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细胞因子作为淋巴瘤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点的研究进展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反应存在于大多数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肿瘤相关炎症反应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炎症反应可促进局部淋巴瘤发生,同时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亦依赖于炎性肿瘤微环境,炎症反应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因子是炎症介质的主要类别,其表达水平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具有作为淋巴瘤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点的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钼靶下三阴性乳腺癌钼靶特征及与超声联合应用BI-RADS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三阴性乳腺癌134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钼靶特征,对照术前钼靶及超声BI-RADS分级结果进行评估。结果13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在钼靶下有肿块者113例,其中单纯肿块型77例(57.5%),肿块伴钙化型36例(26.9%),肿块以不规则形态最多(5
目的探讨口腔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下颌骨肿瘤的患者32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保存下颌骨连续性组和不保存下颌骨连续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的变化。结果保存下颌骨连续性组术后CMI为0.14±0.02,与术前0.14±0.0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晚期肺腺癌患者脑转移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学诊断的10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析晚期肺腺癌患者CEA水平及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脑转移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脑转移灶数患者的CEA水平。结果脑转移患者血清CEA水平为(33.9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小亚基1(Capn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7月收治的12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存档蜡块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Capn4的表达情况。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存档蜡块标本并检测其中Capn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腺癌TNM分期、病理学分级、分子
目的系统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化疗前和(或)化疗期间给药对绝经前患者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收集GnRHa对绝经前化疗女性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分析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发生率、月经恢复率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是一类衍生自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具有生长迅速、恶性程度较高的特点。临床原采用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作为肿瘤的治疗方式,术后患者虽获得痊愈,却丧失了生育功能。随着化疗研究的进展,MOGCT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MOGCT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PARP抑制剂是利用联合致死策略获得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类用于卵巢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治疗的抗癌药物。随着两个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PARP抑制剂的适应证扩大到胚系BRCA-1/2突变的晚期乳腺癌。但目前PARP抑制剂在乳腺癌领域的探索还属于早期阶段。文章总结了PARP抑制剂的抗癌机制及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每年有70余万新增肺癌患者,且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比例高,达40%~55%。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经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临床研究,为EGFR-TKI类药物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软件的CT图像和锥形束CT(CBCT)图像配准技术在子宫颈癌图像引导放疗中的应用。方法基于3D Slicer软件和Slicer RT工具包,分别对2018年1月至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子宫颈癌患者的10幅定位CT图像和50幅CBCT图像进行刚性配准和B样条形变配准,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图像配准前后膀胱、直肠、股骨头、脊髓和体表Dice相似性系数(DSC)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从完成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建立国际原创的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型相合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体系(被称为"北京方案"),实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文章综述了我国血液肿瘤移植治疗的发展现状和需要应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