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372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狗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健康杂种犬24条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苯那普利组、对照组.结扎前降支近端,测量冠状动脉舒张压(DCP)、侧支返流量(Qret)及主动脉舒张压(DAP).术后给予不同药物干预,采血测定血浆ACE活性.第2次手术后,将狗处死,提取标本,观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以及组织ACE活性.结果 (1)卡托普利、苯那普利组用药前、用药后10 d及用药后25 d血浆ACE活性分别为(57.6±0.8) U/L、(24.1±0.6) U/L、(24.3±0.6) U/L及(59.5±1.3) U/L 、(24.4±0.4) U/L、(24.0±0.5) U/L,用药后两组血浆ACE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对照组、卡托普利组、苯那普利组心脏组织ACE活性分别为 (13.0±2.9) U·L-1·g-1、(7. 9±1.6) U·L-1·g-1及(1.83±0.74) U·L-1·g-1.卡托普利、苯那普利组ACE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苯那普利组ACE活性明显低于卡托普利组(P<0.01).(2)对照组、卡托普利组用药后DCP明显升高[(3.45±0.63) kPa及(3.42±0.59) kPa,P<0.05].苯那普利组用药后DCP与用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3)3组用药后侧支循环血流量(Qcol)均明显增加,分别为(2.01±0.31) ml/min、(2.24±0.46) ml/min及(3.18±0.27) ml/min,P<0.05,苯那普利组Qcol明显高于卡托普利组和对照组(P<0.05).(4)苯那普利组、卡托普利组、对照组缺血区心肌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656±178)条/mm2、(2819±175)条/mm2、(2740±185)条/mm2,高于非缺血区(P<0.01), 苯那普利组明显高于卡托普利组、对照组(P<0.01),卡托普利组、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苯那普利能促进缺血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而卡托普利无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方法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0只,分为两组:高血压组、丹参酮ⅡA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12周.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GAPD H为内参照,测定两组心肌CYP11B1、CYP11B2的mRNA表达量.结果丹参酮ⅡA组CYP11B1及CYP11B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组(0.924±0.121 vs 1.
目的 观察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对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手术标本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狭窄部肠壁肌间神经无神经细胞,可见增多的直径增粗无髓鞘纤维,呈波浪状弯曲.雪旺氏细胞增多,结肠扩张段肌间神经丛可见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无明显增粗,数量无明显增多.结论先天性巨结肠肌间神经丛形态学明显异常改变,与无神经节细
目的 通过分析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巢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 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50只,体重280~320 g.制备慢性压迫性脊髓中度、重度损伤及重度压迫损伤减压后3,10 d模型,自距压迫边缘至5 mm段脊髓组织切片.正常成年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
我科于2003年6月收治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经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和专科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 观察胃癌中PTEN基因异常表达与围基因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H),探讨其在胃癌演进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PCR-SSCP检测进展期胃癌中PFEN围基因微卫星位点(D10S541、D10S583、D10S1687)的LOH;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PTE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PTEN mRNA表达与微卫星位点LOH及PTEN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