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而导致的“后发劣势”之中
  
  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整走过了10个春秋。十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这其中,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最响亮的名片。
  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正站到面临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以纺织、电子、机械、汽车为主要制造产业的中国,是做制造业大者还是做制造业强者,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中国制造业入世十年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对我们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和迷茫,为以后持续稳定发展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向,其意义是深远的。
  
  
  制造业助力大国繁荣
  目前,中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0余年居全球之首,制造业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推动出口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制造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90%。制造业还是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已经达到近9000万人,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0%以上,占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近20%。
  中国制造业拉动出口的第一大块,应当是中国的纺织业。中国价廉物美的纺织服装,获得了自由进入任何国家的权利,一路狂奔。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约16%,2010年这一数字改写成了3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我国机械工业坚持在竞争开放中自主发展的方针,实现了振兴发展的“黄金十年”。统计显示,10年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3万多家增加到10.5万家;资产规模从2.1万亿元增长至10.4万亿元;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69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3.86%。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大国。
  另外,中国汽车工业走完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01年到2010年。2001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面对加入WTO的挑战,被认为挑战大于机遇。时至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等待蝶变。
   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在解读白皮书中表示:中国入世十年,认真履行承诺,充分享受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崇泉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我们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其中货物进口年均增长22%,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年均增长了21%,规模增长了4.7倍。而在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国和第八大进口国。
  第二,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系统完整、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在迅速扩大。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改进,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大家知道的像华为、中兴、海尔,还有几大电机企业,像上海电器、哈电、东方电气等等。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共有54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财富500强行列,其中3家进入了前10名。
  第三,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年均增速1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8592元增加到29670元,外汇储备从2122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2.85万亿美元,增长了接近13倍。
  第四,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累计汇出的利润是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的当地员工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世界银行计算,2002~2010年,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4.6%,增长到2009年的14.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业界人士认为,这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中国制造业艰辛入世
  为了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进行了充分且富有诚意的法律准备,截至2001年12月底,相关部门共清理法律文件1413件,拟废止624件,修改66件,新制定21件。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在立法、司法层面的努力依然没有停止。
  为了加入WTO,我们曾经作出过妥协,十年间,曾经的妥协为人所用,“中国制造”频频遭遇白眼和围追堵截。
  2001年11月11日(多哈当地时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在多哈签署。时任总理朱基感叹,入世谈了15年,“谈得头发都白了”。
  为了适应全球竞争,中国不懈努力,10年的抗争博弈证明,任何平等待遇都是依靠智慧和奋斗赢得的。入世的意义在当时被解读为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最大的保护就是开放,温室里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和企业家,政府也制造不出来,它们只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按照国际规则在市场搏击中历练而成。”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的话冷静而犀利。
  来自起诉中国的案件中,以美国和欧盟发起的为多。美国和欧盟起诉的依据,多是中国入世时签订的一揽子协议中的规定。
  “在入世谈判时为了平衡,中国必须要作出妥协,妥协的结果中,有3条规定被很多国家拿来专门针对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2016年结束)和第16条(特保条款,2013年结束)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保措施,2008年结束),这些年来中国的应对难度很大。”回顾中国入世后走过的路,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说。
  的确,10年来,在全球风雨中摸爬滚打的中国出口企业,着实感知到了3个歧视条款沉甸甸的分量。
  
  
  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
  中国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与最发达制造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业内专家认为,光是一个大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强了,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盈利水平的提高。其结果,制造业发展方式落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生产模式已成为转变我国发展方式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都比较低下,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二是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且不稳定。产业队伍素质是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工就开始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14533万名外出农民工中,有39.1%即5682万的农民工就职于制造业,占到中国全部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农民工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太大。由于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中国制造业难以形成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的产业队伍。
  三是制造业成本压力日渐增大,盈利水平低下。加入WTO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者报酬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从短期来看,劳动者报酬的快速上升已经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是侵蚀制造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达到30%,仅今年一年就升值了近5%。据测算,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只有约为3%~5%,可以想象,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这些企业很容易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
  四是中国制造业中民营 企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民营企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由于规模小、竞争力较差,中小制造企业一直是经济波动和紧缩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在全部中小企业中,有10%在升级,有20%左右的企业在转型,而其余60%到70%的企业现在则面临生存困境。当前中小制造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难,其中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为了获得发展必需的资本,一些企业不得不走上借高利贷的险途。一旦资金链突然断裂,这些中小制造企业就会面临无法偿清所欠债务而被迫关门倒闭的命运。
  五是中国制造业被外资控制的危险日益增大,“中国制造”面临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的外资企业已多达60多万家,世界500强几乎悉数来华。在工业领域,外资对中国产业控制度最高的是制造业。十年来,外资对制造业市场控制度基本在30%以上。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决定性因素,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已经达到近70%的水平。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在“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中,有152家上榜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涉及出口值3102.7亿美元,占200强企业出口总值的比重高达78.1%。
  
  
  要做大,更要做强
  入世十年来,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起点的中国制造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劳动力大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变的第一阶段目标,正在继续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二阶段目标快速前进。显然,第二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就必须从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优路径,制定出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战略。
  首先,要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发展制造业时要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要大力发展科研创新和服务业,摆脱在国际分工中受制于人的局面。惟有创新,中国制造业才有走向强大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形成政府引导,多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参与的制造业生产和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制造业“走出去”,造就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巨头。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必不可少。对于民营制造企业而言,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明显,民营制造企业遭遇到的融资困难、准入障碍、政策不公等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如何真正落实好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鼓励和扶持政策,应成为政府实际工作的核心;对外资企业而言,一方面要防止“超国民待遇”和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另一方面则依然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鼓励和引进外资投向制造业。
  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推动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是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的必要条件。只有将中国数量庞大而又素质偏低的劳动力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知识、高技能的产业队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现在制造业才能成型。
  第四,坚持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强化综合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并将为制造业的发展继续提供坚实的基础。虽然随着工资增长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上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的绝对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使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如果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因素,那么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多下力气,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
  可以预见,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而导致的“后发劣势”之中,那么在未来的下一个十年中,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一定会加快,而中国的制造业强国之梦也就并不遥远。
其他文献
7月14日,“永业生命素-2012‘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在邯郸市魏县正式启动。央视农业频道副总编辑傅雪柳,农业部科教司处长何艺兵,中共魏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霍河生以及
论述了一种新型固体燃料的生产工艺,对比了不同工艺方法制备固体燃料的特点。讨论了不同原料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选择硬脂酸作凝胶剂、氢氧化物作固化剂制备的固体燃料具有安全
环境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离不开的主题,近些年来,京津冀发展迅速,为人们生活、生产及各方面带来便利,加快了国家的发展脚步,对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的
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过快下滑和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保产业无疑具有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功效。正因如此,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万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