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它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资源,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下面谈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首先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的经典,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在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性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二、英语词汇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对某些单词所带有的褒贬色彩,中西两种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差异。例如ambitious 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是lazy(懒惰的)的反义词;又如aggressive 一词,中国人经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再如old 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李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年长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年龄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把年龄看成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自己的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是多么的年轻。中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论辈简单含糊,界限不清。伯父、叔父、姨父、舅父统称uncle;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统称aunt;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统称brother;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统称sister.而且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全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英美国家,十八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的大不相同,文化不同 ,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等等之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且把人比做狗,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他们不但喜欢狗,而且对其宠爱有加。在中国,把人比作狗是恶毒的骂人话。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去进行交际活动。
一、首先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的经典,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在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性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二、英语词汇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对某些单词所带有的褒贬色彩,中西两种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差异。例如ambitious 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是lazy(懒惰的)的反义词;又如aggressive 一词,中国人经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再如old 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李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年长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年龄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把年龄看成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自己的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是多么的年轻。中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论辈简单含糊,界限不清。伯父、叔父、姨父、舅父统称uncle;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统称aunt;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统称brother;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统称sister.而且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全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英美国家,十八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的大不相同,文化不同 ,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等等之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且把人比做狗,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他们不但喜欢狗,而且对其宠爱有加。在中国,把人比作狗是恶毒的骂人话。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去进行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