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天,当马樱花烧红了满山满箐的时候,我和搞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老吴来到了洱源西山。西山虽然是个大山区,七沟八箐,没有一块平地,但在一百多个村寨的近万人中,九千多是白族和佬武人(彝族),还有少数的苗族、傈傈族,素有“歌乡”之称,是民间艺术的一块宝地。这里优美绮丽的风光、珍奇罕见的物产、淳朴感人的习俗、独具异彩的民间艺术,真使我们赞叹不已。
唱不完的西山调
“数不尽的马樱花,流不完的■江水,山当琵琶路作弦,调子唱不完。”这是一首描写西山的民歌。似乎过于夸张了吗?当你迈入西山时,你就不觉得过分了。
那天,当我们正赶路,突然,从密林中飞出了一阵清脆的木叶声。随着,便飘来了一串歌声:“翠茵茵,西山顶上花色新,不唱调子不知心,请哥唱一声。山茶花开九十箐,阿哥唱调九十首,句句合妹心。”那优美的歌声像清冽的山泉,洗尽了我们路途的风尘。几乎让我们忘记赶路了。
当晚,我们宿在一位小学教师的家中。听说我们是来采风的,他便从箱子里捧出了三厚本搜集的民歌,欣喜地说:“同志,帮忙看看吧,都是本地搜集的。”
“这么多?真丰富呀!”我和老吴惊叹了。
“不算多,这里十多岁的小娃娃就会唱调子了,调子信口而出,有的人几天几夜都唱不完呢!……”
交谈中,他还告诉我们,这里的民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韵律也很讲究,竟有三十六韵之分。过去,中国民族研究所的杨亮才同志在这里教书时,就曾收集了一万多首的民歌。近来,省、州又多次来人进行了普查,搜集的民歌就更多了。
末了,他还带点自豪的色彩告诉我们:中外闻名的电影“五朵金花”的主旋律,听说就是作曲家雷振邦以西山调为素材创作出来的。后来,我们听了一些西山调,确实也感觉到二者之间是有一些共同东西的。是夜,我们谈了很久,直到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我们住的木房里还亮着灯光。
打歌与“歌姆”
打歌,又叫踏歌。一般流行于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在白族中,只有西山一带,才有打歌。它具有一种原始的美。我们在西山参加了多次打歌,更加深了对这一特色的了解。
那是在一对白族青年结婚的时候。入夜,院心的彩棚下燃起了一堆熊熊篝火。两个“歌姆”(即领歌者)各率领着一队人,围着火塘,迈着舞步,开始打歌了。他们手里各端着一碗酒,一边唱,一边喝。甲队的“歌姆”用白语唱一句,后边的人便喊着“热力热力哎——”的号子相助威。这时,乙队的“歌姆”也必须答唱一句。答唱后,乙队的人也喊号子助威。整个打歌都用白语。一时间,气氛便热闹起来了。那粗犷、雄浑的歌声和号子声,震动着树叶,在寥廓的夜空中荡漾,被夜风传得老远老远。
我曾细心地观察他们的步伐,发现都是跟随“歌姆”变换的。都是双膝微弯,每迈出一步时,身子便随着轻轻地抖两抖。同时,上身微微向左边扭动一下。做完这个动作后,又向前迈步,围着火塘转。据一位通晓白语的同志翻译说,今晚打的是《采花歌》,讲述传说中一对青年真挚相爱,不畏强暴的故事。两位“歌姆”是按情节的先后,一问一答,相互考问的形式,来唱完整个故事的。“歌姆”不分男女,但必须是精通歌本,有才能和威望的人来担任。如果一方的“歌姆”问错或答错,将会认为是丢脸的事,于是须临时另换一个“歌姆”。
打歌的内容很多,有叙述人类起源的《开天辟地歌》;有描写“迁徙无常处”的古代游牧生活的《放羊歌》;还有《点菜谱歌》、《采花歌》等等。一般,一个通宵才能打完一个故事哩。
看着那古朴而优美的西山打歌,我不由想起了专门描写这地区打歌的一首古诗:“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围。阿奴吹短律,雀跃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主人劳其酒,盘食使充饥。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清李绍书《箭杆里观罗武踏歌赋》,载《云龙州志·艺文志》)箭杆里,就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洱源县西山乡一带。诗中所描绘的打歌情景,与我们看到的十分相似。
莱格歌——西山舞
西山除了打歌外,还有一种被称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莱格歌。莱格歌,即现称的“西山舞”。在西山的栗坪、红峰等地极为盛行。在这里,十一、二岁的少年都跳得很好,可以说是男女老少都会跳。我们曾在夜晚看过数十人跳的莱格歌,也曾在白天仔细观察过三、四个小学生表演的莱格歌。为了详细了解这种白族舞蹈,我们特意请了一位白族老大爹给我们边看边讲解。这种舞蹈的形式古朴而优美,动作有二十来种。开始时,必须先跳“一步插”、“二步插”,接下去便可以随意选择一种舞蹈动作了。有形式各异的“四梅花”、“单梅花”、“双梅花”;有动作幽默风趣的“劳里劳”(往后退)、“上雨岛”(背靠背)、“按找快”(偏偏头);还有模仿劳动动作的“山一山河”(洗衣裳);最有趣的,莫过于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了,比如:“五双七丝”(猴子理麻线)、“瞒上耙”(马相踢)、“咬之嗯八”(羊羔吃奶)、“王呆埃光”(飞鹰捕食)等等,简直惟妙惟肖,形象极了。这种舞蹈无音乐、也不唱歌。舞者口中呼着“取——取——取!”的嘘声,极似当地人们劳动或围猎时的呼号,看了这富有原始风味的舞蹈,更使人明白了舞蹈和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我们在西山采风近月,跑了方圆近百里。这里,除了民歌、舞蹈之外,其它民间音乐也是很丰富而极富特色的,确实不愧为一块民间艺术的宝地。我们深深地被这里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打动。依依不舍地,我们走了,心,却留在西山了。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唱不完的西山调
