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主义视域下《最蓝的眼睛》的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瑞森一直备受文学界的关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聚焦于一个普通可怜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普遍的观点认为,佩科拉一家不幸的结局是与种族歧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另一个的角度分析导致佩科拉一家最终结局的原因,借助逃避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逃避主义思想与表现以及主题与逃避主义之间的联系.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因其难以企及的人格范式与巨大的艺术魅力,向来是历代文人学士吟咏高歌的热点对象,中唐诗歌中对屈原的书写亦篇幅浩繁。在唐代诗人眼中,屈原是永垂青史的名人,是沅湘、汨罗一带的代名词,是端午节的纪念对象,亦是成就斐然的文学高峰。  关键词:中唐;诗歌;屈原;名人;形象  作者简介:陈瑶瑶(199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涵盖众多语言现象,其中汉英句法结构的差异尤为值得探究.本文结合汉英两种语言在被字句、“把”字句、无主句等句法结构方面的差异,以《红楼
瓦尔特?本雅明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这一提纲中所提到的“拱廊街”有三个特征物:玻璃穹顶、玻璃橱窗与街灯.本文拟以这三个特征物为切入点,从“玻璃”与“光”两方面入手,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该小说中,麦卡勒斯以美国南方社会现状为背景,用精练的语言和对人性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