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孟子在辩论中不仅爱用譬喻,更善用譬喻。其譬喻特征主要体现在运用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别是: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的灵活运用;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孟子 譬喻特征 运用 表达效果
孟子善于辩论,他论辩时采用的手法可谓多种多样,而譬喻就是他经常使用的手法之一。当然,孟子不仅爱用譬喻,更善用譬喻。对此,东汉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就赞叹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既然譬喻在孟子的论辩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探讨一下其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譬喻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归纳《孟子》中譬喻的特征。其特征如下:
一、运用: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灵活施用
1.显和隐
显:明显;隐:隐曲,所以“显和隐”即明显之喻和隐曲之喻。二者的区别在于被比的事物有没有被说出,被说出的,即明显之喻,没有被说出的,即隐曲之喻。反观现在的比喻,在修辞学里分为三类:一是明喻;二是暗喻;三是借喻。把现在的比喻和孟子的譬喻相比较,可知:“显”即现在的明喻和暗喻,“隐”即现在的借喻。也可以说,明、暗、喻三种类型的比喻,在孟子的论辩中都被广泛而巧妙地运用。
(1)明喻
如:“……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1](《公孙丑上一》)
本句以“人在倒悬之态下被解救”比“施行仁政的大国的征伐带给被讨伐国百姓的喜悦”。因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所以为明喻。
再如: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公孙丑上二》)
本节中有两个譬喻,一是“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二是“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前者以“在大庭广众下受鞭打”喻“北宫黝受辱后的激烈反应”,后者以“刺杀大国君主如同刺杀卑贱人”喻“北宫黝的勇敢”。二者都是明喻。
(2)暗喻
如: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四》)
句中“此”指代前文,为本体,“率兽而食人”为喻体,而比喻词缺失。所以是暗喻。
再如: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告子下十一》)
此句有两喻,都是暗喻。“禹以四海为壑”,“四海”为本体,“壑”为喻体,“为”替换了比喻词;“今吾子以邻国为壑”,“邻国”为本体,“壑”为喻体,同样,“为”替代比喻词。
(3)借喻
如:“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十》)
句中“避水火”为借喻,因为“深重的苦难”这一本体和比喻词被同时隐去,而直接以“水火”代替本体。
2.简和繁
“简”即简单,“繁”即复杂,所以“简”和“繁”即简单之喻和复杂之喻。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情节存在。如果只是以简单的物象或事象作比,就是简单之喻;而如果是以有情节的故事作比,就是复杂之喻。孟子善用简单之喻和复杂之喻。
(1)简单之喻
《孟子》中的譬喻,大多浅近简短,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九》),以简单的物象“水”、“兽”作比,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七》),以“缘木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何其荒唐可笑。还有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所以说,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得以大量运用。
(2)复杂之喻
《孟子》中还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情节,有的还有简练的细节及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甚至生动的对话。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上三》)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场战争,以战鼓擂响为开端,以双方刀枪相交为发展,以一方丢盔弃甲溃败为结局,可谓情节完整。另外,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如“填然鼓之”和“弃甲曳兵而走”,分别以“咚咚”和“丢下盔甲倒拖兵器”描写鼓声和走态,分外传神。当然,寓言是为了譬喻说理,这则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但他跟其他的国君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爱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如“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复杂之喻,还有“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二》)、“齐人乞墦”(《离娄下三十三》)、“奕秋诲奕”(《告子上九》)等。
3.博与约
约:一个比喻,即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博:多个比喻,即用多个事物比一个事物。孟子能熟练运用二者。
(1)约喻
《孟子》中只采用一个比喻的地方有很多,如“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梁惠王下十一》),即以“久旱盼望甘霖”比“百姓对仁政的企望之情”;“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梁惠王下十一》),是以“久旱逢雨”喻“百姓对商汤到来的喜悦”。又如“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万章下四),以“拦路抢劫”喻“诸侯对百姓的搜刮”。
(2)博喻
因为博喻总是有两个以上的喻体,所以依据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孟子的博喻分成两类:
①喻体之间为并列关系的博喻
如:“……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梁惠王上七》) 这里一连用了两个并列的喻体,即“一根羽毛都拿不起,只是不肯用力的缘故;一车子柴火都看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这称作反复设喻。孟子通过反复设喻,形象地指出统治阶级不施恩是导致百姓得不到安定生活的原因。
②喻体之间为对比关系的博喻
此类博喻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喻体一般为一个反喻,一个正喻,二者一正一反,对比强烈,使意思更明确,形象更鲜明。如: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七》)
