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国文(语文)教科书之关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enjia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的总结性学术著作。著者通过对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阅读史料的整合,透视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概况,指出了《故乡》阅读史与国文(语文)教科书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呈现了20年代直至90年代这70多年间国文(语文)教科书选录、解读《故乡》的历史概貌,突出了《故乡》作为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必然性与诠释限度。著者细致入微地史料整合及拓宽视野的立意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教科书;共同体想象;“文”“道”二元立场
  作者简介:蒋杨(1991-),女,汉族,浙江绍兴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藤井省三的著作《鲁迅〈故乡〉阅读史》不同于一般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为主所进行地铺地式文学探讨著作,它可以說仅仅是记载着《故乡》这一作品一直以来被阅读的历史进程。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出发点,反倒是敏锐捕捉到了往日学者们很少论及的“作品”与“读者”的中间环节--即作品传播途径:杂志、小说集单行本、教科书等的发行与流通。其间关于《故乡》纳入教科书而被阅读的阐释分析尤为细致。可见,藤井省三在编录书写这本阅读史的当下,对《故乡》作为教科书内容而被如何阅读的问题是尤为关注的。毋容置疑,这与国家意识及当局想向新一代知识阶级传达的政治思想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一
  众所周知,《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叙述了中华民国知识阶级的情感与逻辑的短篇小说,其文所传达的“文”“道”两面思想必然会在当时社会受到关注且产生舆论。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得中国的知识阶级慢慢开始萌发对国家意识的“想象”,又通过当时文学的生产、流动及消费、再生产“脑补”了中华民国这一政治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因《故乡》的广泛传播而收获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关注,鲁迅在《故乡》里对知识阶级与农民、小市民之间隔阂的生命难局的悲痛描写,不仅使得知识阶级产生了强烈的意识共鸣,而且切切实实地使知识阶级完成了对一体化的国家共合体的想象。其间,同是深感共鸣的当局领导人毛泽东对《故乡》的推崇及日后《故乡》纳入教科书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我国教育界,将语文这一门课,从最早叫做“国文科”改为“国语课”,直至后来称之为“语文科”,这一大变迁过程中,相应的教材内容也做了很多调整。最早教科书发源阶段,删减文言文,多增白话文便是其中一大举措。而《狂人日记》发表之后,只有短短几年历史的“五四”新文学缺乏丰富的文本,这就更加突出了《故乡》,《故乡》当仁不让地受到了教育界的青睐。追溯自1923年顾颉刚等人编辑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将《故乡》纳入教科书以来,《故乡》作为具有持续稳定性的教材,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几乎一直被各社收录于教科书之中。“文革”期间的动乱,使得《故乡》被从教材中剔除出去,暂时影响了《故乡》作为教科书内容被阅读的历史进程除外,《故乡》可以说是教科书中的“常青树”。
  书中写道,“1923-1937这15年间,《故乡》作为国语教科书中的一篇,阅读量远大于收纳《故乡》为内容的《呐喊》单行本。”这正是直接说明在《故乡》阅读史中,其作为教科书内容被阅读的至关重要性。比起相对而言人数较少的各个阶层阅读量,作为新一代知识阶级后备军的学生们对教科书的阅读量那是十分庞大、无法估量的数字。既然是教科书内容,那一定是要给学生们教导传达正统的国家意识及政治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更直接地对新生代有正确的影响及导向。所以,《故乡》这样一篇写着艰涩世道、凄苦人情,秉含着故土情结、精神追问,为知识青年寻求出路的文章,不仅承载着国家、社会、人民,而且聚合着对“国家共和体”的向往,被纳入教科书是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的。也正是由于藤井省三将教科书的解读作为探讨对象,《阅读史》才有可能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去探讨作品解读与“共同体想象”之间的关系。
  二
  在社会局势变迁下,《故乡》一文如何被老师解读传授及如何被学生们接纳吸收也是其作为教科书内容重要性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科书与国政相关最为密切、突出的时期,大众对《故乡》的阅读受到了阶级论视角的制约,这时的语文教育已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框定难以活泛。书中写道,“毛泽东时代的语文教育与围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政策的急进与稳健这两种势力的消涨起伏相伴随,是以‘道’为绝对前提,时而承认‘文’的存在价值,时而主张‘文’服从‘道’的左右大幅度摇摆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时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已经开始紧密相连,作为教科书内容的《故乡》当然也是更多地从“道”的角度去传授及解读。
  然而不论格局如何更变,学生作为社会新生力量,都有必要学习《故乡》这篇小说,这涉及到《故乡》阅读的至关重要性。而因为学生们还处在学习搭建知识文化架构的集体阅读阶段,无法同现当代各大文学评论家及学者一般,进行有效深刻的个人阅读,获取相当程度的个人阅读体验,也无法参透文章的精髓,无法体察作家传达的思想及文章各面的优缺。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正确的指引,学生们才能对《故乡》进行更好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与国政紧密相连的时期,老师们对《故乡》的解读及给学生们的传授有些过度推敲和牵强附会。这大都是为了迎合现实政治、教学功利的需要,并没能处理好教学与思政的关系,也没能从“文”“道”二元立场进行解读传授。
  我们应当知晓,《故乡》不仅是事实的文学,也是情感的文学。所以,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站在“文”“道”二元的立场,寓“道”于“文”便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经过了漫长又曲折的《故乡》教学历程,在邓小平时代,老师们终于开始找到正确给学生们解读《故乡》的钥匙。这时他们开始教导学生,对《故乡》要“读得细,想得深”。从三个深入文本的方面来讲,首先是理解文本所带入的当时的思想,其次是有关政治的主题思想的端正,最后是需要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思考,寻求答案。老师们开始为“豆腐西施”平反,并且复活了“闰土=小偷”的观点,确认“《故乡》的基调是悲凉”,也慢慢会拿捏教学与思政的平衡。老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思想”“感情”并重地解读《故乡》,便使学生得到了最好的收益。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不是对学生们进行生硬的思想灌输,而是积极健康的。如此,便也不辜负鲁迅先生的初衷及藤井省三先生用心的独特诠释,才能达到我们原本要追求的初衷。
  三
  《鲁迅〈故乡〉阅读史》详尽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情况,传承与体现的是一个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变。书中《故乡》作为教科书内容而被老师讲解被学生们阅读的史实向我们多面展现了《故乡》被“解读”及“再解读”的历史发展流变,揭示了《故乡》在文学场域的张力与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局限,也更是体现出藤井省三细致分析、史料收集的矜矜用心以及对文学社会学方法的修正与补足能力,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的。此外,这部《阅读史》在教科书研究视角方面以及新生代知识人的教育问题方面给予我们了解读释义与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董炳月.构筑新的时间与空间——关于藤井省三的中国文学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2.
