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灌洗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来源 :实用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膝关节灌洗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4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膝关节灌洗组(GX组)25例,膝关节灌洗+脉冲射频组(GX+PRF组)24例.比较两组治疗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疼痛数字量表评分(NR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对中长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后NRS评分、WOMAC指数均有明显的降低,GX+PRF组下降更为明显,术后1个月与GX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X+PRF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GX组.结论 膝关节灌洗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中长期疗效优于单纯膝关节灌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其他文献
苏东海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通过由部队转业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后的博物馆实践——以物展陈、以物证史、收藏保管,他不仅成功实现了向博物馆人的角色转换,对物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与拓展,为其以物为核心的博物馆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编《中国博物馆》杂志及对国内外博物馆现象与趋势的追踪研究以及对博物馆的系统思考,使其成为了中国博物馆学的一面理论之旗.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和博物馆文化的思索,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和呼吁,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博物馆思想家,也超越博物馆与博物馆之物,将自身
学习科学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以往的学习科学研究中,考虑较多的是技术因素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因素,而很少涉及教育文化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西方教育文化崇尚心智教育,注重发现、探索和理解世界;东方教育文化则关注学习个体的自我完善,注重个体道德修养发展.东西方教育文化传统对学习科学研究影响巨大: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应用等的认识理解显著不同;文化共性促使人们都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推崇学校教育等.
博物馆演变形态学说是苏东海博物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生成背景、基本内涵、创见以及思想来源等方面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初步探讨.博物馆演变形态学说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构建了博物馆形态概念,就博物馆演变提出了一种新解释.该学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博物馆演变的一项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史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之一.
本文解读苏东海“博物馆物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命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讨论苏东海“博物馆物”思想的来源、要义及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发展的影响.苏东海先生从“博物馆物”的实物性和客观性导入,论述博物馆业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讨论博物馆存在的物质性,探讨博物馆物与博物馆精神现象的关系.基于“博物馆物”的特点,探讨博物馆物与博物馆制度的辩证关系,补足博物馆本体的制度要件.
苏东海是新中国博物馆研究的拓荒者.源于他丰富的教育背景及民国美育思想的影响,美育观念深潜于他对博物馆的思考中,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东海的美育意识主要体现在情感论和价值论方面,其表述可归结为情感体验、警惕技术主义、形而上的愉悦感和崇高感的培养等几点.
在线教学在疫情期间保证了全国高校基本教学需要,以其开放、多元的优势呈现了高等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巨大空间.但在线教学的后续深入拓展不能仅停留在教学与技术的简单叠加.在线教学应以“教”围绕“学”的教学理念,以学习原理为本元,以学习者学习获得过程机理为依据,围绕在线学习中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互动三个维度的新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多层次目标、教学互动多功能化、教学辅助服务促进动机的教学改进体系.
“情感体验”的生成作为理性认知与感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教育理论实践转化主体的动机、信念、态度与行动倾向,需要主体通过身份认同、理论认同与关系认同,构建自我生成场、价值共识场与平等对话场,明晰外在角色规定与内在身份认同、专家倡导理论与自我运用理论、理论逻辑确定性与教学行动不确定性之间的边界张力.激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验证教育理论转化的实践效果、联结教育主体间的人际信任、达成教育主体间的价值共识等基本环节,共同构建了“情感体验”生成机制的运作模型.探索“情感体验”生成的可能路径,需要为教师的专业成
人体的气道、肠道都定植有大量的微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而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又能经“肠?肺轴”参与调节慢阻肺患者肺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本文旨在对慢阻肺患者气道、肠道菌群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组成、多样性的改变,以及吸烟、治疗方式等对其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目的 密度感应系统与细菌生长状态、毒力改变、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改变以及参与细菌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对药物的抗性等相关.大肠埃希菌密度调节子C(Escherichia coli quorum sensing regulator C,qseC)是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受体,探究其对大肠埃希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方法 使用嗜热二型内含子基因打靶系统(Thermotargetron)构建大肠埃希菌HMS174菌株qseC基因失活突变株,测定其生长速率、溶血能力、生物膜形成和运动能力等表型的变化,以及对酸碱和6种抗生素
脊髓损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除了致死致残外,常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同时,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作为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以及部分并发症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肠道菌群也是一个潜在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