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令我们高兴。但高兴之余,老师们也常常发现,许多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但提问的质量不高。这大大的限制了设疑解疑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我们既要使学生勇于提问,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是经过思考的。本文结合物理教材教法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教学引导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 剖析思维方式,启发学生领悟科学提问的方式
  
  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品质的反映,因而启发学生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向题的首要方面。近些年的初中物理教材教学中,广泛采用提出问题导人新课的模式,其中皆隐含着科学性的思维的不同方式。
  例1 在茫茫雪原上,步行的人为陷入膝深的雪而苦恼,而滑雪者几乎不陷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直向思维。有关“压力和压强”的教学。)
  例2 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我们是怎样看出他们的快慢呢?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如果把百米跑同万米冠军的长跑比一比,要知道谁快谁慢,应该怎么办?(多向思维,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教学。)
  例3 v - s / t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能不能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t / s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假如可以,哪个表示方法好一些?(反向思维,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教学。)
  例4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在省力同时又能省距离呢?假如能既力又省距离,功=力€拙嗬耄颐蔷褪×斯Γ褂眉虻セ当冉佑檬稚僮龉Γ獍斓玫铰穑浚ê嵯蛩嘉氲萁嘉泄亍肮Φ脑怼薄#?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中提出的思维方式向学生作适当的浅析,启发学生领悟及逐渐掌握科学提问的思维方式。
  
  2 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进行科学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1)创设模拟探索情境。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学中,不是直接演示课本中“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而是先引导学生对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由二力平衡知识得出F浮= G。接着演示如下实验:①将大小不等的同种木块分别浸入两个装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两杯一样)中,让学生观察两杯液面的变化;②将大小相同的同种木块(p水< p 酒精) 分别浸入两个装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两杯一样)中,让学生观察水和洒精液面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大、小木块浸入同一液体中,大木块所受的浮力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大;当同一木块浸入不同液体,木块所受浮力相等,但密度小的液体被排开的体积大。由上结论可以使学生发现液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被排开的体积及液体本身的密度有关,从而提有关问题。
  (2)创设排谬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正确结论基础上,纠正原有错误的经验知识,从而提出新问题。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水杯——厚纸片” 实验中,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将水杯充水,用一厚纸盖于杯口,现将杯倒过来,纸片会掉吗?水会洒吗?由于“经验” 的影响,学生当认为“纸片会掉,水会洒出”。接着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判断与事实相矛盾,疑问产生了,科学地提出问题的活动由此开始。
  (3)在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在“杠杆”教学中提如下问题:将一粗细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线水平的悬吊于空中,将木棒于悬吊处切断,两段木棒的质量相等吗?由此诱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两段木棒的质量不会相等?从而促使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 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暗示疑惑悬念,培养学生善于科学提问
  
  人的心理可分为有意识和C意识两类,当这两类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人脑的思维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暗示悬念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暗示使学生无意中发现问题,悬起疑惑,诱发他们去思考,使学生对科学提问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实验教学中暗示悬念。如在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实验中,“有意”安排测量形状大小相同、颜色一样的铁块和铝快(不告知哪是铁,哪是铝)的质量及体积相等的水和洒精质量,使学生在观察中悬起疑惑:哪一块是铁,哪一块是铝?为什么相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其质量不相等?为什么相等体积的水的质量大于酒精的质量?
  (2)问题教学中暗示悬念。这方法就是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引起认识上的冲突,悬案其疑惑。
  (3)小结教学中暗示悬念。这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科学提问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外,持续进行。如在“液体压强公式”小结中,指出P = pgh是计算同一种液体在深度h处产生的压强,如溶器装有两种不同的液体,由p值不同,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式。由此暗示出学生思考:当容器中装有两种相溶液体时,两液在容器中如何分布呢?内部各压强又如何计算呢?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善于联系实际,遵循认知规律,诱导得法,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科学性都能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动力不足等困惑,细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师生关系淡漠、教师与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材内容空洞、不够与时俱进,教学方法陈旧、无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中政治教学成效的提高。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词改革方法提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1 以情感交
摘要爱国主义是全民性的教育,历史学科就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发挥教学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全民性的教育。而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历史学科就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
摘要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下,注重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开发,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模式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探究,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高中历史课程的时代性和借鉴性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从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结合,突破课程的束缚,注重历史的“开放性”特点,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生成。新课程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应体现在开放拓宽文本资源、注
摘要本文试就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等良好习惯地培养,增强他们学习的体验过程,培养他们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样化学习策略、激励性评价方式等方面,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学科综
摘要本文对高三地理教学复习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复习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目前的文综高考,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表现为以探究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亲身体验过或在各种媒体中有所感知的、易产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就要正确处理好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
摘要荣辱观,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荣与辱,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决定自己行为取舍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廉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取舍。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荣辱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摘要本文紧抓物理课堂教学实际,变抽象为形象,分析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谈到教师自身修养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教学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中学物理是较抽象的一门,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呢?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解决学生与家庭、老师、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使他们形成健康个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将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蕴于生活之中,寻求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实现课程目标。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