  [3]许 欢.鲁迅《故乡》阅读史[J].图书馆杂志,2005.9.
  [4]顾黄初.语文教材研究的又一个新视角——读[日]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5]刘潇雨.文学想象与“文化共同体”——从《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谈起[J].云梦学刊,2014.6.
  [6]孙海平.评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4.
其他文献
摘 要:严歌苓《女房东》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讲述了一对房客与房东之间微妙的感情经历,使故事读来质地充盈,圆润饱满。具体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使用的细节审美上。男房客对女房东的情感表现,像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模棱两可的结尾,更是令人深思。  关键词:《女房东》;细节;语言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汉族,甘肃省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
摘 要: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總是力求于秉笔直书,却因为“人”作为历史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而变得十分困难,如何能做到客观、理性的还原历史,便是困扰研究者最大的问题。区域社会史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将“小历史”与“大历史”结合起来,从而在旧有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历史。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长时段;宗族  作者简介:尚丝丝(1990-),女,汉,陕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文化
摘 要:《雅会》是靳以于193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知识分子群像展览方式揭露他们的本来面目,以两种视角表现出对各色人物的不同态度,在内聚焦视角下暗示了李太太与雅会的对应关系,切换到零聚焦视角则体现出靳以对虚伪无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讽刺。  关键词:《雅会》;视角切换;聚焦;文人批判  作者简介:左凡(1995-),女,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
摘 要:本文中作者以《诗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属性演变为例,浅谈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循环关系,即小传统被大传统所征用后又反作用于小传统,概括为:小传统→大传统→小传统的过程。  关键词:大传统;小传统;诗经;互動循环  作者简介:杜鹃(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温州大学2015级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俗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中国古典悲剧具有中和之美。首先,悲剧的剧情在历史演变中,慢慢地倾向于中和化。其次,古典悲剧的结构在整体上,和谐匀称、平衡稳实。这与我国观众的审美心理紧密相连,深刻地体现了我国艺术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和;结构;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悲剧,是戏曲的一个重要样式。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思想
摘 要:《吉姆老爷》是康拉德最为人称赞的一部作品,故事完美塑造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尊严积极反抗斗争的孤独英雄——吉姆,在振奋读者精神的同时也迸发出了悲剧的巨大力量。本文笔者将从《吉姆老爷》及其殖民主义主题出发,探讨《吉姆老爷》中人物和物品的象征意义,并进一步挖掘作者康拉德的创作核心。  关键词:吉姆老爷;象征意义;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而真实的对话和故事,但在字里行间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那一念之间的爱与力量。  关键词:《生死爱恨一念间》;刘墉;珍惜;一念间  作者简介:姚歆烨,女,1987年2月生,汉族,上海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出版、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摘 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推拿》不仅在创作题材上有所拓展,具有创新意义。电影对小说改编所获得的成功,也给予了小说影视化一定的创作经验。本文主要从小说到电影,主题侧重的调整入手,梳理出二者的异同,揭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利弊。  关键词:推拿;小说;电影;对比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1  现如今,电影对文学的改编越
摘 要:林白以其诗意的语言对女性私人领域进行了大胆又精确的描摹,阐述了女性成长中自我意识的不断探求。但囿于个人经验和思维局限,早期作品缺少同历史和社会深入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作为而立之年的代表作《北去来辞》,较之早期专注于个体生命体验的隐秘叙事,林白把更多的视野转向到男性、社会公共领域和人性中有普遍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风格转变;对男性的关怀;广阔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香笺泪》是好莱坞黄金时代黑色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然在探讨婚姻与爱情这一永远沉重的话题,与其他此类题材的影片所不同的是,它运用精湛的镜头语言和神秘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深度挖掘,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演绎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极富戏剧张力。该片虽然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虽看似通俗,却深沉厚重。独特的叙事手法,精致的光影把握以及贝蒂·戴维斯教科书式的伟大表演,使影片处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