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不锈钢稳态点蚀生长动力学及孔内环境测定

来源 :材料热处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及三维显微镜测定了304奥氏体不锈钢在不同极化电位下生成的单个三维稳态蚀孔内部的腐蚀产物浓度,同时,基于扩散控制理论,根据菲克第一定律计算了蚀孔内部腐蚀产物浓度的理论值,并观测和计算了蚀孔形貌及孔内点蚀电流密度,分析了蚀孔生长速度与孔内腐蚀产物浓度、极化电位、蚀孔几何形貌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ICP-OES测得的304不锈钢单个蚀孔内部的腐蚀产物浓度随蚀孔体积及极化电位增加而降低,孔内点蚀电流密度及蚀孔开放程度均随极化电位的升高而增大,基于扩散控制理论计算得到的孔内腐蚀产物浓度理论值显著高于ICP-OES实测值,高极化电位下304不锈钢上生成的蚀孔具有更大的孔内点蚀电流密度及更低的孔内腐蚀产物浓度,说明在阳极极化下,304不锈钢上生成的三维稳态蚀孔的生长速度并不完全受控于腐蚀产物的扩散过程,受电化学活化控制的程度更大.
其他文献
利用透射电镜(TEM)、能谱仪(EDX)、选区电子衍射(SAED)、微束衍射(μ-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等研究了航空用7475-T761铝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果 表明,7475-T761铝合金的组织主要由弥散相、时效强化相和杂质相组成.弥散相为形态多样的E相(Al18Cr2Mg3),且E/Al相界面易非均匀析出η相.时效强化相主要为GPⅡ区、η\'相和η相.杂质相主要由Al7CU2Fe、FeAl3和富Si相组成.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浸泡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Mg-2Zn-1Y-0.5Zr合金在490℃固溶4~14h后的微观组织和腐蚀性能.结果 表明: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合金的晶粒尺寸逐渐由98.19 μm增大到142.90 μm,合金中的第二相逐渐溶解,第二相体积分数由1.33%降到0.02%,大幅降低了第二相与合金基体之间因腐蚀电位不同而引起的微电偶腐蚀;在490℃固溶处理8h时后,合金的腐蚀速率为0.414 mm/y,自腐蚀电位为-1.525 V,自腐蚀电流密
针对铜熔炼脱氧工艺,研究了采用硼粉脱氧后残留氧含量及残留硼含量对纯铜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硼加入量的增加,纯铜中氧含量快速降低,残留硼含量升高,纯铜微观组织中枝晶状的氧化亚铜相逐渐消失;随着残留硼含量从0×10-6增加至8.8×10-6时,纯铜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先升高后降低,伸长率不断升高,导电率升高;当残留硼含量为23×10-6时,纯铜的抗拉强度为135.6 MPa,伸长率为55%,硬度为60.8 HV0.1,导电率为98.12 %IACS.
借助光谱仪、蔡司光学显微镜和洛氏硬度计等分析手段对38CrMoAlA钢主轴失效件的化学成分、非金属夹杂物、断口裂纹形貌、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检测与观察,分析并讨论了造成该工件裂纹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8CrMoAlA钢主轴的化学成分、硬度、渗氮层、非金属夹杂物、带状组织均符合标准要求;显微组织晶粒粗大,为贝氏体+珠光体,非预期使用态组织(回火索氏体),故工件硬度高、内应力较大、脆性较大,在应力的作用下易产生裂纹,导致脆性断裂失效.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导电率测试仪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C19400(Cu-2.18Fe-0.03P)合金冷轧态和不同温度退火态的带材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率.结果 表明:相较于冷轧态,低温退火对C19400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影响显著;经过400℃退火处理之后,合金的抗拉强度降低至415 MPa,伸长率升高至4.42%.不同退火温度下,整体上合金的断口形貌以韧性断裂为主.冷轧态以及退火态的C19400合金均出现了两种相,一种是球形或者椭球形的α-Fe,另一种是豆瓣状的Fe3P,第二相与基体之间保持半共格关
采用Deform V11有限元软件,计算了T形7N01铝合金锻件的表面综合换热系数,仿真模拟了锻件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应力场与形变位移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与热应力对锻件淬火形变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淬火初期因温度梯度(最大温差达225℃)与热应力巨大差异,锻件肋板一侧在淬火时间为10 s时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弹性与塑性变形,远大于无肋一侧,弯曲曲率增大;淬火中期锻件主要发生弹性形变,厚度大的肋板一侧收缩变形加剧,曲率变小,50 s时锻件基本不再变形;淬火后期阶段热应力趋于零,锻件冷却产生微量弹性形变,淬
利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对含1.4 mass% Cu的低合金高强度钢(High strength low alloy,HSLA)在450℃回火2~100 h后的富Cu团簇进行了表征,并对富Cu团簇的粗化行为及其强化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拉伸实验测定了实验钢的力学性能.APT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富Cu团簇的等效半径逐渐增加、数量密度逐渐降低.富Cu团簇的粗化系数k,由回火2~10h的1.9 nm3/h,减小为50~100 h时的0.27 nm3/h,导致富Cu团簇粗化速率下降.回火过程中,
研究了热轧后补热工艺对27.6Cr-3.7Mo-2Ni超级铁素体不锈钢中σ-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热轧组织冷却过程中易形成σ-相、Laves相等脆性中间相.热轧后经1150℃短时间补热可以消除热轧变形组织,形成完全再结晶组织,有效减弱σ-相析出动力学,为热轧后冷却提供了更宽的时间窗口.
为了获取不同真空油淬工艺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对真空油淬换热特性进行研究.采用φ40 mm×80 mm不锈钢探头在双室真空油淬炉内进行真空淬火试验,测得多种工艺条件下的冷却曲线.借助INTEMP有限元软件求解热流密度,根据牛顿换热定律计算出换热系数.然后,将其作为边界条件求解淬火过程温度场,可以得到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的冷却曲线,验证了换热系数的准确性.最后,比较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换热系数.结果 表明:油温升高会使得高温段冷却强度提升,低温段冷却强度略有降低;油面压力的升高会提高淬火油特性温度,显著提升核沸腾阶段
国际上先进的热处理仿真软件DANTE是ABAQUS下的一个模块,论文对标DANTE软件,基于多场耦合理论建立起适用于淬火过程模拟的计算模型,并使用ABAQUS二次开发工具,自主编制出了淬火仿真计算模型.以直径30 mm的12Cr2Ni4A钢圆柱体试样为例对其进行淬火应力仿真计算.结果 表明:自主编制的计算模型得到的温度场、组织场演变与DANTE软件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最终组织含量值误差不超过5.6%;二者计算的淬火内应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自主编制计算模型得到的残留应力与DANTE软件结果的平均误差小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