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黔东南苗族先民从最原始的干栏式建筑的构筑开始,逐渐以宗教、生活生产为目的,自发建造木建筑,其具有功能十足而又与自然恰到好处的融合。特色木建筑景观分为建筑元素、生活生产景观元素、宗族景观元素和原生景观元素,“从古到今”“从小到大”“从象到意”“从旧到新”为黔东南苗族聚落木建筑构造艺术的变化。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木建筑;构造艺术;民族风情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275-1
前言
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的风土建筑是苗家人自己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苗族民居和公共设施建筑两个空间部分。苗族建筑艺术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是苗族的“无字史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生态和谐之美、功能实用之美和民族人文之美的审美内涵。
一、黔东南木建筑的构造艺术因素
(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民族风情
苗族是个古老而饱经风霜的民族,苗族人有着自己深重的历史。他们创造出了刺绣、银饰、蜡染、建筑、雕刻、服饰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贵州黔东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降雨丰富,土质肥沃,植被茂密,山地居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苗族风土建筑是苗族人自己创造的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艺术文化之一,是物态化的审美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二)地势决定下的木建筑与民俗
苗族依山建寨,依山林择险而居,故有“高山苗”的说法。苗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苗族民居,另一类是公共建筑。苗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楼面层均有部分置于坡坎或与自然地表相连,即便有些场地并不受地形的限制也是如此,民居又称为“半边楼”,或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房,当然是因为吊脚楼实际上只有一半的楼是吊脚的。苗族民居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并向两翼展开,干阑式半边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与土地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血肉联系,以及因势导利倚坡筑屋,人与家畜兼顾的建筑特点。公共建筑是族人进行民事民俗活动的场所,一般包含寨门、凉亭、铜鼓场、芦笙场等,村寨的公共建筑都凸显出苗族民居建筑艺术自然质朴、灵巧的风格。黔东南苗族建筑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功能实用和民族人文特色等方面[1]。
二、黔东南木建筑艺术的构造表现
苗族建筑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产物,凝聚着苗族人民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不管是苗族民居还是苗族的公共建筑,既流露出浓厚审美色彩,也极具实用价值。从寨门、铜鼓坪、美人靠这些具有苗族特色的建筑中都可以领略其实用之美。
黔东南苗族的建筑艺术,遵循了建筑美学的规律,而实用就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规律。除了视觉效果上的美观,实用性和功能性也是我们欣赏体验的建筑之美的关键。
(一)民族民居木建筑特点及和谐之美
半边吊脚楼的苗族民居,是顺应自然就地取材的纯木结构的穿斗式建筑,不用一钉一铆。由于本地特产杉木树,十八年杉木很是有名的,杉木质地坚韧很适合做民居。黔东南的苗族村寨都就地取材,新做成的杉木民居是材料的肉质本色,光艳夺目,散发出木质的芳香,真正达到形、色、质的统一。这些苗家人的杉木的山歌,也体现了苗家人纯朴自然的审美意识,民居建筑在空间上自由组合,灵活伸缩,又不失高度的协调,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是尊重自然、顺应生态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对话。苗族人聚族而居,因为地无三尺平的缘故,当选择不适合耕种的陡坡岩坎等地时,很少大规模地开挖山体平整地基[2]。因此,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之美呈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对待人建筑自然关系的观念上他们认为首先是共栖共存的关系,村寨的半边吊脚楼鳞次栉比,似乎是生长在黔东南的山岭山腰中,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成随地形变化而随高就低,曲折蜿蜒,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有机的整体。正如建筑学家弗拉姆波顿所认为的那样,建筑与那处的景观的融合是整体的,因为自然经常渗透到那种结构。吊脚楼与阳光、雾气、树等构成了一洋溢着天地之灵气的生态画卷,虽然是静态位置,但是又没有感到静物的呆滞,而是艺术动感之美十足[3]。
(二)民族公共建筑的特点及构造表现
公共建筑铜鼓坪是苗寨的中心空间。苗族视铜鼓为神器,每当在铜鼓坪祭祀祖先或神灵时,敲击铜鼓作歌作舞为传统习俗,地坪的表面用条石,结合精湛细腻的工艺,按照铜鼓的太阳纹图案镶嵌就是铜鼓坪了[4]。铜鼓坪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人们在坪上歌舞,仿佛化身回到祖先的世界,铜鼓文化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在铜鼓坪这一建筑空间里进行的,铜鼓坪承载着苗家人的歌,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风俗。总之,铜鼓坪是苗族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历史悠久,散发出绚丽的民族文化色彩,是黔东南苗族人文之美突出表现之一[5]。苗族的建筑艺术承载了苗族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浓郁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建筑所分割的空间里进行,飘溢出惊人的民族人文之美。
三、小结
黔东南苗族聚木建筑的构建是历史中原住苗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经验的结晶,聚落建筑的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就像一部黔东南苗族聚落史,其中充盈着苗族先民们不断寻找与自然平衡、不断抗争外界入侵的智慧。他们灵活地运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条件,为后代建造了宜居的聚落环境,遗留下来领先几千年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王媛.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山地村寨及住宅初探[D].天津大学,2006.
[3]万书元.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苑,2010,(01)
[4]彭礼福.黔东南苗、侗民居建筑赏析[J].贵州民族研宄,1990,(02).
