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根据调查显示,大量家长的外出工作,使得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为此,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保持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成长。本文以留守儿童为出发点,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给予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1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的受到各个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的情况使得教师和学校都必须要着重的对待。但是,即便如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并不理想。
一、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活跃,农村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群来到城市,希望从城市中找到脱离贫困生活的道路。其中夫妻双方共同外出的占大多数,但是由于在经济上比较紧张,无法带着孩子一块外出,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看,但是不管是在年龄差距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祖孙之间都有很大的距离,这就导致和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原因如下:
1、缺少必要的行为约束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进行照看的。但是,祖辈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不管是观念还是思想都较为落后,孩子们无法在祖辈这里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由于辈分之间的差距,祖辈对于孙辈的错误持纵容态度,很少进行教训或者批评;祖辈由于其年龄等客观因素,对于孙辈的约束力不够,由于孙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给予孙辈更多的放纵的机会。各种主客观的因素,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上负面因素的诱惑。
2、内心渴望受到关心
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性的分开,一年也许只是见一两次,这使
得他们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出现亲情上的隔阂,在内心产生孤独感。由于亲情上的缺失,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心,长期以来,内心的话不知道对谁倾诉,这导致留守儿童逐渐的关闭了内心,对外在的一切持有比较悲观和讨厌的情绪。由于情感和心理上的不满,留守儿童逐渐的就拒绝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愿意需求帮助,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和失落,甚至暴躁和偏执,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缺少管理学习的督促者
很多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顾,但是祖辈由于其年龄和教育程度等问题,在辅导学生学习的方面上力不从心。而且在家庭中,缺少一个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这就是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此同时,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一般经济比较贫困,这也就是的当地的教育条件受到制约,不管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学习上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督促,使得大多的留守儿童对于学习持有厌恶的情绪,逃课,甚至辍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家庭教育必须得到重视
很多的家长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教学是学校的事,学习是学生的事,家长只需要做好学校的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的好坏和家长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古人说过: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是服务必须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在于家长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使家长长期不在家,但是仍然需要其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子女的当前状况需要有详尽的了解,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教育中。
此外,家长应该与孩子之间多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和身心健康做出及时准确的掌握。并且留守儿童的照看着也需要负担起责任,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监督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最好经常性的进行,中间所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保证自己能够对于孩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要表达出他们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说明当前的家庭状况,让孩子学会承担。
2、完善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教育是对于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阵地所在。针对留守儿童,学校可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活动,诸如“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教师需要不定期的开展家访,与留守儿童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和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如“一对一”形式的帮助,让学生在同学之间感受到爱和关心。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适当的推出必要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效果,让留守儿童能够在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内成长和学习。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综合环境的参与
有效的社会环境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步入歧途。学校周边的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诸如网吧,游戏机厅等地点的设立,非常容易引起留守儿童的关注,很容易使得留守儿童走入歧途。所以,这需要社会的全面参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家庭或者学校等单面的原因,而是他们所生活环境的整体导致的。留守儿童普遍不能理解家长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感受不到爱,所以无法对爱有明确的认知,更加无法付出爱,所以,在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学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让学生们认识到收获和付出,认识到爱和给予。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探析[J]. 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
[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4).
[3]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1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的受到各个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的情况使得教师和学校都必须要着重的对待。但是,即便如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并不理想。
一、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活跃,农村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群来到城市,希望从城市中找到脱离贫困生活的道路。其中夫妻双方共同外出的占大多数,但是由于在经济上比较紧张,无法带着孩子一块外出,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看,但是不管是在年龄差距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祖孙之间都有很大的距离,这就导致和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原因如下:
1、缺少必要的行为约束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进行照看的。但是,祖辈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不管是观念还是思想都较为落后,孩子们无法在祖辈这里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由于辈分之间的差距,祖辈对于孙辈的错误持纵容态度,很少进行教训或者批评;祖辈由于其年龄等客观因素,对于孙辈的约束力不够,由于孙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给予孙辈更多的放纵的机会。各种主客观的因素,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上负面因素的诱惑。
2、内心渴望受到关心
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性的分开,一年也许只是见一两次,这使
得他们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出现亲情上的隔阂,在内心产生孤独感。由于亲情上的缺失,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心,长期以来,内心的话不知道对谁倾诉,这导致留守儿童逐渐的关闭了内心,对外在的一切持有比较悲观和讨厌的情绪。由于情感和心理上的不满,留守儿童逐渐的就拒绝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愿意需求帮助,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和失落,甚至暴躁和偏执,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缺少管理学习的督促者
很多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顾,但是祖辈由于其年龄和教育程度等问题,在辅导学生学习的方面上力不从心。而且在家庭中,缺少一个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这就是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此同时,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一般经济比较贫困,这也就是的当地的教育条件受到制约,不管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学习上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督促,使得大多的留守儿童对于学习持有厌恶的情绪,逃课,甚至辍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家庭教育必须得到重视
很多的家长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教学是学校的事,学习是学生的事,家长只需要做好学校的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的好坏和家长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古人说过: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是服务必须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在于家长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使家长长期不在家,但是仍然需要其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子女的当前状况需要有详尽的了解,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教育中。
此外,家长应该与孩子之间多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和身心健康做出及时准确的掌握。并且留守儿童的照看着也需要负担起责任,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监督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最好经常性的进行,中间所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保证自己能够对于孩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要表达出他们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说明当前的家庭状况,让孩子学会承担。
2、完善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教育是对于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阵地所在。针对留守儿童,学校可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活动,诸如“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教师需要不定期的开展家访,与留守儿童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和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如“一对一”形式的帮助,让学生在同学之间感受到爱和关心。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适当的推出必要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效果,让留守儿童能够在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内成长和学习。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综合环境的参与
有效的社会环境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步入歧途。学校周边的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诸如网吧,游戏机厅等地点的设立,非常容易引起留守儿童的关注,很容易使得留守儿童走入歧途。所以,这需要社会的全面参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家庭或者学校等单面的原因,而是他们所生活环境的整体导致的。留守儿童普遍不能理解家长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感受不到爱,所以无法对爱有明确的认知,更加无法付出爱,所以,在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学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让学生们认识到收获和付出,认识到爱和给予。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探析[J]. 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
[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4).
[3]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