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戴震《中庸补注》将“戒惧慎独”、“致中和”与“尊德性”、“道问学”相结合,开出了两条独特的修道之路。他将“戒惧慎独”视为先天“尊德性”之工夫,将“致中和”视为后天“道问学”之工夫,认为《中庸》“致中和”之境界,必须通过后天知识地不断积累与扩充,要用实际行动去推致,即要从后天“道问学”处着手,回归到日常的人伦日用之中。
关键词:戴震;《中庸补注》;尊德性;道问学;戒惧慎独;致中和
戴震在《中庸补注》中以《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主线论述了一条独特的“修道”之路,在对《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注释中论述了它的这两天修道之路:他认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两节是在说“尊德性”之事,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指“道问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戴震将君子修道之路分为两条:一、先天“尊德性”之修养功夫,即“戒惧慎独”;二、后天“道问学”之实践功夫,即“致中和”。
一、先天“尊德性”之修养功夫——戒惧慎独
《补注》对“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节的注释如下:
人所行即道,威仪、言、动,皆道也。可,如“体物而不可遗”之可。凡对人者,
接于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于耳而闻,则恐惧又愆谬。句子虽未对人,亦如是,为动则失道,而不使少疏也。
对“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节注释为:
篇末言“君子內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可及者,其
唯人之所不見乎”!“所不見”谓其內之志,与此节之文相足。“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与上节之文相足。盖及其见也,端皆起于隐;及其显也,端皆起于微。人凡有所行,端皆起于志意。以人之所不见,故曰独。志定而事必一如其志,君子慎之,不使涉于私匿也。
戴震认为这两节主要是论君子外在看得见的修养。《补注》曰:“人所行即道,威仪、言、动,皆道也。凡对人者,接于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于耳而闻,则恐惧又愆谬。句子虽未对人,亦如是,为动则失道,而不使少疏也。”人门对于自己外在的行为,特别是礼节仪容,应该时时刻刻保持戒慎恐惧之心,谨慎处之,不然是很容易出现差池的。在“虽未对人”的状态下,更需如此,这样才可以达到“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的境界,即使不说话或者无任何举动,别人都能感受道你身上所彰显出来的“道”。
对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戴震则认为是指人所见不到的境界。这里人所不见的隐微,是指“內之志”,即君子内在之志向。由此可见,戴震通过“戒慎恐惧”和“慎独”将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和内在的看不见的心志统一起来,通过这两方面陈述君子对德行的“尊”,也就是先天的修养功夫。
二、后天“道问学”之实践功夫——致中和
戴震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视为“道问学”之路,他认为真正的实践功夫,必须从“道问学”处着手。戴震认为德行的扩充进步必需依靠不断的问学求知,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的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至聪明圣知达天德”。这个过程就像人必须从食物中不断地吸取营养才能发展壮大一样。因此,戴震以为“道问学”就是“致中和”的功夫,所以他说:“致中和者,其功非与发与未发也;由问学一扩其心知,至聪明圣知达天德,乃为致之所极。”以往对“致中和”的解释,多重在解释“中和”的定义,也就是多从“喜怒哀乐之已发未发的”的角度来诠释“中和”,对于“致中和”之“致”,并没有过多的主意。但戴震却将诠释的重心转移到了“致”上,解释为“达到”、“推致”,强调如何推致的过程和。因此,“致中和”的目的在于通过“问学”而扩其心知,使心知清明,进而达到德行的极致,即“聪明圣知达天德”的境界。因此,戴震对于“中”和“和”也有着独特的诠释:
中和者,动静俱得之美名。喜怒哀乐中节,即可以言和。其未发也,虽赤子之心无知,亦即可以言中。论喜怒哀乐,不惟未发以前无所容心,即发而中节,亦无所容心也。
论中和之实,刚合天下事无不自中出,无不以和为至,故曰“大本”,曰“达道”。
在这里戴震对“中”的解释似乎具有包含所有事物或认得情感、行为未发生之前的最原始的、本初的状态,并不像朱子所叙述的那个具有终极完美的未发之性。
凡位其所者,中也;凡遂其生者,和也。天地位,天地之中也;万物育,天地之和也。中和而至于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天地位焉”,见中之如是也;“万物育焉”,见和之如是也。“天地位焉”,该凡位其所者言也;“万物育焉”,该凡遂其生者言也。
凡位其所者,天定者也,本也;凡遂其生者,人事于是乎尽也,道也。
戴震认为“致中和”的极致是“与天地合其德”。因此,“中和”的境界表现于天地,“中”就表现为“天地位焉”,“和”就表现为“万物育焉。“中”,是指万物原始的起点状态,因此和万物之“位”有关;“和”,指的是事物发生后所处于“中节”的状态,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正确之道,因此可以“遂其生者”。
综上所述,戴震认为《中庸》“致中和”之境界的实现,并非是空谈“尊德性”,而且必须要用实际行动去推致,即要从“道问学”处着手。君子修道之工夫不能空谈内在的“尊德性”工夫,更要注重后天外在的“道问学”工夫,即后天的实践工夫。戴震将高筑在空中的道拉回现实,修道之工夫应该从最平实、最质朴的日常生活着手,道即人伦日用。
【参考文献】
[1]杨应芹,诸伟其主编.《戴震全书》(第二册、第六册)[M].黄山书社,2010
