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格局可登高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z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FIAPF新设立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并肩,成为仅有的由FIAPF直接指定的两个成员,奠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世界电影大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也体现了上海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加。擦亮“上海文化”品牌金字招牌可期,出人才、出作品,正能量、大影响可期。
  前不久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指定为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FIAPF是国际电影节行业的管理组织,也是全球电影节的认证机构。今年,该机构新设立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并肩,成为仅有的由FIAPF直接指定的两个成员,奠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世界电影大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上海和戛纳成了业界的翘楚。这是上海电影人多年辛勤努力的结果,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持续加强国际综合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组织中专业话语权跨出的一大步。
  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市场合作举办开幕酒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市场,这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历史上首次邀请国外电影节合作市场开幕活动,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一个突破。向全球同行发布上海国际电影节最新进展,推介上海“文创50条”;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新浪娱乐联合主办“新浪潮戛纳论坛:如何通过电影向世界讲述中国”,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在戛纳举行电影论坛……
  不遗余力地宣传上海电影,推介“上海文化”品牌,上海故事国际表达,讲述中国电影,这是上海电影人放大格局,拓展国际视野,瞄着世界电影高地,一次超越自我的跨越,上海国际电影节站在新的起点再出发。
  放大格局,打开视野,上海电影梦想的航船才真正启航
  根据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划分的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全球共有A类电影节15个,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同处于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举办了21届,尽管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亚洲电影节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与国际知名电影节相较还有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尤其按照“上海文化”品牌金字招牌标准来衡量还有不小差距。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创立于1939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成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追逐学习的目标。戛纳国际电影节因其具有资源最丰富的交易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一直以来以艺术至上而赢得国际声誉,严苛的评选标准和办节品质为戛纳带来高文化附加值和藝术威望,戛纳成为世界电影人的“宠儿”,有追求、致力于高品质的世界电影人近悦远来。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和重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振兴上海电影、提升上海电影品质,抢占世界电影制高点,打造全方位的电影生态,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和精神享受,对上海电影人既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必须的追求。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自然不能缺席。
  “电影兴则百业兴”。上海电影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一个重要抓手,做大做强做优,不仅利于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上海电影人深谙: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要“码头”“源头”并举,心有“高峰”,并付诸行动。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更要放大格局,主动拥抱世界顶级电影节,拥抱世界电影前瞻的思想、理念、技术和精神。
  上海国际电影节凭着这些年的尚佳表现,凭着已有的实力、底气以及领域里的口碑,今年与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进一步深化合作,借助戛纳国际电影节市场这个巨大的平台,推广“上海文化”品牌,发布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等信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形象宣传片也在这个平台得以精彩展示。
  短短的几天时间,上海和戛纳的合作,有承诺,有期待,也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向,中国电影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同时成为首批“国际电影节委员会”成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次华丽转身。上海电影梦想的航船已经激情启航,中国电影必将迎来一个绚丽的春天。
  不停汲养,滋养提升,方能占有世界电影一席高地
  苗儿有了阳光雨露,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茁壮成秀美的森林。电影产业更需要汲取丰富多元的文化养料和精神滋养。上海电影人自然不忘汲取养料,想方设法提升上海电影的质量品位,占有世界电影一席高地。
  犹记得,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论坛紧扣时代。从电影创作、产业格局,到文化传播、电影人才,再到文艺评论、数据发布等等,都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垂青。金爵电影论坛聚焦全产业链前中后端,以“跨界”“融合”和“延伸”的理念,彰显电影节的创新性、敏锐性和前瞻性。体现上海国际电影节和而不同以及国际视野。看数量,更要重质量,内容为王,精品是本。
  上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像种子一样悄然种在心的一隅,尤其是那些只有在电影节才可以一见的好电影令人难忘。
