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教材,为了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的统一,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必须抓住学生的“心”,而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往往能起到这个作用。例如,老师对学生说:“‘一人拿一张百元钞票到商店买了25元的东西,店主由于手头没有零钱,便拿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的小摊贩那里换了100元零钱,并找回了那人75元钱。那人拿着25元的东西和75元零钱走了。过了一会儿,隔壁小摊贩找到店主,说刚才店主拿来换零的百元钞票是假币。店主仔细一看,果然是假钞,只好又找了一张真的百元钞票给小摊贩。问:在整个过程中,店主一共亏了多少钱财?’这道看似简单的小学算术题,许多人却总是做错,不信,你试试看!”学生兴趣来了,马上动手做,果然做错的不少。说200元、125元、175元的都有,到底是多少呢?在学生感到迷惑时老师趁势说:“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很重要啊!”学生兴趣更高了,都积极开动脑筋,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得到了正确答案,并由此产生了满足感。
二、正确评价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后进生在学习中往往受到肯定比较少,因此要尽量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偏向鼓励,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都是成绩。对于中等生,要着重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以前评价多是“唯分数论”,考低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得8分,相信你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我们还要记住,评价不只是期终填写的一纸评语,平时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采用分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教师教学时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状况,结果各种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受到了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分层教学。
对于优生,不要让他老是处在胜利之中。一位同学非常聪明,老师经常出题给他做,由于他不细心,很少全做对,老师就用这点来教育他,受了“打击”后他上课就虚心多了。
对于中等生,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是成功与失败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因此,既要不时给他推一把,也要不时给他敲一下警钟,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努力向上。
对于后进生,给他们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他们不只是感到有希望,还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老师在用爱心温暖他们。同时要在学习上具体帮助他们,让他们从较低的起点一点一点地取得进步。 另外,要分别设置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三角函数值时,要求后进生能够熟练地背出和默写,并能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对作业也实行分层布置,运用阶梯原理,使学生能逐步巩固成果,提高已取得的成绩。
四、开展数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感到数学不再难学,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折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一个顶点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工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还可折出三角形的垂心。
五、按“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思路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中学教材是按照“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思路来设计的,教学内容整体难度降低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结构合理,我们准确地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
总之,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了,在教学方法上多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就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变得更加精彩。
责编 王学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必须抓住学生的“心”,而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往往能起到这个作用。例如,老师对学生说:“‘一人拿一张百元钞票到商店买了25元的东西,店主由于手头没有零钱,便拿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的小摊贩那里换了100元零钱,并找回了那人75元钱。那人拿着25元的东西和75元零钱走了。过了一会儿,隔壁小摊贩找到店主,说刚才店主拿来换零的百元钞票是假币。店主仔细一看,果然是假钞,只好又找了一张真的百元钞票给小摊贩。问:在整个过程中,店主一共亏了多少钱财?’这道看似简单的小学算术题,许多人却总是做错,不信,你试试看!”学生兴趣来了,马上动手做,果然做错的不少。说200元、125元、175元的都有,到底是多少呢?在学生感到迷惑时老师趁势说:“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很重要啊!”学生兴趣更高了,都积极开动脑筋,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得到了正确答案,并由此产生了满足感。
二、正确评价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后进生在学习中往往受到肯定比较少,因此要尽量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对他们的评价应该偏向鼓励,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都是成绩。对于中等生,要着重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以前评价多是“唯分数论”,考低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得8分,相信你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我们还要记住,评价不只是期终填写的一纸评语,平时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采用分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教师教学时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状况,结果各种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受到了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分层教学。
对于优生,不要让他老是处在胜利之中。一位同学非常聪明,老师经常出题给他做,由于他不细心,很少全做对,老师就用这点来教育他,受了“打击”后他上课就虚心多了。
对于中等生,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是成功与失败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因此,既要不时给他推一把,也要不时给他敲一下警钟,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努力向上。
对于后进生,给他们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他们不只是感到有希望,还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老师在用爱心温暖他们。同时要在学习上具体帮助他们,让他们从较低的起点一点一点地取得进步。 另外,要分别设置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三角函数值时,要求后进生能够熟练地背出和默写,并能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对作业也实行分层布置,运用阶梯原理,使学生能逐步巩固成果,提高已取得的成绩。
四、开展数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感到数学不再难学,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折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一个顶点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工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还可折出三角形的垂心。
五、按“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思路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中学教材是按照“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思路来设计的,教学内容整体难度降低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结构合理,我们准确地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
总之,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了,在教学方法上多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就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变得更加精彩。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