[2]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M].三联书店,2004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李开.戴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戴震;《中庸补注》;尊德性;道问学;戒惧慎独;致中和
戴震在《中庸补注》中以《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主线论述了一条独特的“修道”之路,在对《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注释中论述了它的这两天修道之路:他认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两节是在说“尊德性”之事,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指“道问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戴震将君子修道之路分为两条:一、先天“尊德性”之修养功夫,即“戒惧慎独”;二、后天“道问学”之实践功夫,即“致中和”。
一、先天“尊德性”之修养功夫——戒惧慎独
《补注》对“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节的注释如下:
人所行即道,威仪、言、动,皆道也。可,如“体物而不可遗”之可。凡对人者,
接于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于耳而闻,则恐惧又愆谬。句子虽未对人,亦如是,为动则失道,而不使少疏也。
对“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节注释为:
篇末言“君子內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可及者,其
唯人之所不見乎”!“所不見”谓其內之志,与此节之文相足。“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与上节之文相足。盖及其见也,端皆起于隐;及其显也,端皆起于微。人凡有所行,端皆起于志意。以人之所不见,故曰独。志定而事必一如其志,君子慎之,不使涉于私匿也。
戴震认为这两节主要是论君子外在看得见的修养。《补注》曰:“人所行即道,威仪、言、动,皆道也。凡对人者,接于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于耳而闻,则恐惧又愆谬。句子虽未对人,亦如是,为动则失道,而不使少疏也。”人门对于自己外在的行为,特别是礼节仪容,应该时时刻刻保持戒慎恐惧之心,谨慎处之,不然是很容易出现差池的。在“虽未对人”的状态下,更需如此,这样才可以达到“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的境界,即使不说话或者无任何举动,别人都能感受道你身上所彰显出来的“道”。
对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戴震则认为是指人所见不到的境界。这里人所不见的隐微,是指“內之志”,即君子内在之志向。由此可见,戴震通过“戒慎恐惧”和“慎独”将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和内在的看不见的心志统一起来,通过这两方面陈述君子对德行的“尊”,也就是先天的修养功夫。
二、后天“道问学”之实践功夫——致中和
戴震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视为“道问学”之路,他认为真正的实践功夫,必须从“道问学”处着手。戴震认为德行的扩充进步必需依靠不断的问学求知,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的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至聪明圣知达天德”。这个过程就像人必须从食物中不断地吸取营养才能发展壮大一样。因此,戴震以为“道问学”就是“致中和”的功夫,所以他说:“致中和者,其功非与发与未发也;由问学一扩其心知,至聪明圣知达天德,乃为致之所极。”以往对“致中和”的解释,多重在解释“中和”的定义,也就是多从“喜怒哀乐之已发未发的”的角度来诠释“中和”,对于“致中和”之“致”,并没有过多的主意。但戴震却将诠释的重心转移到了“致”上,解释为“达到”、“推致”,强调如何推致的过程和。因此,“致中和”的目的在于通过“问学”而扩其心知,使心知清明,进而达到德行的极致,即“聪明圣知达天德”的境界。因此,戴震对于“中”和“和”也有着独特的诠释:
中和者,动静俱得之美名。喜怒哀乐中节,即可以言和。其未发也,虽赤子之心无知,亦即可以言中。论喜怒哀乐,不惟未发以前无所容心,即发而中节,亦无所容心也。
论中和之实,刚合天下事无不自中出,无不以和为至,故曰“大本”,曰“达道”。
在这里戴震对“中”的解释似乎具有包含所有事物或认得情感、行为未发生之前的最原始的、本初的状态,并不像朱子所叙述的那个具有终极完美的未发之性。
凡位其所者,中也;凡遂其生者,和也。天地位,天地之中也;万物育,天地之和也。中和而至于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天地位焉”,见中之如是也;“万物育焉”,见和之如是也。“天地位焉”,该凡位其所者言也;“万物育焉”,该凡遂其生者言也。
凡位其所者,天定者也,本也;凡遂其生者,人事于是乎尽也,道也。
戴震认为“致中和”的极致是“与天地合其德”。因此,“中和”的境界表现于天地,“中”就表现为“天地位焉”,“和”就表现为“万物育焉。“中”,是指万物原始的起点状态,因此和万物之“位”有关;“和”,指的是事物发生后所处于“中节”的状态,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正确之道,因此可以“遂其生者”。
综上所述,戴震认为《中庸》“致中和”之境界的实现,并非是空谈“尊德性”,而且必须要用实际行动去推致,即要从“道问学”处着手。君子修道之工夫不能空谈内在的“尊德性”工夫,更要注重后天外在的“道问学”工夫,即后天的实践工夫。戴震将高筑在空中的道拉回现实,修道之工夫应该从最平实、最质朴的日常生活着手,道即人伦日用。
【参考文献】
[1]杨应芹,诸伟其主编.《戴震全书》(第二册、第六册)[M].黄山书社,2010
[2]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M].三联书店,2004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李开.戴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