这里“王不行仁政”是本体,“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是一个喻体,“是折枝之类”也是一个喻体。这两个喻体:一个反喻,一个正喻;一个否定,一个肯定。这称作正反设喻,经过两相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鼓励齐宣王“推恩”而“王天下”。
二、表达效果: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
譬喻,本是一种说理手段,因为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可以更容易地阐明道理,使对方接受。但譬喻的化抽象道理为具体形象的方式,无形中,也使其成为一种加强文章形象化的手段。综观《孟子》之文,可以发现:对那些原本就谬误愚蠢的人与事,一经孟子用譬喻加以形象化,就更显出其荒谬可笑,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讽刺意味,同时使讽刺变得幽默轻松而易于被讽刺者接受[2]。如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三》)的譬喻讽喻梁惠王其“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使人忍俊不禁。又如“彭更问曰章”(《滕文公下四》),当彭更强辩应根据动机分给食物时,孟子打比方说:“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孟子的批评是很深刻的,但因为出之于精妙的比喻,所以既突出了彭更的荒谬,又增加了文章幽默的情趣。对那些怕死却又喜欢干不仁义的事的人,孟子以“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三》)为喻:这就好比害怕喝醉却硬要喝酒一样,何其荒谬可笑。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离娄下》中的一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这是个寓言式的故事,也是一幕辛辣的讽刺剧。全部内容包括五段情节:一是齐人对妻子的夸口;二是妻子的怀疑和妻妾商议;三是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揭示;四是妻妾的羞愧和哭骂;五是“良人”无耻的得意的丑相。此篇文字虽短,只有二百余字,但写得精练,情节有起伏,人物有性格。尤其是“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和“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以及“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和“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的相互叠加,不仅显示出齐人的内在品格的丑陋与外貌的庄严自足的强烈反差,从而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达到尖锐讽刺的目的。尽管“齐人”是作者有意编造的,但“齐人”这一虚构的形象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孟子其实是借“齐人”鞭挞那些为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人们,讽刺污浊的社会现实,此篇可谓已达尖锐幽默的极致。
综上所述,《孟子》中譬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运用和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分别是: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的灵活运用;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31.文中所引孟子文章皆出于此,不再一一加注.
[2]刘洪仁.《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7):11.
关键词: 孟子 譬喻特征 运用 表达效果
孟子善于辩论,他论辩时采用的手法可谓多种多样,而譬喻就是他经常使用的手法之一。当然,孟子不仅爱用譬喻,更善用譬喻。对此,东汉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就赞叹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既然譬喻在孟子的论辩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探讨一下其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譬喻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归纳《孟子》中譬喻的特征。其特征如下:
一、运用: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灵活施用
1.显和隐
显:明显;隐:隐曲,所以“显和隐”即明显之喻和隐曲之喻。二者的区别在于被比的事物有没有被说出,被说出的,即明显之喻,没有被说出的,即隐曲之喻。反观现在的比喻,在修辞学里分为三类:一是明喻;二是暗喻;三是借喻。把现在的比喻和孟子的譬喻相比较,可知:“显”即现在的明喻和暗喻,“隐”即现在的借喻。也可以说,明、暗、喻三种类型的比喻,在孟子的论辩中都被广泛而巧妙地运用。
(1)明喻
如:“……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1](《公孙丑上一》)
本句以“人在倒悬之态下被解救”比“施行仁政的大国的征伐带给被讨伐国百姓的喜悦”。因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所以为明喻。
再如: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公孙丑上二》)
本节中有两个譬喻,一是“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二是“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前者以“在大庭广众下受鞭打”喻“北宫黝受辱后的激烈反应”,后者以“刺杀大国君主如同刺杀卑贱人”喻“北宫黝的勇敢”。二者都是明喻。
(2)暗喻
如: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四》)
句中“此”指代前文,为本体,“率兽而食人”为喻体,而比喻词缺失。所以是暗喻。
再如: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告子下十一》)
此句有两喻,都是暗喻。“禹以四海为壑”,“四海”为本体,“壑”为喻体,“为”替换了比喻词;“今吾子以邻国为壑”,“邻国”为本体,“壑”为喻体,同样,“为”替代比喻词。
(3)借喻
如:“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十》)
句中“避水火”为借喻,因为“深重的苦难”这一本体和比喻词被同时隐去,而直接以“水火”代替本体。
2.简和繁
“简”即简单,“繁”即复杂,所以“简”和“繁”即简单之喻和复杂之喻。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情节存在。如果只是以简单的物象或事象作比,就是简单之喻;而如果是以有情节的故事作比,就是复杂之喻。孟子善用简单之喻和复杂之喻。
(1)简单之喻