  犹记得,寻常悦心励志的英国电影《伦敦一家人》,这部动画作品是英国殿堂级绘本大师雷蒙德·布里格斯的作品,在伦敦电影节上一经播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这是英国文化协会对雷蒙德·布里格斯的致敬之作。未曾想,手绘动画电影居然可以这样温馨温暖。大多数的人生与爱情都是寻常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岁月的主角。即便平淡如水,也不得过且过。过完这一生,仍希冀相约来世。阿巴斯导演的《随风而逝》以另类黑帮风格,印证伊朗电影的进步。马其顿电影《暴雨将至》告诉人们,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根本没有安全所在,暴雨将至,暴雨已至,暴雨从未停止。这部电影拍摄虽然已过去20多年,今天看来仍给人以震撼启悟:远离动乱、远离战争,珍爱生命、珍爱和平。这部作品,无论从影片的价值观,还是拍摄手法、音乐,都迥异于其他电影。无怪乎人们这样评价他 :后现代电影的开创和集大成者、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理念决定高度,态度决定品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和电影节,遴选甄别好的电影是一个电影节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标尺。   今年上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孟买电影节签订协议确定开展新合作。以电影为媒介,向国际同行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增进两国电影人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电影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增添共同发展新动能。
  戛纳国际电影节因为注重品牌文化塑造、经典化创作、打造文化“奢侈品”特质,被业界广为推崇。尤其注重文化“奢侈品”的培育、运作模式和电影创作,让有才情的导演及好作品在电影节上亮相。不求快,只求精。不求量,唯求质。因为要推出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产品”。要培育的是世界级优秀“影人”,绝非电影“匠人”。在对电影新人的挖掘、培育、养成中,鼓励创新,支持新锐以一种沉浸精致的心境追求高雅,培养新人导演。戛纳国际电影节还以有限的席位以及对各个环节近乎严苛的把控,庄重的仪式感和氛围营造,带来好口碑。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恒久用心,一味坚守,老百姓才可能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成功从来不随便,“用心力、恒为之”是永恒的成功之道。文化更需要全身心、扑下身子,甚至是孤独寂寞的坚守。
  上海电影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踏石留痕。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征集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共2528部影片,展映中外影片498部,展映1532场,观影人次超过42万。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贯穿始终,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首次延长一天展映获奖影片,以奖项名称标注的绝大多数场次门票,早早就出现销售一空的现象。
  坚持创新、立足育人,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创办于2004年的亚洲新人奖,新增设的“创投训练营”,加大了培育孵化新人新作的力度。
  电影节开幕式上,当“华语电影终生成就奖”颁给了93岁的传奇影人王丹凤时,观众们自发起立表达敬意,成了电影节一道永恒的风景,用心力、有温度的电影节优化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
  今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16日拉开大幕,作为中国唯一、全球15个国际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在参展影片数、放映场所数、观众人次等指标上位居国际A类电影节前列,并力争在三年内跻身综合实力前三位。
  今年提出上海要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将“品牌节展提质”列为十二项专项行动之一。
  截至6月3日,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征集共收到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比上一届增加了919部。数量上增长36.3%,这正彰显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贯坚守的专业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电影节举办“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 40周年电影海报展”;策划举办“光影四十年”展映单元,展示电影人面向人民、反映时代的律动。深化电影节“一带一路”合作,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打造亚洲最大的影视产业合作平台;电影项目创投,训练营再次升级,活动时间增加一天。
  启动“国际直通车”机制,向各国电影节互荐影片,“走出去”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建立“国际合拍片市场”,市区联动办节,合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精品搭台,为佳片扩展交易平台。45家展映影院覆盖上海所有16个区,市区联动办节,助力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平台。国际影展将在全市16个区45家影院内举行,计划放映中外影片500余部。
  以专业性、国际性和惠民性相统一为选片原则,从世界、亚洲和华语等不同层面推荐最杰出的电影作品,展映单元包括“向大师致敬”“SIFF经典”“4K修复”“亚洲当代电影作者群像”“英伦·女性·文学电影”“戏曲电影”和“光影40年”等。
  上海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中西方文化包容并蓄的城市。所有的伟大以及经典都源自于一个用心的开始。文化需要融合激荡,相互借鉴,电影需要多轮驱动。有责任担当加底气,辅以好政策、好氛围,以及一群心在电影中、电影在心中的上海电影人,则上海电影可兴焉。当观众们乐于移步影院,惬意观赏电影、享受电影盛宴的时候,是上海电影人之幸。
  海明威说得好:“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里的高贵是用心,是品质,是经典。这里的高贵,是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满意度,是观众观影时的愉悦和惬意萦怀,是不知不觉中的文化素养提升,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滋养和浸润。上海国际电影节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超越自我,一届比一届有进步。
  行者无疆,追求未有期。心有高心海燕自然飞过海,步不止步行已远行还远行。我们相信,只要上海电影人把老百姓的期许当作第一动力,把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作为最高标准和追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静下心来做,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擦亮“上海文化”品牌金字招牌可期,出人才、出作品,正能量、大影响可期!
  上海电影振兴在路上,中国电影振兴在路上,讓我们一起努力吧!
