏


  就读于台湾中央大学的阿鹏即将毕业,而他和他的台湾女友将面临暂时的两岸分离,作为同班同学的二人在一起已一年有余。由于两人感情很好,女友也不希望他离开,阿鹏曾试着向多家台湾本地公司或驻台外企投过简历,但这些简历最终都因台湾“三限六不”政策而石沉大海。
  目前,阿鹏不得不回到广州继续找工作。他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家与台湾有业务往来的公司,以期通过派驻的方式返回台湾,与女友团聚。

李晨晨


  不同于大多数陆生,即将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的李晨晨算是其中较早开始着手找工作的一个。她曾经利用在台读书的假期往返两岸,在北京一家银行实习。最终,她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及实习期的优异表现成功留了下来。
  对于未来的工作,李晨晨认为那将会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虽然可能要面对多种现实压力,但那份新鲜感还是让她对生活充满期待。

詹洋洋


  在交大陆联会为即将离开台湾的陆生举办的“送旧会”上,现任陆联会会长席铿锵的惜别词,让在场的詹洋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下眼泪。

张浩而


  毕业后,张浩而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在即将离开台湾的5月,热爱舞蹈的她为台大的同学们展演了自己编排的舞蹈,不出意料地博得了台下观众的一致认可。
  作为台湾大学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的首届陆生,在台的两年时光,使她学会了如何用更完美的方式对待身边伙伴。昔日5年的管理工作经验,也让她更加深刻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有人把赴台读书视为一种进修或是将其当作事业的跳板,但张浩而则认为在台的经历是其生命中的一个阶梯,这里带给她的改变也将使其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得到向华胜去世的消息时,耳边仿佛又一遍遍响起华胜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和我打招呼“魏大哥”。可是从今往后再也听不到他那嘶哑的嗓音了。  华胜和我同年,是向家13个孩子中的老幺,其父向前一手创立了在香港家喻户晓的帮会“新义安”。然而,他闻名却是靠自己在电影圈中创造的一连串奇迹。上世纪80年代初,23岁的向华胜创办永胜电影公司(后改名“永盛”),在“邵氏”和“嘉禾”的夹缝里脱颖而出。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大
技术挑战好莱坞  剖开鱼肚子,里外洒上盐,腌制好,摆在菜场里卖给别人——坐在五星级酒店的房间里,韩国导演金容华手势熟练地比划着这套重复过7年的动作。这算是他走上电影之路的起点。他的大学毕业短片《咸青鱼》,拍的正是取材于自己卖鱼为母亲治病的故事。  这部获奖无数的短片,助他跨过了导演系毕业生漫长的打杂期、副导演期,直接成为了导演,可以拍摄自己的作品。  他成为韩国最有商业号召力的导演之一。2006年
“(你)绝对是卖空气的!”女投资人停下手中的笔,转身离开立着的白板。  颜建国在白板上画满了他的“宏图伟业”,哈哈大笑,声称自己是“中国最具有品牌价值的”。因为在过去的13年,他注册了七千多项关于“英雄儿女”的知识产权保护:无名英雄、平民英雄、英雄赞歌、大英雄……品类涵盖影视剧制作、酒、服装鞋帽,甚至汽车。  他说典型的湖南普通话,扔出一个重磅筹码:我是《邓小平》的成就者!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我和台湾作家郭冠英相识多年。他年轻时在台湾政治大学匪情研究所(今东亚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朋友圈中都戏称其为“郭匪”。毕业后成为媒体人,做过中视新闻部制作人,也做过《联合报》专栏组记者。1984年进入“行政院新闻局”,二十多年来,一起进新闻局的同僚,有当局长、部长的,如胡志强和苏起,其他人少说也混个处长,但郭冠英始终是个芝麻绿豆官。实在是因为他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口不择言,没有一位长官愿意用他。后
疼痛这东西,每个人都感受过。但要具体描述“那是怎样一种痛” ,就非人人都能做到。  经期生理痛,是绞痛(wrenching)。懒人锻炼后,是肌肉酸痛(aching)。五雷轰顶,是电击痛(electric-shock)。膝蓋中了一箭,是刺伤痛(shooting)。关云长刮骨疗毒,是刀割痛(stabbing)和撕裂痛(lacerating)。曹操偏头痛,是连绵不绝的搏动之痛(pulsing)。  四十
2007年,陆铿与夫人崔蓉芝回云南老家探亲  5年前的6月28日,陆铿病逝于旧金山,享年89岁。按照他的遗愿,骨灰葬在故乡云南。墓碑上刻着“中国一记者陆铿”,其实应该称为“中国第一记者陆铿 ”。  陆铿在抗战时期开始记者生涯,是中国最早的广播记者,曾作为驻欧战地记者,结识了美国的3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和麦克阿瑟,因此在圈中有“三五牌”记者的雅号。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
取名是个技术活,维生素与维他命无疑是典范,让人一听就对这些小分子们心生向往。然而,对这些补剂的过分依赖也会让人疑虑。3个多月前,歌手凯蒂·佩芮在推特上贴了张照片,举着贴着“早餐”、“午餐”等字样的透明塑料袋,每个袋子里都装着足以引发密集恐惧症的各色药片。她写,这些补剂和维生素是我的一切。  即使是在过半人口服用过维生素补剂的美国,凯蒂的这张照片仍然激起了一场反思。《大西洋月刊》连续刊发了两篇文章,
那个骑楼挤满了日本人,像我曾在Discovry看过一景观:一群企鹅站在因油轮触礁搁浅泄满整片海域、糊黏了厚厚一层黑油的岩礁上,它们呆愣愣挨挤在一块,各自身上的黑拼图碎块拼成了一个整幅流动的黑。我从那些循规蹈矩等灯的日本老男人、老女人的身体间挤过,觉得他们西装或套装里的实物感空荡荡的。据说这家小笼包名店里的女服务生,也全是配合这些慕名而来的日本观光客的身形,刻意挑选身高不得超过155公分的小个子女孩
2003年,第22届金像奖,黄秋生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那时候,香港电影的确处于最好与最坏的夹缝中:回归6年、风格倒置、非典来袭、人心惶惶,加上张国荣自杀的打击,整个社会和文化都面临一种沉痛的割裂。之后10年,港人与香港电影并没有走出这种文化割裂的哀悼:表面被北上的大潮同化,内心却总守着过去的好时光,在“港片已死”的口号被长期集体呼喊的酸涩中,香港电影
看完舞台剧《宝岛一村》已是黄昏,夕阳正红,燥热已经消退。快80的顿巴(Dunbar)教授和他的俄罗斯籍妻子一人领到一个热乎乎的“天津包子”。  包子产于新泽西州,但出自地道的天津师傅之手。每一个包子都装在一个精致的纸袋里,上面印着一个门牌号:宝岛一村99号。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系终身荣誉教授顿巴在纽约上城拥有一座不大的度假公寓。这是他和夫人第一次跑到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表演艺术中心看戏。新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