[5]麻勇斌.苗族村寨选址的生态智慧与历史情结[J].贵州社会科学,2011,(10).
作者简介:
吴德湖,西北民族大学。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木建筑;构造艺术;民族风情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275-1
前言
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的风土建筑是苗家人自己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苗族民居和公共设施建筑两个空间部分。苗族建筑艺术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是苗族的“无字史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生态和谐之美、功能实用之美和民族人文之美的审美内涵。
一、黔东南木建筑的构造艺术因素
(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民族风情
苗族是个古老而饱经风霜的民族,苗族人有着自己深重的历史。他们创造出了刺绣、银饰、蜡染、建筑、雕刻、服饰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贵州黔东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降雨丰富,土质肥沃,植被茂密,山地居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苗族风土建筑是苗族人自己创造的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艺术文化之一,是物态化的审美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二)地势决定下的木建筑与民俗
苗族依山建寨,依山林择险而居,故有“高山苗”的说法。苗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苗族民居,另一类是公共建筑。苗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楼面层均有部分置于坡坎或与自然地表相连,即便有些场地并不受地形的限制也是如此,民居又称为“半边楼”,或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房,当然是因为吊脚楼实际上只有一半的楼是吊脚的。苗族民居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并向两翼展开,干阑式半边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与土地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血肉联系,以及因势导利倚坡筑屋,人与家畜兼顾的建筑特点。公共建筑是族人进行民事民俗活动的场所,一般包含寨门、凉亭、铜鼓场、芦笙场等,村寨的公共建筑都凸显出苗族民居建筑艺术自然质朴、灵巧的风格。黔东南苗族建筑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功能实用和民族人文特色等方面[1]。
二、黔东南木建筑艺术的构造表现
苗族建筑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产物,凝聚着苗族人民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不管是苗族民居还是苗族的公共建筑,既流露出浓厚审美色彩,也极具实用价值。从寨门、铜鼓坪、美人靠这些具有苗族特色的建筑中都可以领略其实用之美。
黔东南苗族的建筑艺术,遵循了建筑美学的规律,而实用就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规律。除了视觉效果上的美观,实用性和功能性也是我们欣赏体验的建筑之美的关键。
(一)民族民居木建筑特点及和谐之美
半边吊脚楼的苗族民居,是顺应自然就地取材的纯木结构的穿斗式建筑,不用一钉一铆。由于本地特产杉木树,十八年杉木很是有名的,杉木质地坚韧很适合做民居。黔东南的苗族村寨都就地取材,新做成的杉木民居是材料的肉质本色,光艳夺目,散发出木质的芳香,真正达到形、色、质的统一。这些苗家人的杉木的山歌,也体现了苗家人纯朴自然的审美意识,民居建筑在空间上自由组合,灵活伸缩,又不失高度的协调,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是尊重自然、顺应生态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对话。苗族人聚族而居,因为地无三尺平的缘故,当选择不适合耕种的陡坡岩坎等地时,很少大规模地开挖山体平整地基[2]。因此,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之美呈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对待人建筑自然关系的观念上他们认为首先是共栖共存的关系,村寨的半边吊脚楼鳞次栉比,似乎是生长在黔东南的山岭山腰中,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成随地形变化而随高就低,曲折蜿蜒,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有机的整体。正如建筑学家弗拉姆波顿所认为的那样,建筑与那处的景观的融合是整体的,因为自然经常渗透到那种结构。吊脚楼与阳光、雾气、树等构成了一洋溢着天地之灵气的生态画卷,虽然是静态位置,但是又没有感到静物的呆滞,而是艺术动感之美十足[3]。
(二)民族公共建筑的特点及构造表现
公共建筑铜鼓坪是苗寨的中心空间。苗族视铜鼓为神器,每当在铜鼓坪祭祀祖先或神灵时,敲击铜鼓作歌作舞为传统习俗,地坪的表面用条石,结合精湛细腻的工艺,按照铜鼓的太阳纹图案镶嵌就是铜鼓坪了[4]。铜鼓坪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人们在坪上歌舞,仿佛化身回到祖先的世界,铜鼓文化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在铜鼓坪这一建筑空间里进行的,铜鼓坪承载着苗家人的歌,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风俗。总之,铜鼓坪是苗族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历史悠久,散发出绚丽的民族文化色彩,是黔东南苗族人文之美突出表现之一[5]。苗族的建筑艺术承载了苗族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浓郁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建筑所分割的空间里进行,飘溢出惊人的民族人文之美。
三、小结
黔东南苗族聚木建筑的构建是历史中原住苗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经验的结晶,聚落建筑的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就像一部黔东南苗族聚落史,其中充盈着苗族先民们不断寻找与自然平衡、不断抗争外界入侵的智慧。他们灵活地运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条件,为后代建造了宜居的聚落环境,遗留下来领先几千年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王媛.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山地村寨及住宅初探[D].天津大学,2006.
[3]万书元.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苑,2010,(01)
[4]彭礼福.黔东南苗、侗民居建筑赏析[J].贵州民族研宄,1990,(02).
[5]麻勇斌.苗族村寨选址的生态智慧与历史情结[J].贵州社会科学,2011,(10).
作者简介:
吴德湖,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