其他文献
从上海这座曾经拥有过“东方好莱坞”称号的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城市来说,上海本土要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就必须着力推动和促进以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活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为本土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养分的土壤,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围绕“在地拍摄”而产生的一系列影视产业连锁反应,和“在地拍摄”这一影视“生产”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一切人类学意义。  电影《喜欢你》的结尾,一个在武康大楼顶层阳台欣赏夕阳的
期刊
在赖声川导演为我们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舞台上,生活本质的逻辑与人物的自主走向越发清晰,剥离掉时代局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越发清晰,人性更为丰富,人越来越像人,而不是像他们背负的角色。  还在戏剧学院读书时,曹禺先生及其剧作,是我们用来仰望的。聆听老师的解读,看过一些录像,似乎也懂了曹禺先生,然而今天回想起来,那时并不真懂,或者似懂非懂,总之,隔了一层。  如何重新解读与搬演经典剧目?当下的观众需要什么?一
期刊
5月26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共同指导,各区文化和商务主管部门联合主办的文商融合项目“2018上海艺术商圈”在杨浦区合生汇举行了启动仪式。在推动“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艺术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由政府搭建平台,“上海艺术商圈”将演艺项目引入商业综合体促进艺术与商业融合,从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新的演艺空间。  去年,
期刊
上海徐汇艺术馆将于6月9日至8月31日举办“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此次展览是首个敦煌乐舞专题展,唤醒沉默的古代壁画,带观众领略敦煌乐舞的魅力。  本次展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像,梳理各个时期的乐舞类型、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伎乐图像的流变,反映时代更迭、民族交融、文化传承。历时千年的敦煌石窟壁画是一部图像史,徐汇艺术馆希望以樂舞元素为切入点,深究其背后的文化信
期刊
开闭幕式上神话交响的成功首演得益于追根溯源的采风创作。作曲家们既熟练掌握西方交响乐创作技法,又对中华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将经久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为文学铺垫,形象的音乐语言在交响化吐纳的同时,秦音秦韵又毫不突兀地悄然契合,共同造就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原创力作—用融汇贯通的语言讲述能被世界听懂的中国故事。  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重点项目,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
期刊
对知识精英的认识,要从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和德波“国际情境主义”来观察和思考,今日艺术进入创作的门槛的确被降低了。但泛资讯、泛信息,又使得有效信息被大量无效信息所淹没,深刻的思想被大量平庸的思想所覆盖,信息筛选和有效传播由此成为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艺术体系内部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打破平衡。  引言  王林:  当下的艺术批评应该针对我们面对的现实情景和生存处境,而不是一般性地去谈论艺术史生
期刊
艺术批评失语了。  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十多年了。成功者需要颂歌,攀登者更需要颂歌。不论成功者還是攀登者在希望成功路上的艺术家们,听到不说好话的批评大都是老大不高兴、甚至因此结仇,心中希望的是免费的雪花般飘来的颂歌……这样的批评失语有什么不好吗?!  但问题是:批评成了艺术市场成功的艺术家的“特贡”。策展批评、个展批评、博物馆专题研讨会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批大红大紫、同时又在拍卖价格“屡攀高峰”的一群
期刊
当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理论界乃至大众对于戏剧创作的要求是明显的,国家政策层面对“现实题材”的倡导1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与重视力度,要求提升现实题材创作与演出的比例,以打造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因此,“现实题材”不仅是政策的重点,也成为了戏曲理论界与创作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在理论层面,“现实题材”作为政策要求提出与实施之际,“现实”的概念层次是否具有理论探讨的意义?现实题材的“现实”是不是
期刊
2003年经历了SA贴,现在又有禽流感、疯牛病等。艾滋病仍然困扰着人们。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年增长率达到4%。中国的CDP增长率仍然在7%以上。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率比2002年低,但是仍然在5%-6%之间。中国药品市场的增长率在20%左右,估计2004年仍然会有15%-20%的增长率。老年人和儿童仍然是药品消费的重要对象。
期刊
人类世这个时代,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变得如此强烈。我们见证了海洋和气候的变化、若干物种的消失,同时也将人类自身置于毁灭的边缘。人类世宣告了未来的瓦解:“迈向原始主义的缓慢分裂,永久的危机和行星生态的崩溃。”人类世没有被想象成未来政治经济体系的一种抽象图景,相反它已经沦为人类和世界终结的末日幻想。过去十年间,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2011)等电影将世界的尽头描述为启示录的、末日的叙事,可能以某种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