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活着》是余华先生于1992年完成的一篇家庭悲剧小说,他运用日常化的语言,近乎克制地将福贵一家误导的命运、悲惨的生存境遇铺陈在世人面前,笔触无不浸透着苦难的因子。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的情节整合论以及情节论中的“突转”“发现”分析《活着》中福贵亲人接踵而至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活着》 《詩学》 悲剧情节论
自《活着》发表以来,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探讨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其主题思想的挖掘,包括苦难意识、悲剧意识、救赎意识。如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中认为《活着》体现出坚韧的生存态度可使人在沉沦中得到救赎。二是对女性性格与形象上的研究。女性作为被遮蔽的群体,在《活着》中闪现着人性光辉,女性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仍然有着坚韧、顾家、抗争的伦理美德。如林华瑜《暗夜中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三是《活着》在国外的解读和影响。如林政径(韩)的《韩国对“苦难”母题的接受特点——以余华
关键词:《活着》 《詩学》 悲剧情节论
自《活着》发表以来,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探讨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其主题思想的挖掘,包括苦难意识、悲剧意识、救赎意识。如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中认为《活着》体现出坚韧的生存态度可使人在沉沦中得到救赎。二是对女性性格与形象上的研究。女性作为被遮蔽的群体,在《活着》中闪现着人性光辉,女性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仍然有着坚韧、顾家、抗争的伦理美德。如林华瑜《暗夜中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三是《活着》在国外的解读和影响。如林政径(韩)的《韩国对“苦难”母题的接受特点——以余华