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2006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术(ESBD)与LC+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LC+ ESBD治疗(LC+ ESBD组),54例采用LC+ LCBDE治疗(LC+LCBD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抗生素使用率、结石残余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或等级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LC+ ESBD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抗生紊使用率分别为(108.0±23.4) min、(18.0±7.1) ml、(1.83±1.57) d、47.9% (23/48),LC+ LCBDE组患者分别为(169.6±37.8) min、(86.4±37.0)ml、(4.80±2.02)d、87.0% (47/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 ESBD组结石残余率为0,LC+LCBDE组为5.6% (3/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 ESBD及LC+ LCBDE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但LC+ ESBD组患者全身麻醉时间短,手术的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更加适合于合并有心肺等基础疾病、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
其他文献
脑积水是儿童期常见病,通常需行脑脊液分流术.然而脑脊分流术后2年失败超过40%,感染发生率为3%~15%.感染发生后再次手术患儿死亡率大增加(>30%),为无感染患儿的2倍.本文对导致
用于放射治疗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探测器主要有荧光屏摄像机系统、扫描矩阵电离室系统和有源矩阵平板探测器系统.基于非晶硅的有源矩阵平板探测器EPID,由于其具有使用方
PDCA系统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由美国著名统计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PDCA是由英语plan(计划)、do(执行)、cheek(检查)、act(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1].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组织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规模、精密监护治疗仪器的配置质量、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护水
CD38是单链跨膜Ⅱ型糖蛋白,可在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多发性骨髓瘤(MM)等恶性浆细胞肿瘤细胞中表达.抗CD38单克隆抗体是针对骨髓瘤细胞表面CD38分子的抗体,
目的 分析总结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大多采用教师课堂授课、课后学生复习背诵所学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临床技能培养主要采用师带徒式传承.虽然这些教学方法能较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但在团队协
本文报道一例蝶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患者,男性,41岁.行MR检查见蝶鞍右侧有一大小约14×13×12mm3的病变,右侧颈内动脉轻度移位.
多发性骨髓瘤(MM)为起病隐匿、治疗难度较大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目前其治疗主要以药物化疗为主,但是治疗药物的耐药是影响MM患者疗效的重要原因.微小RNA(miRNA)为核苷酸长度
目前对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标准未确定.作者曾报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效果良好,但对低颅压病人意义不大.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消化道重建胃肠BillrothⅡ吻合(胃肠毕Ⅱ式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