“数不尽的马樱花,流不完的■江水,山当琵琶路作弦,调子唱不完。”这是一首描写西山的民歌。似乎过于夸张了吗?当你迈入西山时,你就不觉得过分了。
那天,当我们正赶路,突然,从密林中飞出了一阵清脆的木叶声。随着,便飘来了一串歌声:“翠茵茵,西山顶上花色新,不唱调子不知心,请哥唱一声。山茶花开九十箐,阿哥唱调九十首,句句合妹心。”那优美的歌声像清冽的山泉,洗尽了我们路途的风尘。几乎让我们忘记赶路了。
当晚,我们宿在一位小学教师的家中。听说我们是来采风的,他便从箱子里捧出了三厚本搜集的民歌,欣喜地说:“同志,帮忙看看吧,都是本地搜集的。”
“这么多?真丰富呀!”我和老吴惊叹了。
“不算多,这里十多岁的小娃娃就会唱调子了,调子信口而出,有的人几天几夜都唱不完呢!……”
交谈中,他还告诉我们,这里的民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韵律也很讲究,竟有三十六韵之分。过去,中国民族研究所的杨亮才同志在这里教书时,就曾收集了一万多首的民歌。近来,省、州又多次来人进行了普查,搜集的民歌就更多了。
末了,他还带点自豪的色彩告诉我们:中外闻名的电影“五朵金花”的主旋律,听说就是作曲家雷振邦以西山调为素材创作出来的。后来,我们听了一些西山调,确实也感觉到二者之间是有一些共同东西的。是夜,我们谈了很久,直到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我们住的木房里还亮着灯光。
打歌与“歌姆”
打歌,又叫踏歌。一般流行于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在白族中,只有西山一带,才有打歌。它具有一种原始的美。我们在西山参加了多次打歌,更加深了对这一特色的了解。
那是在一对白族青年结婚的时候。入夜,院心的彩棚下燃起了一堆熊熊篝火。两个“歌姆”(即领歌者)各率领着一队人,围着火塘,迈着舞步,开始打歌了。他们手里各端着一碗酒,一边唱,一边喝。甲队的“歌姆”用白语唱一句,后边的人便喊着“热力热力哎——”的号子相助威。这时,乙队的“歌姆”也必须答唱一句。答唱后,乙队的人也喊号子助威。整个打歌都用白语。一时间,气氛便热闹起来了。那粗犷、雄浑的歌声和号子声,震动着树叶,在寥廓的夜空中荡漾,被夜风传得老远老远。
我曾细心地观察他们的步伐,发现都是跟随“歌姆”变换的。都是双膝微弯,每迈出一步时,身子便随着轻轻地抖两抖。同时,上身微微向左边扭动一下。做完这个动作后,又向前迈步,围着火塘转。据一位通晓白语的同志翻译说,今晚打的是《采花歌》,讲述传说中一对青年真挚相爱,不畏强暴的故事。两位“歌姆”是按情节的先后,一问一答,相互考问的形式,来唱完整个故事的。“歌姆”不分男女,但必须是精通歌本,有才能和威望的人来担任。如果一方的“歌姆”问错或答错,将会认为是丢脸的事,于是须临时另换一个“歌姆”。
打歌的内容很多,有叙述人类起源的《开天辟地歌》;有描写“迁徙无常处”的古代游牧生活的《放羊歌》;还有《点菜谱歌》、《采花歌》等等。一般,一个通宵才能打完一个故事哩。
看着那古朴而优美的西山打歌,我不由想起了专门描写这地区打歌的一首古诗:“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围。阿奴吹短律,雀跃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主人劳其酒,盘食使充饥。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清李绍书《箭杆里观罗武踏歌赋》,载《云龙州志·艺文志》)箭杆里,就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洱源县西山乡一带。诗中所描绘的打歌情景,与我们看到的十分相似。
莱格歌——西山舞
西山除了打歌外,还有一种被称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莱格歌。莱格歌,即现称的“西山舞”。在西山的栗坪、红峰等地极为盛行。在这里,十一、二岁的少年都跳得很好,可以说是男女老少都会跳。我们曾在夜晚看过数十人跳的莱格歌,也曾在白天仔细观察过三、四个小学生表演的莱格歌。为了详细了解这种白族舞蹈,我们特意请了一位白族老大爹给我们边看边讲解。这种舞蹈的形式古朴而优美,动作有二十来种。开始时,必须先跳“一步插”、“二步插”,接下去便可以随意选择一种舞蹈动作了。有形式各异的“四梅花”、“单梅花”、“双梅花”;有动作幽默风趣的“劳里劳”(往后退)、“上雨岛”(背靠背)、“按找快”(偏偏头);还有模仿劳动动作的“山一山河”(洗衣裳);最有趣的,莫过于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了,比如:“五双七丝”(猴子理麻线)、“瞒上耙”(马相踢)、“咬之嗯八”(羊羔吃奶)、“王呆埃光”(飞鹰捕食)等等,简直惟妙惟肖,形象极了。这种舞蹈无音乐、也不唱歌。舞者口中呼着“取——取——取!”的嘘声,极似当地人们劳动或围猎时的呼号,看了这富有原始风味的舞蹈,更使人明白了舞蹈和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我们在西山采风近月,跑了方圆近百里。这里,除了民歌、舞蹈之外,其它民间音乐也是很丰富而极富特色的,确实不愧为一块民间艺术的宝地。我们深深地被这里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打动。依依不舍地,我们走了,心,却留在西山了。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