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从我国市场经济基本环境入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0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区域共享型化工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宁教高【2010】297号-99)的阶段性成果。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GZYLX201136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9-02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调整教育结构、广开成才之路、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决定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
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持,是我们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目标。根据马克思社会结构相关理论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也必须从这一目标出发,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支撑。
如果从经济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教育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一些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看,职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而从政治的层面上看,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以及采取多元办学形式,为大量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的平稳发展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说,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层面群众心中,在社会经济文化获得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教育领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有义务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积极准确的文化引导,为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坚实的体系保障,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
(二)教育发展规律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出发,具体划分为四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特点,客观上要求了职业教育必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也是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几种教育形式的本质特点。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才需求相适应,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身也必须遵循特殊规律。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学生是实现这一模式的根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发展的机会和专业技能素养,而个人的发展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简单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学生提供具有专业型和针对性的教育。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必须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同忽视的决定性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变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因此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总规格和要求,但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需求的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建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职业定向性,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地方经济相联系,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成为主要从事成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只有在总的规格要求下,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具体目标,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坚持人才培养内容与技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就是在常规教育中强调技术教育的部分,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人才培养内容和技术相适应的原则,从高等职业培养模式的特征出发,从学科型教育向“技术型”教育转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岗位群,按技术含量的不同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制定面向不同职业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三)坚持人才培养方式与学生充分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要把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基于上述情况,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样也必须保障人才也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格特点;不仅仅要达到岗位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综合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素质水平。 (四)坚持人才培养手段与职业岗位实际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手段的变革是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必须遵从其特有的规律,因此其培养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就不难理解了。上岗即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要求之一,这也就是说,课堂内、实验室内很难达到这种效果,这就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程中加大岗位实际情景手段的运用,使教学效率出现新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给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机会越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越多,学生就越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兴趣和广阔时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周期就越短。
三、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的对策措施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才能进步,改革才能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当前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只有改革才能够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而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唤起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觉醒已经成为我们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重点课题之一,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职业技术教育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社会经济的多层次结构和多产业结构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日益走向多样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和同一类人才的不同层次,而且无论类型或层次,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与人才需求相适应,教育也必然是多类型的,多类型的教育结构才能产生多类型的人才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两大体系之一。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作为现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专业技能教育模式,为学生综合素养水平和整体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客观的支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满足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环节,实质就是优化和改进教与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社会活动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院校理论设置的重要依据,只有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整体兴趣爱好出发,才能够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革培养方式,分类教学,分流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种类很多,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其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实施动态管理,推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们改革封闭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种多样、灵活、具有开放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变学年制为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白“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断的渗透行业特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师资队伍,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其教师队伍整体战斗力的影响,而在高职教育中,教师是办学的主题,同样也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没有一直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教师队伍,那么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种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特点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形式客观上决定了高职教师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内涵,也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所强调的“双师型”,具体来说,就是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前提下,同时具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肯定。
(四)坚持“双证”并重,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社会对策需求的多样性特征,正是这种改变的集中体现。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历制度显然已经无法完全意义上的满足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不仅仅能够保障人力资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重组,同样也能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实用型”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发展。所以,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和推广,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注重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其整体情况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而提升教学效果,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必须构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实际上,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为学生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提供支持,通过丰富的精神养料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春风化雨中自然而然的完成对学生心理发育的引导。
(六)坚持为区域经济服务思想,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活力
根据地域经济展与需求变化组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构成要素,使之成为适应地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的必需,也是形成职业教育地域特色的基本要求。构建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本着直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才有助于形成特色,这是改革的出发点。
(七)坚持开门办学,引入产学研结合模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开门办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途径,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产业和教育发展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训的学生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因此能够反映出该行业整体特点的实训基地的构建也就有了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能否做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柳.教育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2]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3,(9).
[3]徐铮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l):4.
[4]倪焕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3):35.
【关键词】新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0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区域共享型化工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宁教高【2010】297号-99)的阶段性成果。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GZYLX201136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9-02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调整教育结构、广开成才之路、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决定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
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持,是我们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目标。根据马克思社会结构相关理论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也必须从这一目标出发,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支撑。
如果从经济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教育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一些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看,职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而从政治的层面上看,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以及采取多元办学形式,为大量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的平稳发展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说,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层面群众心中,在社会经济文化获得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教育领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有义务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积极准确的文化引导,为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坚实的体系保障,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
(二)教育发展规律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出发,具体划分为四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特点,客观上要求了职业教育必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也是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几种教育形式的本质特点。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才需求相适应,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身也必须遵循特殊规律。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学生是实现这一模式的根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发展的机会和专业技能素养,而个人的发展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简单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学生提供具有专业型和针对性的教育。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必须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同忽视的决定性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变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因此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总规格和要求,但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需求的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建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职业定向性,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地方经济相联系,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成为主要从事成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只有在总的规格要求下,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具体目标,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坚持人才培养内容与技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就是在常规教育中强调技术教育的部分,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人才培养内容和技术相适应的原则,从高等职业培养模式的特征出发,从学科型教育向“技术型”教育转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岗位群,按技术含量的不同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制定面向不同职业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三)坚持人才培养方式与学生充分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要把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基于上述情况,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样也必须保障人才也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格特点;不仅仅要达到岗位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综合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素质水平。 (四)坚持人才培养手段与职业岗位实际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手段的变革是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必须遵从其特有的规律,因此其培养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就不难理解了。上岗即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要求之一,这也就是说,课堂内、实验室内很难达到这种效果,这就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程中加大岗位实际情景手段的运用,使教学效率出现新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给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机会越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越多,学生就越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兴趣和广阔时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周期就越短。
三、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的对策措施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才能进步,改革才能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当前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只有改革才能够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而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唤起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觉醒已经成为我们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重点课题之一,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职业技术教育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社会经济的多层次结构和多产业结构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日益走向多样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和同一类人才的不同层次,而且无论类型或层次,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与人才需求相适应,教育也必然是多类型的,多类型的教育结构才能产生多类型的人才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两大体系之一。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作为现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专业技能教育模式,为学生综合素养水平和整体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客观的支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满足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环节,实质就是优化和改进教与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社会活动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院校理论设置的重要依据,只有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整体兴趣爱好出发,才能够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革培养方式,分类教学,分流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种类很多,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其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实施动态管理,推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们改革封闭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种多样、灵活、具有开放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变学年制为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白“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断的渗透行业特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师资队伍,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其教师队伍整体战斗力的影响,而在高职教育中,教师是办学的主题,同样也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没有一直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教师队伍,那么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种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特点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形式客观上决定了高职教师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内涵,也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所强调的“双师型”,具体来说,就是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前提下,同时具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肯定。
(四)坚持“双证”并重,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社会对策需求的多样性特征,正是这种改变的集中体现。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历制度显然已经无法完全意义上的满足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不仅仅能够保障人力资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重组,同样也能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实用型”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发展。所以,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和推广,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注重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其整体情况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而提升教学效果,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必须构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实际上,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为学生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提供支持,通过丰富的精神养料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春风化雨中自然而然的完成对学生心理发育的引导。
(六)坚持为区域经济服务思想,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活力
根据地域经济展与需求变化组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构成要素,使之成为适应地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的必需,也是形成职业教育地域特色的基本要求。构建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本着直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才有助于形成特色,这是改革的出发点。
(七)坚持开门办学,引入产学研结合模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开门办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途径,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产业和教育发展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训的学生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因此能够反映出该行业整体特点的实训基地的构建也就有了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能否做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柳.教育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2]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3,(9).
[3]徐铮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l):4.
[4]倪焕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