《孟子》中的譬喻,大多浅近简短,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九》),以简单的物象“水”、“兽”作比,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七》),以“缘木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何其荒唐可笑。还有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所以说,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得以大量运用。
(2)复杂之喻
《孟子》中还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情节,有的还有简练的细节及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甚至生动的对话。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上三》)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场战争,以战鼓擂响为开端,以双方刀枪相交为发展,以一方丢盔弃甲溃败为结局,可谓情节完整。另外,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如“填然鼓之”和“弃甲曳兵而走”,分别以“咚咚”和“丢下盔甲倒拖兵器”描写鼓声和走态,分外传神。当然,寓言是为了譬喻说理,这则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但他跟其他的国君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爱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如“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复杂之喻,还有“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二》)、“齐人乞墦”(《离娄下三十三》)、“奕秋诲奕”(《告子上九》)等。
3.博与约
约:一个比喻,即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博:多个比喻,即用多个事物比一个事物。孟子能熟练运用二者。
(1)约喻
《孟子》中只采用一个比喻的地方有很多,如“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梁惠王下十一》),即以“久旱盼望甘霖”比“百姓对仁政的企望之情”;“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梁惠王下十一》),是以“久旱逢雨”喻“百姓对商汤到来的喜悦”。又如“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万章下四),以“拦路抢劫”喻“诸侯对百姓的搜刮”。
(2)博喻
因为博喻总是有两个以上的喻体,所以依据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孟子的博喻分成两类:
①喻体之间为并列关系的博喻
如:“……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梁惠王上七》) 这里一连用了两个并列的喻体,即“一根羽毛都拿不起,只是不肯用力的缘故;一车子柴火都看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这称作反复设喻。孟子通过反复设喻,形象地指出统治阶级不施恩是导致百姓得不到安定生活的原因。
②喻体之间为对比关系的博喻
此类博喻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喻体一般为一个反喻,一个正喻,二者一正一反,对比强烈,使意思更明确,形象更鲜明。如: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七》)
这里“王不行仁政”是本体,“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是一个喻体,“是折枝之类”也是一个喻体。这两个喻体:一个反喻,一个正喻;一个否定,一个肯定。这称作正反设喻,经过两相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鼓励齐宣王“推恩”而“王天下”。
二、表达效果: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
譬喻,本是一种说理手段,因为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可以更容易地阐明道理,使对方接受。但譬喻的化抽象道理为具体形象的方式,无形中,也使其成为一种加强文章形象化的手段。综观《孟子》之文,可以发现:对那些原本就谬误愚蠢的人与事,一经孟子用譬喻加以形象化,就更显出其荒谬可笑,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讽刺意味,同时使讽刺变得幽默轻松而易于被讽刺者接受[2]。如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三》)的譬喻讽喻梁惠王其“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使人忍俊不禁。又如“彭更问曰章”(《滕文公下四》),当彭更强辩应根据动机分给食物时,孟子打比方说:“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孟子的批评是很深刻的,但因为出之于精妙的比喻,所以既突出了彭更的荒谬,又增加了文章幽默的情趣。对那些怕死却又喜欢干不仁义的事的人,孟子以“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三》)为喻:这就好比害怕喝醉却硬要喝酒一样,何其荒谬可笑。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离娄下》中的一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这是个寓言式的故事,也是一幕辛辣的讽刺剧。全部内容包括五段情节:一是齐人对妻子的夸口;二是妻子的怀疑和妻妾商议;三是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揭示;四是妻妾的羞愧和哭骂;五是“良人”无耻的得意的丑相。此篇文字虽短,只有二百余字,但写得精练,情节有起伏,人物有性格。尤其是“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和“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以及“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和“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的相互叠加,不仅显示出齐人的内在品格的丑陋与外貌的庄严自足的强烈反差,从而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达到尖锐讽刺的目的。尽管“齐人”是作者有意编造的,但“齐人”这一虚构的形象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孟子其实是借“齐人”鞭挞那些为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人们,讽刺污浊的社会现实,此篇可谓已达尖锐幽默的极致。
综上所述,《孟子》中譬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运用和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分别是: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的灵活运用;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31.文中所引孟子文章皆出于此,不再一一加注.
[2]刘洪仁.《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